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癌”這種生物,到底是怎麼產生的?這本書的解釋或許最透徹

文/學乃身之寶

“直男癌”一詞從2014年開始流行,只是多數人還不清楚它的定義。

有人曾在網上給出一個比較學術的定義——這個詞源於網友對活在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裏,時時向別人流露出對對方的不順眼及不滿,並略帶大男子主義的人的一種蔑稱或調侃。

電影《莫蒂》裏的埃弗雷特,脾氣暴躁、性格古怪、不好相處、粗鄙莽撞,對這個世界充滿敵意,需要什麼也不主動開口,總是把氣撒到莫蒂(結婚前是他的保姆)身上,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直男癌。

但其實,上述說明還不夠具體,因爲它沒有把這類人產生的原因說清楚,也沒有闡釋如何治癒他們,不過沒關係,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這本書或許是分析直男癌最透徹的一本書。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是醫學博士,中國首批國家註冊心理督導師,心理學家施琪嘉所著,主要針對內在小孩的5大需要(愛、陪伴、誇獎、玩耍和道歉)、5種情緒(恐懼感、羞恥感、被拋棄感、空虛感和哀傷感),以及5種價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歡和不認同),提供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從迴應內在小孩的需求開始,釋放壓抑的情緒,重塑被摧毀的價值信念,做自己的內在父母,補足內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時發現生命中的獨特資源,重新整合自己,療愈自己,並發展出自己潛能的全新自我,創造全新的生命體驗。

而鋼鐵直男,說的就是其中一種缺乏玩耍,內心空虛的內在小孩。

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這本書的內容來說說,直男癌的成因,以及療愈的方法。

1.直男,缺乏玩耍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簡單來說就是童年的創傷。

施琪嘉在《療愈內在小孩》一書中指出,直男,其實就是缺乏複雜情感體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可能也只有簡單的情感。

究其原因就是,這樣的孩子小時候重要撫育者(主要是父母)沒有好好地陪着玩耍過。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要求孩子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動,要當一個好孩子,認爲凡是和玩有關的東西,甚至是孩子的愛好,都是玩物喪志,都是不務正業,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成爲鋼鐵直男。

影片中的埃弗雷特,因爲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沒有接觸過什麼好玩的東西,更沒有父母的關心和陪伴,他在那裏雖然有喫和住的地方,但他很少體驗到玩耍的樂趣,他接收更多的是些規則、命令等信息,所以他內心嚴重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很難和人建立關係。

可見,直男癌的內心,住着一個缺乏玩耍的小孩,會把思想停留在理智層面,缺少複雜情感,且容易把複雜情感負面化。

2.玩耍的功能和價值,擴大一個人的心理空間

人與人交往時,很多話的背後是有含義的,而直男癌,因缺少玩耍,根本不懂那些“話外音”。

施琪嘉在書中給我們進一步解釋了玩耍的重要作用。

他認爲,玩耍有三個方面的價值,其實也是在幫我們理解直男癌形成的原因:

其一,玩耍可以促進嬰兒心智化功能發展。

直男癌在與人的交往中,很難知道玩笑式的互動的言外之意,就是因爲他們心智化功能沒有得到發展。

他們還是嬰兒的時候,缺少和媽媽的互動,沒有人去了解他們的哭聲、表情、動作背後的意義,沒有人給予他們積極的迴應,沒有人陪着他們玩耍,所以他們無法理解別人話語背後的意思。

很少,或從未被理解過的人,自然很難理解別人。

其二,玩耍可以讓孩子從僞裝模式中獲得複雜情感體驗。

直男癌小時候除了缺少媽媽的積極迴應外,還可能缺少爸爸的陪伴。

施琪嘉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爸爸和孩子一起玩水槍,孩子拿起水槍射中了爸爸,爸爸“咣”的一下倒在地上,孩子看到這個場景會哈哈大笑,這是因爲孩子知道爸爸是“裝”的,而這個“裝”就是孩子體驗到更多情感的開始。

只是直男癌,缺少了這樣的情感體驗。

其三,玩耍可以擴大一個人的心理空間。

施琪嘉說:“如果你不允許孩子玩,其實你會讓孩子喪失非常多的心理空間。”

這個心理空間,不僅包括不近人情、沒有反思能力、不好玩、不能開玩笑,還會喪失創造能力。

因爲孩子天生都有一定的創造力,都喜歡玩,都喜歡和父母玩,所以一個不被允許玩耍的孩子,其內心的心理空間可能就沒有那麼大。

就像影片中的埃弗雷特,簡單粗暴,缺少共情能力,看到莫蒂翻自己的東西,會板着臉罵她:“這裏不能有好喫懶做的人,我不想要瘸腿的女人……。”

其實,這是他心理空間狹小導致的。

總之,直男癌就是缺乏複雜情感體驗的孩子,只有簡單的情感。

3.療愈直男,需要構建滋養型關係

前面說了,直男癌是缺少玩耍的內心小孩,他們的心智化發展受阻,很難體驗到人類的複雜情感,也缺少足夠的心理空間,那麼怎樣療愈直男癌呢?

施琪嘉在書中給了我們答案,即關係

他認爲:“在玩耍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以加強人際關係,使得心理空間變得更加靈活,在這個空間中的人們能夠處理現實中的一些衝突。

其實,這個關係就是滋養型關係,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療愈直男,要讓他們在關係中重新體驗到玩耍的力量,以拓展他們的心理空間。

就像影片中的埃弗雷特,他由婚前的直男癌轉變爲婚後的暖男,就是因爲他和莫蒂建立了親密關係,以及在這個親密關係感受到莫蒂的畫作給他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莫蒂雖然患有先天性類風溼關節炎,走路一瘸一拐,但她是一個溫和而堅定的女人。

當她面對埃弗雷特的“刁難”時,不會被他的情緒帶走,該做什麼就繼續做什麼,且時常關心和安慰冷漠的埃弗雷特,慢慢地,埃弗雷特被莫蒂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所打動(她喜歡畫畫,把家裏能畫畫的地方都畫上畫,讓簡陋的屋子變得溫暖舒適),並開始支持莫蒂畫畫,給她買畫筆、安紗窗、找女兒……,就這樣兩個孤獨的人走在了一起,彼此歡喜、互相成全。

對於埃弗雷特來說,莫蒂就是她的治癒良藥,因爲莫蒂讓他重新感受到了什麼是嫉妒、憂傷、想念,當然,也包括愛。

寫在最後:

原生家庭不幸的人,能遇到治癒性的伴侶,是一種幸運,只是這份“幸運”,不是誰都能擁有。

如果沒有遇到,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升內在,讓自己的狀態好起來,以超越自己。

施琪嘉在《療愈內在小孩》一書中,也從自我療愈的角度給我們闡釋了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即瞭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種關係

直男癌的空虛和冷漠,想要自愈,就需要不斷看見那個缺少玩耍的內在小孩,然後試着去理解他,並重新構建新的、具有滋養型的關係,來讓他重新成長。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着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當我們遇到傷害,我們的自我就會停留在當下的年齡,變成一個“內在小孩”,而這個內在小孩會記錄下當時的感受,不僅有那種渴望玩耍的,還有期待愛的、不甘心的、憤怒的、悲傷的、孤獨的、自卑的,亦或是委屈的,等等,我們只看見他,才能療愈他,以讓自我趨於完整,進而真實地感到快樂。

從這個角度來說,《療愈內在小孩》這本書就是在幫助我們全面瞭解自己、治癒自己、滋養自己,並逐漸走向自我整合。

正如榮格說的:“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