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新学校,我又遇到了第一届学生的影子

几年前是我第一次任教,刚来学校就要从事三年级的带班工作,那时候班级里有8名性格迥异、成绩参差的学生,他们的名字我至今还能记得。

学习成绩好但平时特别腼腆的王富阳;学习成绩一般但文体爱好广泛的潘楚楚;头脑聪明但喜欢搞事情的李光宇;字写得不太好但性格开朗的吴雨楠;数学学得很好,但语文总是不开窍的吴宝悦;对学习特别头疼,上课总是不好好听讲的杜宁;还有智力、视力障碍的张佳乐;小时候做过手术导致身体缺陷的吴浩然。

仔细想来,这学期下来他们已经毕业两年了。从三年级带到六年级,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岗位调整,先后带过语文、数学、信息、科学、体育等不同课程,但庆幸的是我一直能够陪伴他们成长。

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他们的名字从没有同时在任何一篇文章中出现过,不是我不想写而是还没有勇气直面过去。作为一名从教数年的老师,已经不知不觉从新晋老师步入青年教师的队伍。成熟的教学案例有很多,但失败的过去总是不愿轻易提起。

那时候,我怀着对于教育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家人的牵挂留恋,我辞去了已经干了两年的法院书记员工作,来到从没有涉及过却又心心念念的乡村教育行业。

我以为可以用柔情与坦诚去管教这所活泼的孩子们,但他们回馈我的竟然是自习课随意到其他班串门、作业潦草不按时完成,并且把班级环境搞得一团糟,成了全校闻名的问题班。我越好言相劝,他们越变本加厉。

遭到校长几次在教务会上严厉批评,最后甚至严重到爆粗口的程度。直到有一天我再也忍不住了,不顾及教师形象,不考虑教学方法,让他们一次次在全校师生面前擡不起头来。这样做的“优势”立竿见影,他们变得“聪明”起来,知道什么事能让我发火。

但师生之间似乎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不太自律,需要我时常去偷偷摸摸的监督。那时在处理班级问题上,和如今的很多老师一样,带着浓厚的个人情绪和对学生的主观印象,他们在某些时候成了我初为人师的“试验品”。

尽管后来纪律变得良好,成绩逐步提升,学习习惯也在慢慢改善,我们也似乎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但当年那种管教方式,却成为我任教以来最羞愧无比的回忆。如果一个老师总喜欢用呵斥、惩罚来让学生变得乖巧,我想我们是在用权威毁掉一群具有辩证思维与探索精神的灵魂。

换了新学校,我似乎又回到了第一次当老师的那个时候,这次只有6名学生,但他们的神情、性格甚至名字,都和之前的学生有几分相似。

以至于很长时间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总会不自觉的把“高雨楠”写成“吴宇楠”,把“高天宇”想象成杜宁,有时还会叫成“李光宇”,他们每次都会给我纠正,抱怨着:老师,你的记性咋这么差呢?

其实并不是记性差,而是我从韩静凡的上进、高佳琦的活泼、高雨楠的乐观、梁壮壮的踏实、高天宇的好动、梁馨文的粗心中看到了第一届学生的影子。但我知道他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一届学生或许是因为之前的老师严厉,胆子明显小了很多,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

我在想,是不是老天在我给我重新来过的机会。原来的我,太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上课基本上不需要学生思考,每道题都会讲得面面俱到,以至于他们遇到问题都等着老师去解决。对于学生的管理,只有让学生难过的手段,没有让他们高兴的方法,教育成为一种灌输式的流程。

因为一些身体原因,原来的班主任请了病假。我中途接任这个班级,他们能够很快适应的原因就在于我不会揪着很多事情不放,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小事上给他们充分放权。

那时仅隔半个月,学校要举办运动会。我因为要负责全场拍照,所以我没能在开幕式和比赛时刻为他们加油助阵,然而最终评选时我们班被与会裁判老师评为“体育风尚奖”。他们的表现令人惊艳,但我却不认为这是我个人的功劳,更多的是他们自己的荣誉感,以及前任班主任李老师的教导有方。

我会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他们的感受,约好相对单一易懂的惩处方式与多层次的奖励标准,结合每个人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设定不同的期望值,让他们懂得敬畏,勇于奋进。这样他们每个人都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上次,因为字迹工整而得到奖励的高天宇为此高兴了一晚上。梁壮壮以前曾给我说,老师,我脑子笨学不来。而前段时间突然给我说,老师,我感觉自己会写作文了。我在这一届学生身上舍弃了很多教学“包袱”,更注重激发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无论是上课,亦或者生活中,在他们遭遇困境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我的观点直接告诉他们,而是会先问一句:你觉得怎么样?给他们表达自我的机会,一些时候他们的回答会更新奇、有趣,超乎我们所料。

只要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就会少之又少。在与他们一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变得敢想、敢说、敢做,在一些事情的分析上有着更独特、敏锐的角度,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真诚借鉴、反思。

把学生真正培养起来,让他们主动获取所需的知识。不能用我们成年人的标准去约束他们。因为我们看到的山太高、水太深,令他们心生怯步,没有信心与能力去征服。只要“今日之我,胜于昨日之我”,这就是进步。

我们要试着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相信相信的力量。哪怕有时他们做得不尽如人意,也要保持理性,坚信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手心有度。我们为教育而生,应当追逐光明无畏前行,不能只为成绩拔“苗”助长,阻断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方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