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道德经》第17章

2021.4.11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豫见《道德经》第17章

日经第877篇

原文:

大(通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通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ke)!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

大意:

《易经》里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

“大上”可以表示“太上”的意思,大到不能再大了。比如:太阳,比如:太平洋,比如:太空,比如:太太……

古代的著名帝王贤夫人如:文王的祖母叫太姜,文王的母亲叫太任,文王的夫人叫太姒……

在中国文学上有句话叫:“太上忘情”。

人生最痛苦,最难做到的就是忘情,人之所以活着,其实都是靠着人情在维系,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人是感情的动物,古人说: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一个人要是在情上能解脱,也算是大悟了。

有你、我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痛苦。

太上忘情,并非是说无情,而是大慈大悲、无偏无私之大情,比如:天地生育万物,平等无差,不求回报。

《了凡四训》里说:唯有极善之人和极恶之人不受命运的安排。

修禅也是两种极端的人修的最快:一种是大字不识几个,像一张白纸,那本身就容易开悟;另一种就是对智慧领悟透彻,聪明绝顶的人。

所以这里,除了特别智慧的圣贤大上,还有大智若愚的下知有之。

我们所认为的下等人很笨,其实他们却是有真智慧的人,是早已领悟到“道”的人。

真正的哲学家,大都出自乡野,虽然一辈子没读过书,但是,他们却像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一样。

尤其在那些偏远的落后地区,有些老人家,穿得破破烂烂,食不果腹,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苦死了。

你问他们:“为什么不住孩子家养老?”他们会很轻松回答:“这一生注定命苦,只有认命。”

一句“认了”,可不就是哲学家,他们比别人都看得开,心胸更豁达,知道接纳现实,臣服现实。相反,很多的读书人,其实并不如乡愚的智慧。

那些不上不下的半吊子,半通不通的最要不得,修道往往一无所成。

就像在学校里,老师往往关注的也是两个极端的孩子群体:要么是最好的,要么是最差的。这两种孩子最后都会比较有出息,处于中间的孩子,老师则不太会多关注。

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对应的解释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走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

道为天下所共有,既不单属于你,也不单属于我。

若懂得,则方知“道”属于你,也属于大家,“道”不是某一个人享受的禁脔(luan)。

千万别认为真理只在自己这边,要求道求法的人去巴结你,向你行礼才能传道,这种作为的人,只是在作践自己。

犹呵!其贵言也。

“道”虽不藏私,同时,也很难说得清楚。再怎样高明的语言文字,都很难形容出道的境界。

所以,当老师的只不过是一个管道而已,起到一个吸收、释放、转化的功能。

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

道的本体,无形无相,不能用世间名相来界定它。

前面第16章说到,有生于无,宇宙万物是从“清虚空灵”的“无”中建立起来的。

一个修道人,只有真正通达了道,才能看透道要表达的作用,才能认识道的本来面目,以及如何创造千变万化的宇宙事物。

比如,学生还在学习阶段的时候,不能称之为“什么家”,只有当学生开始用学到的知识,去发明创造了,才能算是摸到了宇宙科学的真髓。

当一个学者发现,并能表达出一套事物背后的规律时,同时运用这套理论的科学规则,进一步发展并应用在技术生产中,制造出令人目不暇给的用品时,才能称为“什么家”。

久而久之,大家都把这些习惯当成自然,于是就说这是合于自然之道。

所以,可以看的,一般人要想回到“道”的本源境界,那是需要不断修行的,这中间牵涉的主题太多,不再赘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