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楊柳風——簡析古詩詞中的“楊柳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吹面不寒楊柳風

——簡析古詩詞中的“楊柳風”

       王傳學


楊柳風,即春風的形象表述。詩詞中最早見於唐末五代詞人牛嶠的《更漏子》:

星漸稀,漏頻轉,何處輪臺聲怨。香閣掩,杏花紅,月明楊柳風。

挑錦字,記情事,惟願兩心相似。收淚語,背燈眠,玉釵橫枕邊。

這首詞抒寫一個少婦對徵人的思念。上片用“何處”一句,點明事由,其餘全寫客觀環境,用一“怨”字,將景與情統一起來;下片寫女主人公的行爲、心理,細膩地描寫對征夫的思念。全詞語言清麗,情真意切,質樸感人。

星稀漏轉,夜已深沉。這時不知從何處傳來《輪臺曲》的歌聲,情調哀怨。《輪臺》爲邊地樂曲,入耳自喚起對戍邊親人相思和惦念之情。

這偶爾一現的幻聽、幻覺,一時間給思婦似乎身臨塞外、即將見到親人的驚喜。在迷茫中開門看塞外風光,撲入眼簾的仍然是朝夕相對的江南春色,方知自己依然獨處深閨。“香閣掩”三字,從中傳出失望的嘆息,於是也不難想象她無可奈何地掩門而臥的情態,總之,還是關門睡覺吧,任它杏花紅豔,明月融融,楊柳風輕。一切良辰美景,對她已經沒有什麼意義,只能徒增惆悵而已。

可是她再也睡不着了。她起來給對方寫信以寄相思,同時回憶着兩人歡聚時種種快樂的往事,只願像往日一樣兩心相印,便可聊以自慰了。“惟願”兩字,可見不敢抱太高的希望,透露出悽咽的悲音。她不敢想象是否還有重聚的一天。

睡不着,起來寫信;可是又寫不下去,只好再去睡覺。她擦了擦眼淚,懶得滅燈,揹着燈光,和衣而臥,一條玉釵從她頭上悄悄地滑下,落在枕邊。“背燈眠”三字,描摹百般無奈的慵懶情狀,如在眼前。“玉釵橫枕邊”,從虛處傳寫釵墜鬢亂、首如飛蓬的睡態,微妙地烘托出女主人公懨懨不樂的心理。

這首詞詞體雖小,卻能一波三折。夜深幻聽的驚喜,覺來的孤獨惆悵,錦字難織,玉釵橫枕,思婦心理的波瀾迭出,層層演進,曲盡其情。  

全詞文筆清淡,上片僅用“杏花紅”略作點染,以反襯寂寞心情。“月明楊柳風”,尤是天然好語,可以想見夜風輕拂,柳條參差,月下弄影的清絕之景。雖從北齊蕭愨名句“楊柳月中疏”(《秋思》)化出,但是絲毫不着痕跡。結句更是出奇制勝,抓住落在枕邊的一根小小的玉釵作爲道具,純用側筆摹態,十分傳神。

南宋志南和尚《絕句》裏描寫春天景象的詩句,用楊柳風意象,生動而脫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詩的後兩句尤爲精彩:雨,是杏花浸溼過的雨,似乎更純淨;風,是楊柳篩濾過的風,似乎更清爽。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爲“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爲“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沾衣欲溼”,用衣裳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摹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並不覺得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詩意的春日遠足!悠然徜徉在這樣的春色裏,該是何等的愜意啊!

南宋詩人陳文蔚的《舟行望龜峯》,用楊柳風描繪岸邊景色,春意盎然: 

面對靈龜最上峯,舟中活計不爲窮。

半春臺下桃花水,一霎岸邊楊柳風。

天巧此時窮險怪,淵泉終日悟流能。

一生堪笑漁翁拙,臥聽瀟瀟雨打篷。

龜峯景區位於江西省弋陽縣有無數形態酷似烏龜的象形石,和整個景區遠遠看去象一隻碩大無朋的巨龜而得名。

詩人乘舟而行,遠遠望見龜峯奇景,“半春臺下桃花水,一霎岸邊楊柳風”,展現了龜峯山下桃花盛開、泉水潺潺,楊柳依依,春意盎然的美景。

元代散曲家劉庭信的《一枝花·春日送別》套曲,第一曲中的“楊柳風”,生動地描繪了暮春之景: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這是劉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別》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譽。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說它“語極俊麗,舉世歌之”。全曲先寫景而後抒情,由景生情,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開頭四句,作者扣住題中的“春日”,用工細綺麗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風襯楊柳,顯楊柳更風流;雨襯梨花,顯梨花更聖潔。楊柳隨風,梨花帶雨,風與楊柳,雨與梨花,皆互爲映襯,相得益彰。風乃“絲絲”風,雨乃“點點”雨,“絲絲”、“點點”兩個疊詞,把春天特有的輕柔、甜美的韻味盡情透出;同時也隱含着柳搖若風,花落如雨的比喻。這四句對仗工整,實際上是以詩入曲,借對仗藝術而使這幅春景圖形象更鮮明,色調更和諧。   

“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爲雨打,更因爲風吹;柳條稀疏,因爲風拂,也因爲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隱隱的哀愁。這種情緒,在“春事成虛”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現。梨花瓣落,春將歸去,故云“春事成虛”。這裏的“無奈春歸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將遠去的“人”;同樣,“春歸何太速”一語,既是對匆匆而盡的“春”的質問,也是對匆匆離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後的“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景物。便由怨而轉爲幽憤了,責問春神不爲羣花做主,離去太速,亦暗釦了題旨“送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