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那么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呢

为什么我们那么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的呢

——《家庭的觉醒》读后感

文/徐立华


“事实是,在行为上,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要比我们对自己、对配偶或者对朋友的要求还要高。这不就是双重标准吗!孩子摔了一跤,我们有些人会马上责备他们,有时还会用最不礼貌的方式给他们贴上标签。孩子没有听我们的话,我们就开骂。孩子忘记带午餐盒,忘记做作业,或者是把假条给丢了,我们的反应犹如世界末日来临。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总忘记带钥匙,没有回复别人的电话,或者未在截止日期前前把事情做好。”
作者作者沙法丽.萨巴瑞的这段话让我意识到了生活中我们往往习以为常却被我们忽略的这些现象和事实,不得不说,作者说的情况和我们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是相符合的。我们对自己的孩子的要求高于我们对自己、配偶或者朋友,这一点很多人都在做,但是很多人却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在用双重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求高于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而不自知,还经常在这样高标准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指责、批评呢?这让我想到家长们在一起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家长在一起的时候特别喜欢晒自己孩子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也常常为自己孩子的各种“成功”而喜笑颜开、充满骄傲,这说明什么呢?这是否说明家长无意之中把自己的孩子变成镀金自己的一种资本,好像孩子优秀了、卓越了、成功了都是我们的功劳和成就似的。
我们还常常说,“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了,就看孩子了。”“只要孩子好,家长咋的都行。”这些话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信息呢?家长这样说的时候,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呢?家长这样说表明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揹负着完成他们自己人生遗憾和梦想的使命,他们以为自己付出了,孩子就要满足自己的期望。我们仔细想想,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什么样的感受和负担呢?我们的人生为什么要他们负责?我们的遗憾为什么要他们来弥补?我们未实现的梦想为什么要他们来完成?如果这样,他们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他们为什么要过我们想要的人生?为什么我们不好好过好自己的一生?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责任自己不承担?为什么我们用爱的名义绑架了孩子的自主权利?如果我们彼此都为自己负责、我们都过自己希望的人生、我们都拥有各自的独立和完整,那样不是更好吗?
我们自己也常常犯错,为什么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那样的紧张和担心呢?我们的标准是否是我们内心恐惧的化身,进而变成了我们时时苛责孩子的理由呢?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问题身上而不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呢?作者建议我们,“无论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身为父母,我们都要好好问自己:‘我该怎么改善家里的条件,来帮助女儿更加集中精力呢?’或者:‘我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更多的平静,令我的儿子学会专注呢?’这些才是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他们的答案拥有完全改变亲子关系的力量。”是的,我们需要将解决问题的视角转移到我们自身,从自己出发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张文质老师说的那样,“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想要孩子改变,父母必须先要做出改变。
“当我们把关注点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转移到提升真正的自我表达时,责骂和告诫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孩子的意义非凡的联系。我们不再关注如何修正孩子的行为,而是能认识行为背后的感受,确信只要情感得到认识和表达,行为自动会改善。”“换言之,当我们真正放下‘好’与‘坏’的二元标准,放下这些标签所制造出的恐惧,我们才能拥抱与孩子当下相处的美丽时刻,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读到作者的这些建议,心中感到一股力量,一股支持自己努力做出改变的力量,是的,不要再把关注点只停留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了,提升自己的自我表达,和孩子建立起真正的连接吧,真实感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时刻,体会生命连接和互动的美好,把对行为的关注变成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和支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