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周记】谆谆善诱的沉寂与三两哭泣

(一)

《情书》看哭我了。

这件事是个大概率事件,看哭的人其中有好多个“我”,其中不乏一些“个人”。蛮有趣的是,来看《情书》的人里面,有且仅有三对情侣,而剩下的,大多是落单的鸷鸟,与数对挚友。

坐在我左侧的是一个吉大的男孩,右侧是一个不像是大学生的女孩。身后坐着一对情侣,不知是谁的脚爱好踢踹,放电影之前我像是坐了一趟摇摇椅。我倒也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并不是在于我有多么好脾气,而是当渡边博子与秋叶茂二人坐上新干线列车去往藤井树遇难的山时,椅子的抖动蛮像是在看4D电影,我心里还有些窃喜。

电影结尾,无论是吉大的男孩、不像大学生的女孩还是我都哭了。吉大男孩哭得最猛烈,抽纸揉烂了放在嘴边;我丢下了三两哭泣;女孩薄纱的眼睛像是哭了,口罩一直含在嘴里。擅作主张的,我佯装听见了电影院里其他人的哭声。细柔的哭泣是很难分辨出男女的,在旷野的情愫下,哭泣也不会偏见男女。

很久没有这么舒服地享受过哭泣了,或者,好久没有为一部影片哭泣了。为《你好,李焕英》哭不是因为影片,而是因为母亲坐在旁边。再往前数,上一部掉眼泪的片子可能要放到十年前了。不知从何开始,我开始不再为作品落泪,书也一样,唯一一部让我泪流满面的书还是《笑猫日记》里小可怜病逝的场景,从那以后,无论是《活着》《飘》还是《挪威的森林》都无法再让我痛痛快快地畅哭一回。

对于《情书》的看法我想引用一个偏直的评价,来自朋友圈,我的好友的一个评价:

“很庆幸自己没有在手机上看完它。电影很美,将日本人的物哀婉约的民族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庆幸,同被日本人的物哀所折服。

“傻子的钱好赚加上商家的‘520’营销,被资本驯服成牛马的人会觉得我一个人去看这部文艺片好笑吧。”

——话糙理不糙,至少我不觉得一个人看《情书》是一种哀痛;至少坐在电影院里的十三个独行者也不会这么认同。

比爱情更伟大的力量是什么?是平静对待生命中一切美的心态。这其中包含对待爱情的心态,就看我们能否用“平静”来对待了。

(二)

《情书》看得我心慌。

有一丁点遗憾在于,看电影时手机响了。我去关机,但那条瞩目的虚假新闻定格住了我。

科比去世的时候,我在熟睡。母亲是第一个告诉我的人,虽然她与篮球一辈子无缘,而我也并不是专业的篮球爱好者,但母亲还是显得惊愕。

我仿佛恍如隔世,整整一天怀疑了世界的真伪。先生的离去也是这样,我猜我丢下的三两哭泣中,一定有为先生而流的。

比起科比去世的那年,我早已不陌生于死亡。近年来一些身旁亲人突然的离世为家里附上了一层阴霾,老人们身体每况愈下也让父母一辈倍受压力;我早已对死亡司空见惯,一些身旁朋友顶不住压力的离世也让我默不作声过。但一些人的去世却依旧让人久久难以释怀,譬如先生,譬如同先生一样为时代做出贡献的英雄们。

这里不说假新闻了,下周会聊的,也不再说一些豪迈的悲伤或是久违的敬佩。也不会在又一次消费死亡这个话题了。我写过太多关于死亡的文章,与我只有二十岁的身份并不符合。相比于同龄人喜欢写的卿卿我我,我更愿意写些压抑的情操。这种不妥当的风格从我写作开始就陪伴着我,到了现在依旧暴戾得很,显得无可救药。

诚然,我也想写一篇专门回忆先生的文章,但久久没有下笔。我蛮不懂敬意的有时,但在面对真正伟人面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默的守护。我连先生一面都没见过,又怎好意思去用文字缅怀他呢?我原本想去买一只花拜托快递小哥送到先生灵堂前,但被告知花朵告急,无可奈何下,我又干起了文字的老路数,在这里胡言乱语。

向先生致以崇高敬意,为他给予我们的谆谆善诱的沉寂而默哀。


(三)

来看月亮了。

“我是夜,夜是该有月亮的。”蛮情调的话,鲁迅先生写了一辈子讽刺,但偶尔写几句浪漫也是得心应手的。要我胡诌几句浪漫的话,倒是有些卡喉了。但在这样一个“超级月亮、血月、月全食”的夜中,若不说些什么,感觉就差强人意了。

我与小珊坐在主席台一侧的灰台上,待天色暗了下去,一边聊天一边期待着传说中的景观到来。小珊是个南方女孩,第一次来北方度过夏天,在离家千里的关内赏月,不知是否有几分思乡。若偏文艺的话来坦然思乡,那边是与家人在天底下共赏同一轮月,这颗地球伴侣会将我们的思念带到远方。

我很喜欢与她聊天。舒服是短暂的,而回念则是长久的。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年有很多,但有多少人是在尝试挣脱,有多少人是在逃避沉浸,我并无法知道。或许后者更胜一筹,但至少在彼时,我与我的世界里所存在的都是迷茫又尽力的人。在这一又二分之一的感知中,我留下了半数情绪留给了每个人隐匿的神秘。如同这轮步步舒展开来的月亮一般,慢慢剥开阴霾的包裹,裸露出些许圣洁、半分流浪。

很久没有坐在操场边上了。上一次做操场人群的观众还是在自己是广播站成员时,每当播报半晌时,我便可以靠着窗户看向窗外晚间的操场。打篮球的少年、打羽毛球的情侣、跑步的伙伴、乒乓球桌上躺着的兄弟,还有一亩繁华市区内扑腾的夜。没有月、更少见星星,只有霓虹灯的侵扰,让夜都不再纯粹。

小珊的高中更加开阔,夜的操场也很热闹。像我们这样按照既定轨迹上学的人,对于青春的部分定义便也一览无余地敞开了。

月亮亦然;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裸露过程的全貌,从升起、弯月、半月到全月,像是一位河边沐浴的白皙女孩,解衣、露出雪白双肩、赫然的锁骨边滑过三两水珠、晶莹的乳峰、体侧线宛如亚历山德罗斯①亲手雕刻般滑润、臀部半没过水面、涟漪反复敲打着肌肤……待到水雾全然散去时,月亮与女孩便都清晰了。

小珊并不在意月亮是否会变成血色,有时适可而止的美带着遗憾或某种过去期待的达成又令人愉悦了,我便也丢下了惋惜。

——“夜果然是该有月的。”我终究还是信了鲁迅先生的真理。


by 佐也.

备注:

①:《断臂的维纳斯》的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