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與抑鬱症] ACT的方法論

1. ACT的基本觀點

在美國心理學界,斯蒂文·海耶斯(Steven Hayes)開創了一種治療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新療法——“接受與實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成爲繼行爲療法、認知療法後,美國興起的第三波心理療法。這種新療法主張擁抱痛苦,接受“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態”這一現實,然後再建立和實現自己的價值觀。 ACT療法在治療抑鬱症、上癮症、癲癇病等精神類疾病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目前,美國已有1.2萬名心理專業人士接受了ACT療法的培訓,海斯的理論在18個國家都有追隨者。

ACT療法認爲,我們應當承認否定性思維在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重複出現;不要試圖挑戰這些負面的想法,而應當把精力集中在確立我們的價值觀並竭力去實現它。海斯認爲,一旦人們願意接受消極的情緒,就會更容易找到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並堅持向這個方向發展。

2. ACT的關係建立

全面理解當事人的語言和人生問題

與ACT哲學觀和理念一致

慈悲心

同感共情與個人的誠實

對當事人體驗的敏感度

關懷與指示的平衡

規則問題

3. ACT的行動模式

第一步從“加納放下”(“祛除糾結”)開始:

消除社會與環境中影響行爲的思維因素,減弱思想的力量;

提供機會,使用非語言交流

第二步“活在當下”

促進描述現在、評估過去和描繪未來的能力

第三步“接受/意願”

創造情境,讓當事人可以不設防地體驗所有個人事件

當事人刻意從自我控制的掙脫中解脫出來

建立有目標的積極過程

第四步“自我背景”

觀察“我/這裏/現在”(此時此地)

自我是生活事件展開的情境,而不是任何特定的標籤和或體驗

觀察自我大於評估自我,不帶機械性規則

觀察自我見於體驗,而非在邏輯中

第五步“明確價值”

價值觀創造生活的意義和方向

避免概括而抽象的規則

給具體規則更多靈活性

用行爲而不是個體內容來定義

第六步“承諾行動”

採取與價值一致的行動:意願是首要條件、承諾行動不可避免有不願的體驗(舒適區)、通過FEAR發現行動障礙

承諾是靠不斷的價值認定來支撐的

目標:建立與價值觀一致的行爲模式

ACT的核心技巧

ACT運用的注意事項

平等、弱化、憐憫、真誠、分享的態度,尊重其固有想法

不做刻板干預,符合當事人的特殊需求

靈活調整干預,運用新的隱喻、體驗學習及行爲任務適應當事人的成長經歷、語言實踐、社會、民族和文化的情境

願意接受當事人矛盾、棘手的想法、感覺與記憶,無需“解決”它們

真正理解當事人的經歷表現了什麼,而不是用自己的觀點替代

當事人感興趣的時候,諮詢師願意做一些自我披露,並分享心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