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獨特的煙囪有很多講究,不少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瀋陽故宮裏有很多宮殿樓閣,但只有清寧宮的後面有一筒煙囪。

關於這個煙囪有很多講究,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它的節數與大清王朝氣數的巧合。

這個煙囪是壘一節縮一節,一共有11節,而在第11節上面還砌了三塊磚。對此,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皇太極在擴建瀋陽故宮時,就預見了大清帝國的興衰時限,以這個煙囪作爲昭示。如果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算起,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共經歷了十二個皇帝,但溥儀只當了三年皇上,清朝就被推翻了。煙囪一節代表一位皇帝,那麼就是11位皇帝加上末代皇帝在位3年。

整個故宮只修建了這一個大煙囪,不僅如此,皇太極還讓人在八門八關貼出告示,盛京城裏任何煙囪都不能高出清寧宮的煙囪,這叫做:“大清的江山,一統(筒)天下!”

以上傳說,當然是後人根據史實附會而來的,不過這種巧合如此嚴絲合縫,也蠻神奇的。

除了這個傳說,這個煙囪還有特別之處。

到過東北的朋友都知道,這裏的民居煙囪大部分都是與房屋一側牆壁合爲一體的,煙囪的頂部從房蓋伸出。而清寧宮的這個煙囪,卻與房屋離開一段,煙道從地下通過。那麼,煙囪爲什麼要這樣建造呢?

清寧宮後的這種煙囪,是典型的具有滿族特色的“跨海煙囪”。所謂“跨海”,就是離開房屋一段距離的意思。

滿族起源於長白山,並以長白山爲依託而崛起。滿族早期在山區居住時,煙囪是就地取材,他們用被蟲子蛀空的大樹樹幹做成,外邊用藤條捆縛,塗抹黃泥,以防薰燒和風雨侵蝕。《滿洲源流考》一書中這樣記載:“截中空之木,刳使直達,樹之檐外,引出炕煙,覆荊筐其上,以護雨雪,而旁竅仍通。”

滿族的煙囪之所以建在離開房屋一段距離,主要用於防火。滿族在山區的民居,其牆壁多以木架爲骨,草泥夯成,如在牆內掏煙道,易引起內燃。另屋頂是以茅草鋪蓋,如煙道在其上,冒出的火星一旦落在草上極易失火。

滿族進入平原居住區後,住房仍沿用這種煙囪,只不過改用土坯和磚砌築。

清寧宮的煙囪也是皇宮採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寧宮作爲進行薩滿祭祀的場所以及舉辦皇家家宴的地方,要求內部空間較大,東北的冬天特別寒冷,那麼如何解決採暖問題呢?

當時的故宮設計師,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房屋建成“口袋房”樣式,也就是清寧宮五間房的屋門,不是開在正中一間,而是開在東側第二間。西側四間連通,作爲活動場所,而皇太極和皇后寢居的東暖閣面積僅爲40多平方米。寢室面積相對較小可以有效防止熱量損失。整個建築對外只開一道門,這都是爲了保暖。

二是把宮內地下挖空,形成地溝,再鋪上方磚,這就叫“火地”。

三是臥室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匚”型火炕,俗稱“萬字炕”。炕用土草坯搭成,上抹泥,以防驟涼驟熱,保持恆溫。“萬字炕”南北兩面炕較寬,供人起居坐臥,俗稱“對面炕”,而側炕比較狹窄,實際上是起到火道作用,相當於現在的暖氣管道。

四是煙囪下面設有迴風坑,使倒流入煙囪的冷空氣可以扎到坑內形成漩流,防止排煙不暢;另外在外牆還設有擋風板,在停止燒火後可以封閉通道,阻擋冷空氣進來。

“口袋房,萬字炕,煙滷出在地面上”,是對滿族民居形象、生動、準確的概括,也是瀋陽故宮后妃居室建築形式的獨特之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