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林清玄”先生

很多年前,在《讀者》裏讀到“煮雪”,立刻被文章裏的浪漫主義情懷所吸引。雪,原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卻被作者賦予愛情的遐思——語言生動,想象豐富,內容頗爲有趣,細品之下讓人不經莞爾,文章署名“林清玄”。

在那之後,有一次逛二手書店,在一排形式多樣的散文書籍裏看到一本寶藍色的書皮,那份深邃的藍讓我立馬想到了夏夜的天空。書皮左上角是一座連綿起伏的山峯,整座山彷彿被月光籠罩,泛着銀白的光,畫面說不出的靜謐美好。一看書名《林清玄散文》,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下。

後來那本書跟着我幾經輾轉,從出租屋到新房,始終不曾離開過我的書桌,裏面的內容我總在反覆咀嚼。林清玄先生喜歡蘇軾那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殊不知他的文章對我而言,就是一盤又一盤的清歡——在我煩躁的時候讀他能讓我內心清明。在我失意彷徨的時候讀他能獲得重整旗鼓的力量。在我心靈備受創傷的時候讀他能得到內心的滋養,仿若雞湯。

記得那年,我剛剛結束了一段戀情。讀到那篇“法圓師妹”時,忍不住地潸然淚下。故事裏的男女主人公,一個尼姑一個軍人。他倆身份特殊卻又互生情愫。後來,一個爲愛以極端的方式脫離寺廟,一個堅持要等到脫下軍裝的那一刻再去找她續寫愛戀。然而世事又怎能如人所願,他倆一次次在各自的選擇裏陰差陽錯,終成遺憾。

這個故事觸動了我的痛點,於是眼淚啪嗒啪嗒落在書頁上,留下斑斑淚痕。後來每讀一次,那種疼痛的感覺就會在內心甦醒,但卻不像第一次那樣強烈了,時過境遷,現在讀來仍有遺憾,卻不會疼痛。先生的文章,讓我明白:事世無常,緣份天註定,半點不由人,遺憾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

林清玄先生一生寫了兩百多本書。文字素材大多取源於我們身邊每日司空見慣的小事,有時甚至是腳下的一草一木,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大千世界,林林總總一旦進入先生的視線再經由他的內心發酵,醞釀出來的就是充滿禪意和思辨的人生哲理。

感覺先生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人生:我從何處來?我到何處去?活着又是爲了什麼?說實話,愚鈍如我也在十幾歲時思考過這個問題,卻始終想不明白。先生的文章,充滿了對生命的求索,通過他的思考,我似乎也悟出了一點人生的真諦——我們的不快樂是比較出來的,我們的快樂也是比較出來的。正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慾望的風箏,被一個叫“名利權錢”的線牽着,所以我們總是患得患失,唯有不去跟別人比較,方得快樂的真諦。

如果一味要比較,就和過往的自己比較吧!在有限的生命裏,在有限的認知裏,深挖自身的潛力,把自身看成一口井,每天挖一寸,鍥而不捨,終能品到生命甘甜的泉水,獲得豐沛的人生。

同一個世界,同一片星空,林清玄先生的大腦彷彿被上帝吻過,那麼的善於思考。然而光有聰明的大腦還不夠,他的內心必須是柔軟的,柔軟心是慈悲心的前提,所以晚年的他纔會與佛法有緣。聰明遇到善良,善良遇到善感,於是一顆七竅玲瓏心被洗滌得更加的純粹,像一塊璞玉,雖被普通的外表所包裹,但內裏卻呈現出溫潤的質地。他的文字像一池蓮花,儘管外界的空氣偶爾污濁,人性的土壤時有淤泥,但他卻能剝開生活的泥沼,開出清潔的蓮花。

他筆下的人性柔軟且有溫度,他筆下的草木馨香且有感情,他的世界充滿禪意卻又處處體現對人世的悲憫。像《黃昏菩提》《溫一壺月光下酒》《平生一瓣香》《發芽的心情》等等等等……他的文字浩若煙海,卻又獨自成林。每篇文章都有一個鮮活的思想主題,就像一棵樹上的兩片葉子。雖然整棵下來,枝繁葉茂。但卻沒有兩片葉子是完全相同的。這源於他對生活的思考,對生命由外及裏的深入探索。

2019年,先生去世,我一直在斷斷續續讀他的文章,但一直不敢寫跟他有關的隻言片語,怕唐突了先生的美好。今日,再次聽到先生的文章,心潮澎湃之下,感覺有些話不吐不快。

隻言片語,寄託我對先生的喜愛之情,感謝您一生像一棵不斷髮芽的樹,把這麼好的勞動果實,留在人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