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親倚堂門 不見萱草花——頌母愛古詩詞賞析(二)

慈親倚堂門  不見萱草花

        ——頌母愛古詩詞賞析(二)

        王傳學

今天是母親節。這個流行於西方的節日,已逐漸被我國人民所接受。熱愛母親,尊敬母親,感恩母親,這種情感在全人類都是相通的。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講究孝道,敬重父母,一直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去年的母親節,我曾以《誰言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頌母愛古詩詞賞析》爲題,向讀者解析了五首歌頌母愛的古詩詞,今天又逢母親節,再解析幾首歌頌母愛的古詩。

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抒發對母親的摯愛之情,廣爲傳誦。他的另一首歌頌母愛的詩《遊子》,同樣動人: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萱草花是中國的母親花,早在康乃馨成爲母愛的象徵之前,我國也有一種母親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它的另一稱號是忘憂(忘憂草),來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堂,即北堂,母親的居所,即代表母親之意。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之下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母親經常倚靠在北堂門前,盼望兒子早日歸來,不見堂前兒子種的萱草開花。表明兒子離家已久。寫出了母親對遊子的殷切牽掛與擔憂。

唐代詩人陳去疾的《西上辭母墳》, 表現悼念母親的沉痛心情:

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高蓋山(位於福州市永泰縣)頭映射在落日餘暉下,黃昏時我一個人在林裏默默的站着。只有幾隻鳥兒歸宿窩巢。在母親墳墓前祭奠幾滴白酒,止不住淚水流了下來。再也聽不到母親叮囑我早早回家的聲音了。

作者思念母親之情溢於言表。四句詩平白如話,樸實無華。先寫墳地黃昏淒冷冷落之景,以此襯托出詩人悼念母親的沉痛心情。接着寫詩人在墳前的祭奠活動,最後一句是痛徹心扉的回憶,表露了緬懷母親的真實情感,極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北宋詩人王安石的《十五》,寫出了母親對家人的深深牽掛: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邗溝是聯繫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白紵:白紵山,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王安石寫有《白紵山》詩。

詩人攜帶母親順邗溝北上,在白紵山北面安家。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江南老家撫州臨川的親人,雖然南北相隔遙遠,但是仍然深深地牽掛。

農曆十五是月圓之夜,本應闔家團聚。現在母親與家人分離,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啼鳴,深深地掛念着在外的遊子和家鄉的親人。表現了母親對子女對親人的眷眷深情。

元代詩僧與恭的《思母》,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

霜殞蘆花淚溼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霜殞蘆花:寒霜把蘆花摧殘。 蘆花:後世專以蘆花代指母愛。

這是一首飽蘸生活氣息,充滿真情實感的思母詩。 

首句點明時節,渲染思情:霜打蘆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機欲舍難捨,令他想起了母親的白髮,想起了母親的故去,不由潸潸淚下。在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去年五月歸家省親時的情景: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季節,僧人典當了法衣,買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孃親,而白頭的孃親就是在柴門邊盼望着兒子的歸來……詩如一幀發黃的老照片,一首低迴沉婉的曲子,響着餘韻,久縈心間。 

與恭出家之後未久,其父見背,唯留老母貧苦獨守。恭公雖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負親恩。雖然自己過的也是清貧淡泊的生活,仍時時接濟老母。現在母親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滿腔懷念。這首詩並沒有華美的詞藻,只是用極普通的詞語,敘述極平凡的往事。然而,詩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濡沫之情,讀來令人深爲感動,惋嘆不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