再談中國文化的“持經達變”與“陰陽之道”

持經達變

看歷史劇《大明王朝》,我被清官海瑞所吸引,他硬直懟百官、懟皇帝,即使嘉靖拿他也沒有辦法。

繼承了儒家思想的海瑞,之所以讓整個官場恐懼,難道僅僅因爲他性格剛直、忠君愛民?

看劇中海瑞的表現,你會多次看到同一個相似的場景,那就是:海瑞“硬懟”同僚時,常常引用“大明律”。原來,“大明律”纔是他直面腐敗奸詐的官場,卻屢屢挫敗對手的關鍵資本。

這個“大明律”於海瑞而言,便是《易經》的核心思想——“持經達變”中的“經”。

說古論今,再看另一個例子。

金一南少將在一次演講中,講述了近代百年中國的淪喪與崛起,從歷史脈絡裏他得出結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唯一救國之路。

“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經”,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變”;鄧小平理論,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後的再“變”。

反者道之動

金一南在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裏,面對25個非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軍官,他是這樣反擊西方式意識形態偏見:“一百年前13個國家侵入北京,瓜分中國;一百年後,中國在多個領域領先世界。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改變了馬克思主義。”

“經”並非僵化死板的絕對,而是起步行動的原則起點,變是必不可少,因爲具體現實始終在變動之中,無變必不可適應現實情況。

一陰一陽謂之道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陰陽文化。陰陽之間的互相轉換即是道之法則。中國的天人合一,就是讓自己順應天道。

來看:中國人的謙虛和以退爲進常被看做虛僞,其實這是對中國陰陽智慧的誤解。

比如,曹丕逼漢獻帝退位,卻還要三辭禪讓。表面看是曹丕虛僞,其實他是以退爲進,化解阻力,爲進位做好鋪墊。

獲取最高權力本質上是搶奪,如果直接登基,這種搶奪痕跡非常明顯,就會被漢朝舊臣遺民廣泛憎恨,而再三謙讓,就可以在形式上軟化人的反感情緒,減少反對的力量。

利益越大,則越需要條件成熟,曹丕再三推辭,也是在試探時機、條件是否到位,從而規避風險。當再三推辭後,若情況依然如故,則可判斷,大概率上條件已經成熟。

人性就是願意喫這一套。民間有句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即使這個人惡貫滿盈、兩面三刀,他的笑臉客觀上就會弱化人的敵對情緒。

再比如,你去拜訪朋友,朋友要留你喫飯,你說不好意思,其實就是同意留下喫飯。“不好意思”是給對方留你喫飯的情感回饋。

如果你直接說:好,那就太突兀了,朋友心裏就會產生微妙的牴觸。“不好意思”其實就是好意思,可是要用“不好意思”的形式去順應人性天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