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之【孤獨】

心理學是向內認識自我的重要方法。


《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這本書一貫遵循作者細膩的筆觸,輕輕撥動着讀者的心絃。在這裏,你似乎看到了曾經受傷的自己;在這裏,你輕輕撫摸着傷痕慢慢療愈。


本書分爲四個部分,本篇爲第一部分《孤獨》的讀後感,我從中選擇了兩個自己喜歡的話題進行分析。


話題一:看見,就是愛


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曾講過一個故事,大意是:同樣經歷的兩個人,一個說自己所遇皆好人,所歷皆好事;另一個說自己所遇非良人,所歷皆黴運。同樣的經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故事腳本。


爲什麼同樣的境遇,另一個人會覺得外面的世界充滿敵意呢?


武志紅老師告訴我們:


你構建的人際關係的質量,和你內心的黑暗與光明的佔比,是基本匹配的。覺得外面的世界充滿敵意,那麼你真正需要處理的,是你內在的敵意與對自己的不接納。


迴應之地,即是絕境。


以上這種人格的形成源於童年的經歷,童年時因爲各種原因,你發出的聲音沒有得到撫養者的及時迴應,於是對外部世界產生了敵意,以及對自己的不認可。那麼,從小在絕境中長大的人,在關係中如果對方沒及時回覆自己時,會習慣性認爲對方不喜歡自己。


其實,這種認爲只是自己的想法罷了,大多不是真的,我們去溝通就會發現,對方的不迴應只是有自己的事情而已,並非如你想象的那樣,對你不尊重,不喜歡你。


所以,要是你童年時有過很多缺乏迴應的情景,那麼在與人交往時遇到別人不理你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不理就不理唄,並不代表你不好。


看見,就是愛。


每個人都在向這個世界要回應,而且希望是積極的迴應。


對一個嬰幼兒而言,他的確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他的聲音先是被聽見,可以在撫養者的“心田”裏存在,然後他纔可能允許別人的聲音在他的“心田”裏存在。


所以,做爲父母,我們應該做的是:積極迴應孩子,讓孩子的心中充滿愛與力量,不再因爲處理敵意而消耗自己的意志。因爲只有心中有愛,一個人的世界纔會充滿愛。


話題二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可以很簡單


在知識焦慮的今天,很多父母都覺得,不管自己再苦再累,都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換言之,就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爲了實現這個願望,很多父母整天除了上班就是每天在孩子的各個培訓班之間奔波。父母一心想孩子多學點東西,將來能有一個好的未來,但是往往卻事與願違!孩子並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發展,沒有贏到起跑線上。


這,很好的詮釋了做對的事永遠比把事做對重要。那麼,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呢?方法很簡單:


父母不嚴重地入侵孩子就好。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揹負父母轉嫁的使命,不用分擔父母的嚴重痛苦,也沒有被父母的權力意志嚴重入侵,基本安全,以及生理需求得到了保障,那麼他想不贏都難。


也就是說,相信孩子,給孩子相對的自由,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而不是,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所以,做總是正確的父母,不如做給孩子空間的父母。


當然,給孩子空間並非放任不管孩子。只是教的時候,問問自己:教孩子的時候,真的是出於孩子的需要,還是出於自戀。如果出於自戀,父母教孩子時,就總會追求這種感覺:我比你強,我比你懂得多。而孩子也容易配合父母,就真的把自己弄得不如父母了。


還有,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首先父母自己不能掉線。假如你是一個努力拼搏的人,那你的孩子肯定也會有努力的品格,未來可期。


認識即改變的開始!


以上兩個話題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了一些現象背後的原因。願我們都能從中受益,做最好的自己,開心身邊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