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方法助力樂觀養成

最近,廣州突發疫情,住在荔灣南部片區的我,成了第一批被隔離的對象。每天,我起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各種數據,數據的每次變化都牽動着我的情緒。新增病例數從2人到96人,周邊風險等級從中風險區域到高風險區域,核酸篩查從檢測1次到檢測4次。再加上神獸困在籠中,每天無理取鬧地哭喊,讓我頭痛心煩,越發悲觀消極。

隔離在家的日子,讀書讓我找到了些許的安寧。讀完《教出樂觀的孩子》,書上有個觀點深深吸引了我,面對不好的事情,改變看法和想法,能產生不同結果。

當工作生活不如意時,我們會問自己“爲什麼”。這包括三個方面:是誰的錯?要持續多久?我的生活中有多少方面會受影響?針對第一個問題:怨自己還是怨世界,這是控制自尊中感受的部分;第二個問題:事件的長久性;第三個問題:事情的普及性,後兩個問題迴應失敗的行爲。回到當下,我陷入了悲觀情緒中,後悔沒有早早接種疫苗,擔憂疫情控制不住後會長久蔓延,害怕足不出戶的日子會打亂一切生活節奏。

如何破解我當下困擾,轉悲觀爲樂觀呢?書中提到樂觀的基礎不在於勵志詞句或是勝利的想象,而在於我們對原因的看法。ABC模式,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改變個人特有思維模式,轉悲觀爲樂觀。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負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與要好的朋友吵架、心愛的人離去等。現在我遇到的不好事情是疫情,沒有接種,被困在家遙遙無期。

B(beliefs)代表信念。研究表明,在遇到不愉快事情和後果中間,有一個反映的過程,即個人看法和解釋。遇到疫情防控,我第一時間的看法是悲觀,這導致我陷入了無限的焦慮;如果我試着改變看法,這又會如何呢?利用書中講到的個人解釋風格,我嘗試從樂觀的角度問了自己三個問題,涉及時間、空間和人力三方面。

疫情發生多久了?一年半。影響範圍有多廣?只是限制了我出行,其他活動還是可以正常開展,比如:看書、工作、畫畫。誰導致疫情的出現?人類,非個人原因。

C(consequences)代表後果,不愉快事件之後產生的感受與行爲。從時間、空間和人力三方面看,既然疫情這件事不是永久的、普遍的、非個人原因可左右的,那麼,我何必杞人憂天呢?一瞬間,我心頭的焦慮情緒釋然了。

“風雨過後終會遇見彩虹”,我堅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必將戰勝疫情,迎接美好生活。在這裏,我推薦你讀《教出樂觀的孩子》,不同的選擇,帶來不同的結果;不同的心態,鑄就了不同的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