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艳阳天》:经典作品成于创作团队追求艺术的诚心

《风雨艳阳天》是杨庆华讲述20世纪经典电影、话剧作品幕后创作故事的文集。这些文章中记录了许多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参与制作的编剧、导演、演员们等为了完成作品曾经历过怎样的波折和努力。

书中提到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家》《龙须沟》《红日》《林则徐》《青春之歌》《日出》《雷雨》《骆驼祥子》《李自成》《桃花扇》《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老舍、夏衍、曹禺、石挥、欧阳予倩、欧阳山尊、焦菊隐、蔡楚生、英若诚、谢晋、孙道临、赵丹、于是之……。尽管其中的许多作品有着浓浓的时代特征,但仍要承认,这些剧目确实是禁得起考验的经典作品,这些主创们确实是艺术史上难忘的艺术家。

20世纪多数时间内,创作条件非常艰苦,社会氛围也经常影响着创作方向。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仍能涌现出这么多优秀作品,最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作家、编剧、导演、演员们以艺术创作为核心目标,专心致志地追求艺术水准,一门心思要塑造好人物、拿出好作品,较少因其他方面的考虑影响艺术创作的质量。

“艺术源于生活”,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首先就在于追求“真实”。作品反映真实生活情况,演员也体验相应的真实生活再到剧目中重现符合实际的场景。

《风雨艳阳天》中多次提到,作家们会根据亲身经历或者深入实际环境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说、剧本,之后还会把写好的剧本读给所描写的真实群体,并根据搜集到的意见、反馈进行修改;演员们同样被要求反复阅读原著、剧本,还要体验故事中的真实生活,力求做到真正理解故事背景、职业特征、人物性格。

创作《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的时候,老舍不仅把稿子提交给领导和演员们收集反馈,为了剧本更符合工人的工作实情,还把写好的剧本念给工人们听,让他们直接提意见。

拍《老兵新传》的时候,剧组到北大荒的农场直接拍摄真实雪景。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拍摄,演员拍完戏手都冻僵了,摄影机要在三角架下用小煤炉烘烤才能正常工作。

排练《龙须沟》的时候,全体演职人员都下到了龙须沟体验生活两个月,甚至在大雨瓢泼的晚上,跟龙须沟派出所的民警们一起泡在沟水里帮助居民。

正是这样扎根于真实生活体验的真诚创作态度,保证了作品能够反映实际、刻画入骨。经历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和密切交流,作家们才能更准确地展现人物特点,演员们才能更生动地演活这些角色形象,最终打造出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所以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老舍用几句话,就把丁四嫂“刀子嘴豆腐心”的劳动女性形象展现出来;话剧《骆驼祥子》上演时,被剧院领导邀请去看戏的车伕及家属们,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形,都被舞台上的表演感动了。

从另一方面来看,每一部电影或者话剧在创作过程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经典作品也不例外。从《风雨艳阳天》中也可以看出来,为了顺利把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所有主创人员为了确保作品的质量,都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和限制,有时候甚至要顶着压力或者等待合适机遇的惠顾。

中国青年出版社原计划在1959年第三季度出版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作品。而柳青为了避免因赶进度而影响作品质量,专门申请延后了出版计划。最终,《创业史》第一部于1960年5月出版。

创作《李自成》时,姚雪垠没有把李自成塑造成当时流行的“高大全”的“三突出”形象,而是坚守“历史现实主义”原则,写出李自成的帝王思想和局限性。

拍摄《红日》时,导演汤晓丹看完张灵甫的相关资料后,在心里暗暗定下了“要把双方军事首长都表现出‘指挥若定’风度”的目标,决定对反角张灵甫保持批判,但不刻意丑化。

不难想象,他们这样做,必然需要顶着一定的压力,他们所求的,无非是给读者和观众交出更好的作品。

保持真诚的创作态度,这是他们对待作品、对待读者和观众的一份诚心,虔诚地追求艺术水准,尽己所能捧出最真诚的作品与读者和观众交流。这份艺术创作的诚心,是孕育经典作品的沃土。


2021.05.23雾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