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历史剧的以史写心

么书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室研究员,主要研究元代文学、清代戏曲,在元代与清代戏曲方面著有《元代文人心态》《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晚清戏曲变革》等多部作品。

在《中国戏曲》中,么书仪主要从元曲的文体角度进行考察,简要叙述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完善、发展的历史,是对戏曲的整体入门讲解。而《元曲十题》中主要收录了么书仪曾发表过的对元杂剧不同方面的系列研究文章,是对元曲的专题分析,有助于读者对元曲的深入理解。

历史剧是戏曲中的一类重要题材,元杂剧也不例外。根据么书仪的统计,《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共收录了一百六十二种元杂剧,其中有四十余种是以历史题材、历史人物为核心的作品,约占据了剧目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许多历史剧代表作,包括《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单刀会》等。不过,这些历史剧的内容往往与史实相距甚远,虚构的成分偏多。

《元曲十题》中的第七题,讲的是《以史写心的元人历史剧》。么书仪直接点明了元人历史剧的一大特点正是以史写心。也就是说,元代剧作家创作历史剧的时候,原本就不是以还原历史为主要目标,更多地是借由历史剧的形式来表达剧作家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抱负。历史剧主要是作为元人表达内心的一个途径。

按照么书仪的分析,元代剧作家对历史剧中史实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变动部分史实来服务特定观念、情绪的表达,二是以少量史实为依据,大幅增添虚构内容,三是把个人的情感和理解附加在史料上,使之产生新的意义。总而言之,剧情怎么改取决于剧作家想要表达的心声。

除此之外,元代历史剧对情节和结构也不够重视,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比较薄弱。这些同对史实的改编方式一样,作为表现手法,都服务于元代剧作家表达感情和观念的核心目标。

作品是创作者表达观点或情绪的途径,以史写心像借景抒情一样,都是有效的表达方式。比如大家熟知的元代“三国戏”,把《三国志》中原本的“尊吴”改为“尊刘”,以此暗暗表达元代受压抑的汉人的态度。《汉宫秋》末尾改变昭君的命运来增强幽怨的悲剧情绪,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把历史剧当作负载作家观念情感的外在依托和介质,这种方式在现代来看也很常见。剧目是给观众欣赏的,必然含有艺术创作的成分。不管是表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和人情世故的思考,还是揭露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反思,只要作品给观众拓宽了不同场景的情感体验、引导观众去更深层的思考、提高观众的审美,都是创作价值的体现。

所以,以史写心,重要的是所表达的“心”即精神内核是诚恳的、美的、有思想的、有价值的。

今天那些经典的历史剧同样如此。《三国演义》《大秦帝国》《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这些剧集中都含有不少艺术创作的成分,并非丝毫不差地照搬史实。但它们对残酷战争、朝代更替、内忧外患、权力博弈的时局展现,对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的剖析,以及对人物风骨、行为和感情的表现,都很深刻,能够禁得起时间的考验,每次再看总有新的感悟。这也是它们能够成为经典剧目、广受欢迎的原因。

有追求的历史剧,其创作自然以此为终极目标。反过来看,历史剧的创作,也要注意改编的底线,比如不能刻意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不能宣传错误的、有害的观念,不能流于肤浅,等等。在守好底线的前提下,用元代剧作家“以史写心”的方式创作,也许能涌现出更多有深度、有格局的历史剧。


2021.05.09雾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