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动物园

《动物乐园》主题中,我们去参观了动物园,孩子们将参观动物园的场景和获得的经验,带回了幼儿园。在活动区中进行了表征,这天孩子们表示要搭一个动物园可以让娃娃家的小朋友来参观动物园。

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将游戏与现实进行联结、比较,从而引发幼儿认知、构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冲突,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利用现实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儿搭建的经验。

1.比照结构图纸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构造的转化幼儿最初的搭建来自于模仿,因此我们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让幼儿知道拿什么来模仿。为了避免幼儿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模仿对象。为幼儿提供结构图纸,需要幼儿够观察、辨别图纸中的空间位置、物体形态等,并通过空间想象将其转变为立体的结构造型。一开始搭建“动物园”时,幼儿搭建的场所是孤立的,空间排列单调,内容单一,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动物园的儿童地图,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动物园中的场馆,如蛇馆、猴山、狮虎山等场馆的空间位置,然后观察这些场所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一条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间隔一个小湖。在对照自己搭建的作品与地图时,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再次搭建动物园时,不断观察地图、辨别空间,搭建活动出现了更多的协商行为,谁喜欢那个园就负责搭建那个园区,搭建之后就帮助其他人搭建,彼此之前先分工再合作,认真专注的进行搭建,空间布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2.比照真实图片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形象构造到抽象构造的转化,真实图片不仅需要幼儿将图片中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而且需要将平面的构造转化为立体的构造。教师利用真实图片时需要发现幼儿搭建游戏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适宜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解决搭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搭建猴山的时候,一开始孩子们就随意用几块积木进行摞高,搭建出来的也不太像一座猴山,于是我们通过再次回顾参观时见过的真实的猴山的样子,让孩子们讨论,幼儿搭建的猴山和照片中的猴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么改进?孩子们表示,我们见到的猴山是很大、很高的,而小朋友搭建的很矮;真正的猴山是下面宽,上面窄的,而且上面是尖尖的,而小朋友搭的很矮;猴山上应该有猴子,旁边有小猴子玩的玩具···


3.对照现实生活经验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单一构造到整体构造的转化幼儿搭建主题的产生,孩子的经验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带领幼儿经历参观感知——讨论分享——再现表征的过程,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再现复杂的现实生活经验。我们在进行回顾的时候,先让幼儿来说一说,逛动物园的有趣的事情,孩子们对于自己去喂山羊,喂鸽子、喂猴子这种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滔滔不绝。于是我们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这些画面录制的视频和图片又带领幼儿进行了观察、比较。规划的搭建内容,越来越丰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