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社:《小豬佩奇》裏的泥坑藏了多少童年

最近和兒子看了幾集《小豬佩奇》,發現這纔是童年該有的樣子。不管家長多忙多累,回家之後總會以好心情去見證成長中的快樂。而我們時常喜歡站在上帝視角,對於孩子無心過錯也會上升到人格拷問的程度,多次拒絕參與看起來毫無價值的活動。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各種想法都會藏着掖着。很多事情得不到家人們的理解與體諒,甚至不開心了連一句安慰的話都沒有。長期生活在父母刻意塑造的“完美形象”中,長此以往他們可能會做一些極端傻事用來表示抗議。

而反觀《小豬佩奇》這部並不深奧的動畫片,童年至上的家教觀貫穿始終。佩奇喜歡做一些看起來幫忙實則添亂的事情,這時候無論是豬媽媽、還是豬爸爸,都不會放大事情的嚴重性,他們更看重孩子有沒有受傷,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做?並且還會參與到它們最喜歡的遊戲——踩泥坑當中。

我們有多久沒跟孩子一塊兒玩耍了,放下手裏忙不完的工作、停下眼中幹不完的活兒。誰規定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所有的負擔可能都源於內心的過度演繹。我們僞裝自我的真實去取悅大衆的審美,把孩子的無限潛力扼殺在衆口難調的意見中。

“你該把心思用在正途”,正是我們這樣的價值驅動,一次次把孩子的好動、勤奮推向深淵,造成不少孩子死板、佛性的處事風格。老師、家長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不是他們不會動腦思考,而是成年人的世界哪輪得上孩子“指手畫腳”。仔細想來,“皇帝的新裝”並不是空穴來風的杜撰。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也會試着通過一些大人想不到的方式去摸索實踐。那時候似乎每個孩子都有夢想,並且還能說出一大堆道理來。而現在當我問班級裏的孩子:你們長大後想幹什麼時,他們卻支支吾吾半天說不上話。

成績優秀的學生沒有,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沒有,“夢想”在現實生活中竟成了敏感詞彙。對於孩子的將來父母早有打算,擅自做主的孩子恐怕沒人疼愛吧!我們總會把他們的興趣歸結爲不務正業,似乎成績成了學生當前的一切,學校、家庭有太多的規矩去限制他們對於自由的張望。

這個世界在成年人的打理下變得井然有序,孩子哪還有隱祕區域去釋放天性。生活中連一個“泥坑”都看不到,連孩子不小心沾染的塵土都要想辦法拾掇乾淨。如果一個家裏容不下“邋遢”的存在,那麼孩子的童年還有“健康”可言嗎?

成長是需要呵護陪伴的,不能輕易去否決妄想長成星星的種子。佩奇的童年裏容得下快樂與想象的影子,而我們自身要靠孩子的滑稽表演而重拾微笑。雖然成年人並不缺乏物質,但很明顯已經找不回童年的感覺。

每當他們犯了這個年齡段該犯的過錯時,我們會不會像豬媽媽、豬爸爸一樣客觀地看待問題,把“小事故”變成值得回味的溫馨故事。不是擠不出時間陪孩子,或許是我們早已習慣了僞裝,連孩子面前都沒有了真心話,難道是擔心孩子看穿成年心酸以及並不成功的逞強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