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杏猶解嫁東風——北宋詞人張先情詞賞析

桃杏猶解嫁東風

——北宋詞人張先情詞賞析

        王傳學

北宋詞人張先(公元990—1078年),字子野,人稱張安陸,是與歐陽修、晏殊同時代的詞人,也是北宋年壽最高的詞人。他一生官運雖不亨通,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官至尚書都官郎中;卻也沒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強健,因而一生流連風月,聽歌看舞,優遊卒歲。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爲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閒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爲“張三中”。後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雲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壓殘花影”(《歸朝歡》),“柳徑無人 ,墮絮飛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詩歌在當時也享有盛名。

張先的趣事,最爲人津津樂道的當屬老夫少妻風流韻事了。在那樣的年代,能夠如此高壽,也是個了不得的事情呢。公元1070年,張先80歲,娶了18歲的小妾。衆人去張府拜訪,見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不由得羨慕嫉妒,紛紛起鬨,讓張先講講這老夫少妻的感受。張先本是幽默之人,喜事當頭,隨口就來: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老夫娶少妻 ,得意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在場的蘇軾聽後隨即和詩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蘇軾這首詩極具調侃之意,梨花的白色與張先的蒼蒼白髮相呼應,海棠則比喻少女的紅顏,把這老夫少妻的情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調侃着張先“老牛喫嫩草”。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位小妾在隨後的日子裏爲張先生下了兩男兩女,張先一生共有十子兩女,年紀最大的兒子和年紀最小的女兒相差六十歲。   

相傳張先年輕的時候,與一尼姑相戀。爲了相見,每當夜深人靜,張先都偷偷划船過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讓張先爬上去,天亮再離開。後來二人被迫分手,臨別時,張先不勝眷戀,於是模仿小尼姑的口吻寫下《一叢花令》詞: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這首詞寫的是一位女子在她的戀人離開後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上片寫女子的別後愁懷。她感嘆自己的傷高懷遠之情無窮無盡,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爲濃烈,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想當時郎騎着嘶鳴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在塵土飛揚之中,今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裏去辯認郎的蹤影呢?

下片續寫女子登樓所見,回憶當年情事。見“雙鴛池沼”、“小橈通”,聯想起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歡聚時的愛情生活。而自己所住的樓閣,梯子橫斜,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後時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後,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悽清況味了。女主人公懷着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在形影相弔中消盡青春。借羨慕桃杏猶解嫁東風,嘆息人不如物。

詞的最後兩句以桃杏喻人,以無情比有情,設想新穎,頗有藝術魅力。這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着、對青春的珍惜、對幸福的嚮往 、對無聊生活的抗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一叢花令》一時盛傳,連歐陽修都非常欣賞,只恨無緣見一面。張先家居南方,後因事到京城,去拜訪歐陽修,門衛通報之後,歐陽修激動地連鞋子都穿倒了,急忙迎接,見到張先,張口就說“這就是‘桃杏嫁東風’郎中啊!”之後張先“桃杏嫁東風郎中”的雅號就傳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