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小學老師把所有功課都教成了美術課

幾年以前,北美華人圈子裏流傳過一篇公衆號文章,用誇張的筆調描繪了一幅真實的場景:北美的中小學老師們硬生生地把語文數學自然科學各門功課全部上成了美術課。那時候我家小姑娘還沒上學,我對此體會不深。看過那篇文章,無非一笑置之。

而如今小姑娘一年級已經過了大半,看了她的家庭作業和偶爾帶回家來的課堂作業,我纔對那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開學沒多久,老師在課堂上帶着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朋友們做了一張小卡片,上面寫着“不知道沒關係,但不去嘗試是不行的”。像是一個簡單的課堂守則,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這張卡片製作得十分用心。用馬克筆寫好字,再用彩筆畫上裝飾圖案,用剪刀按照段落佈局裁成不規則形狀的紙條,最後過塑封裝。

我知道加拿大小學老師不分科,小姑娘的語文、數學、體育、美術等課程都是同一個老師教,所以看到這張卡片並不喫驚,想來是老師把美術教學融入到日常課堂管理中去了。

後來看到一張手工製作的長頸鹿,才發現我對“美術”的內容理解得太片面了。這隻長頸鹿由三個部分組成,頭和身子是兩張印刷好的圖片——也可能是一張圖片由小朋友自己剪開的。圖片上面的顏色是學生自己塗上的,部分寫實,大概也有部分是自己的想象,比如我家小姑娘的這張,長頸鹿的臉是紫紅色的。

長頸鹿最具辨識度的長脖子是這幅剪紙拼貼作品的第三個部分。這個脖子是一張長長的紙條,上面工整地抄寫着新學的單詞。小姑娘上的是法語浸入式課程,一年級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從零開始的學生能夠基本熟練地使用法語進行日常會話並使用法語學習其他各門功課,因此對法語詞彙的學習是一項重要內容。除了每月結合一個特定的主題學習一系列詞彙之外,每週還會“以音帶字”學習一系列包含同一個音節的單詞。“長頸鹿”脖子上的這些詞就是當時正在學習的含有某個音節的單詞。

如果說長頸鹿的手工製作還只是增加趣味性,讓枯燥的單詞學習變得不那麼乏味,那後來我陸陸續續看到的課堂和家庭作業則真是把繪畫運用到了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各個環節當中。

首先是聽,能聽懂口語表達,並且能夠理解其內容,是一年級教學的目標。怎樣才能快速檢驗學生是否真正聽懂呢?老師念一段話,學生把聽到的內容畫出來,顯然非常適合一年級學生,因爲他們不認識太多字,也不一定能夠準確用語言複述。

比如某次課堂作業,老師唸了這麼一段話:

“在紙的頂端畫一個綠色正方形。在底部畫一個黃色的圓形。把你的名字寫在紙的中間。在你名字的左邊畫一顆紅色的心,並在名字的右邊畫一朵橙色的花。在心的周圍畫一個藍色的圓。在你名字的周圍畫一個黃色的正方形。在底部的圓形裏面畫一個橙色的星。”

看樣子小姑娘聽懂了老師唸的這段話,畫的畫都對了。不過有兩個小疏漏,心外面的圓圈和名字周圍的正方形沒有塗上老師要求的顏色。

跟中國的小學教育不同,口頭表達能力在加拿大的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年級9月份開學,10月份開始就要每個月做一次課堂演講。那麼,“說”怎麼也會變成美術課呢?

某次演講的題目是“我最喜歡的冬季活動”,演講的時候可以使用輔助材料,可以是一張照片,也可以是一副畫,一邊指着圖片一邊講。小姑娘選擇的題目是滑冰,並且想也沒想就決定畫一張自己滑冰的圖畫來作爲輔助材料,儘管我們有很多她滑冰的照片。

閱讀理解的作業也和聽力一樣,把讀到的內容畫出來。一次家庭作業,紙上印着一副不完整的圖畫,畫上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在踢球。下面的閱讀文字中描述了兩個孩子衣着的顏色、頭髮眼睛的顏色,要求按照文字的描述塗色。文字描述中還有原圖中沒有的小狗、松樹,也要補畫上去。

學習一段時間以後,閱讀理解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但要能夠理解字面的意思,還得學會讀懂言外之意。根據一段文字描述來推測出字面上沒有直接表達的含義,這是第二學期進行到一半時的要求。

最近看到的一次課堂作業就是這樣一副畫。文字描述是這樣的:

“今天星期一,我病了。我要跟媽媽一起去看醫生。

“今天星期二,我還病着。我待在牀上睡覺。

“今天星期三,我還病着。我待在牀上看書。

“今天我起牀玩電腦了。

“今天我跟我姐姐玩了。

“今天星期六。我好了!”

閱讀材料下面有幾道題目,都是從材料裏面直接能找到答案的,每個問題要求寫一個完整的句子來作答。接下來就是這幅畫了,要求畫出閱讀材料中沒有直接描述的內容——下週會做什麼?

小姑娘的畫並不高明,不知道該怎麼畫一個揹着書包的人,於是把書包畫在了人物的旁邊。不過不論畫得好與不好,意思表達是清晰的——病都好了,下週自然是上學去。

根據閱讀材料進行推測並且用圖畫和語言描述自己的想法,這其實已經從讀過渡到寫了。而感恩節週末過後的課堂作業則更是一次完整的寫作——題目就是“我的週末”。

四副畫,四段簡單的文字描述:

“首先,我和媽媽去找蛋(復活節的傳統活動)。

“然後,我和家人一起去散步。

“再下來我騎了自行車,並在公園裏玩。

“最後,我跟外婆打羽毛球。”

顯然,圖畫只是爲了幫助學生表達自己,甚至只是爲了幫助他們整理自己的思維,在寫作之前寫構造一個邏輯框架。因爲這是法語課的作業,老師的反饋意見並未提到繪畫水平,卻對寫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就包括寫作之前的思考和計劃——使用頭腦風暴法來創作一個初稿,再根據老師的反饋意見來完成最後的成品。

具體到寫作,這份作業要求使用三個以上的連詞,並使用富有變化的詞彙。

語文課藉助美術的方法來輔助思考、幫助表達,數學課也少不了美術。

某次的數學作業是一張填色畫,事先印刷好的線稿上是一隻戴着禮帽的青蛙,畫面各個部分寫着數字或加法算式。要求是根據計算結果塗色——所有答案爲5的部分塗紫色,6是藍色,7是黃色,8是綠色。

科學和健康是另外兩門課程,而且是由另外一名老師任教。換了老師並不意味着美術在這兩門課裏的份量會減輕。

科學課學習了關於植物的許多知識:植物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植物生長所需的要素、植物的生命週期。學完了來做一個小冊子吧,一張紙折成三葉,分別描述關於植物的這三項知識,封面也不能含糊,雖然沒有具體要求,但也需要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講述植物相關知識的小冊子。

健康課當然也可以畫。在社區當中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呢?道路交通怎樣做才能確保安全呢?畫吧!

“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其實繪畫真是一種表達思想的實用技能,不論畫得好不好,是否具有美感,只要能想出合適的畫面並畫下來,就能很好地達到溝通的目的。

電影《小兵張嘎》裏面嘎子負傷在老鄉家中休養,耐不住寂寞偷偷跑去找部隊,臨走時畫了一張畫留在桌上告知行蹤。電視劇《潛伏》裏面餘則成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翠萍幫助,而翠萍不識字,餘則成也便用圖畫的方式通知她配合。所以,訓練小學生用繪畫表達意思和教給他們說話、寫作是同樣有意義的。

在學校動不動就畫,小姑娘也漸漸養成了用繪畫來進行表達的習慣,並把這種習慣帶到了課堂以外。

這周春假,中文課老師推薦了一個僑聯舉辦的虛擬春假活動,每天發過來一段中文音頻,聽完以後回答一個問題。回答的方法可以是錄視頻說話,也可以是畫張畫。

某天的音頻內容是兒童版《三國演義》故事的第一集,講述了劉備從小與衆不同的想法和表現。小姑娘選擇了繪畫來複述她聽到的故事——劉備爲了保持衣着整潔,爬樹時脫光了衣服以免弄髒,還跟旁的小朋友說他將來要當皇帝。

聽完故事以後的人物是講一講小時候的劉備是什麼樣子的。小姑娘不願意錄製視頻來口頭回答問題,選擇了畫畫。小時候的劉備想當皇帝,這該怎麼畫呢?小姑娘幾乎不假思索就畫了一個頭戴王冠的男孩,王冠上還寫了一個“王”字。不管畫得好不好,足以表意了。

老師把所有功課都教成了美術課,也許有一些道理——獲取知識還不夠,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同樣重要,而多掌握一種表達方法自然就多了一種溝通手段,跟多學一門語言可以說是異曲同工。這樣的“美術課”,你覺得怎麼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