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長文)一個職業讀書人談高考志願填報

我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
即使你贊同我的觀點,
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除非——你採取了相應的行動。

(這是書先生的第234篇原創分享。作於2021年6月11日,新加坡)

引子

高考結束了,短暫的放鬆或者狂歡後,考生們又面臨志願填報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倒有些值得分享的想法,所以敲下了這篇文章。

我知道,最近會出現大量關於志願填報的建議。我沒有在標題裏寫“建議”這個詞,出於兩個原因:一是我自己當年在志願填報上實在算不上成功,所以不敢厚着臉皮給建議。若是分享失敗的教訓,我倒很有發言權。二是本文的內容也並非羅列建議,而更多的是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或許很多人看到標題裏沒有建議兩個字,根本就不會點開。又或者讀到這裏,覺得可能不是“立竿見影”的錦囊妙計,也馬上退出了。老讀者們都知道,我的文章從來不是寫給這兩種人看的。

有耐心繼續讀下去的人,我這裏先向你保證,這篇標題裏沒有建議的文章,可能比你最近將會讀到的很多“建議”更加有用。我這樣說,也有兩個理由。

第一,在讀書方面,我確實經驗豐富。我在三個國家五個城市的五所大學求過學,目前已有兩個學士學位(一文一理)和兩個碩士學位,第一個博士學位在讀。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就是個職業讀書人。聽職業讀書人談談怎樣讀書,絕不會錯。

第二,出於一個職業讀書人和科研人員的習慣,我講什麼東西,都希望能把邏輯講清楚,給出充分的證據。這樣您可以更容易判斷我講的東西是否值得接受。

好的,我想你已經準備好聽一個職業讀書人談談怎樣填報高考志願了,那讓我們開始吧。

回到本質

填報高考志願的本質是什麼?毫無疑問,是做選擇。更準確地說,是在限制條件下做出最優的選擇。

聽起來像廢話?絕不是。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事情時沒有頭緒,往往是忘了這個事情的本質。我相信,每年這個時候,都有很多考生和家長爲志願填報的事兒焦頭爛額,因爲不知道如何入手。這種“耗子啃南瓜,找不到開頭”的窘況,正是缺乏清晰思考框架的結果。

回到事情的本質,恰恰有助於找到一個清晰的思考框架。

現在我們知道填報高考志願的本質是“在限制條件下做出最優的選擇”,那我們思考的出發點就是解決下面兩個問題了。

第一,哪些是我的限制條件?
第二,什麼纔是最優的選擇?

下面我就分享我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但順序會反過來。我會先談談什麼纔是最優的選擇,然後再談所謂的限制條件問題。

選擇的邏輯

選擇由什麼決定?目的。

我們讀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呢?學一門專業技能,畢業後找個好工作?

如果你是抱着這個目的填報高考志願,那大概率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作爲一個在大學讀了十幾年書的人,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掌握一門專業技能和畢業後找個好工作,都不是讀大學的正確目標。

而且我還想分享一個可能有點毀三觀的觀點:高考志願填報裏,最不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專業。這一點,我稍後還會談到。

那麼,我們讀大學的目的到底應該是什麼?或者,更有建設性的問法是,我們到底應該依據什麼原則來填報高考志願?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來思考問題:大學,甚至包括大學畢業後工作的頭幾年,到底在我們的人生裏,處於什麼階段?我會遵循的這樣的思路來思考問題,也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和我曾經讀過的一本書有關。這本書是講時間管理的,書名叫《儘管去做:無壓工作藝術》,英文書名是Getting Things Done。這本書開創了一個叫GTD的時間管理流派。國內有一個叫周鑫的GTD實踐者,根據這本書寫了一本《小強升職記》,我讀過,也挺有意思。

《儘管去做》這本書裏有一個觀點,對我很有啓發。這個觀點就是,做事應該從上往下想,從下往上做。作者提出這個觀點是爲他時間管理的方法論服務的,但這個觀點非常有助於我們處理選擇問題。我個人很贊同這個觀點,所以在思考如何填報高考志願時,我會說我們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來做這件事。

第二個原因,是我一直認爲,做事情一定要有階段性。瞭解自己處於什麼階段,然後做這個階段相應的事情。任何試圖跨越階段的做法,要麼導致失敗,要麼事倍功半。

我在英語教學上也不遺餘力地推廣這個理念。事實上,很多英語學習者在雅思或託福培訓機構一刷、二刷、三刷都沒有效果,正是因爲他實際上還沒有進入針對考試複習的階段,卻強行去做針對考試複習的事情,自然難以得到理想的結果。

您也看出來了,我在闡釋理由上總是不惜筆墨。這是因爲我深信,只有想得清楚,才能活得明白。假設我現在乾巴巴地給你列出幾個建議,但缺乏清晰的邏輯和充分的理由,你即使讀完文章當時覺得有道理,也難以轉化爲有效的行動。

相信我,能讓一個人毫不遲疑地做出某個選擇並長期爲之努力的,只有堅定的信仰

回到問題,大學到底應該是人生的什麼階段呢?這裏,我分享一個個人觀點,不一定對,您可以參考一下。

《史記·太史公自序》裏說:“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我認爲,人生如天道,也分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分明,各有作用。

在我看來,0-18歲,就是人生的春天。春天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和風暖陽。在這個年齡段,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感受這個世界的愛意和豐富性,因爲這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形成基本的瞭解和價值觀的階段。

如果一個人在18歲之前,就覺得這個世界很殘酷,就覺得人生沒什麼選擇,只能按照某種方式去度過,這對個人對社會都無疑是悲劇。

人生的第二個18年,也就是18歲到36歲,就是人生的夏天。這個階段的主題就是生長,快速的生長。所以,這個階段的所有選擇,出發點都應該是,這個選擇是否有利於快速成長

當然,這裏我對年齡的劃分只是一個參考。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年齡跨度,但原則不變。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高考志願填報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是否有利於快速成長。請注意,這裏的“快速成長”是爲了秋收做準備,也就是人生的第三個階段做準備,而不僅僅是盯着眼前的回報。

現在我們的問題變成了,什麼樣的選擇能夠持續影響18到20年,能夠爲你36歲到54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礎?下面給出我的看法。

如果你的高考成績能夠進入排名前十名的大學,那就選擇這些大學。如果你的高考成績沒有把握進入前十名的大學,那就優先選擇大城市的學校。北上廣深是首選。

原因很簡單:名校和城市的影響可以長達幾十年,這兩個因素是短時間內不會變化的。

名校畢業的好處很多,起點更高、同學圈子更好、進修和交流機會更多。所以,我個人認爲,名校的冷門專業,也好過二三流學校的熱門專業

五年、十年後,沒人在乎你的專業,你大概率從事的工作和專業也沒有關係了,但你畢業的學校會跟着你一輩子。

你在北大學什麼專業不重要,但你是北大畢業的,這很重要,不信,你可以問一下李雪琴,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寧可去清華學歷史,也不要去三流學校學人工智能。

可能有些人覺得,嗯,這個學校雖然綜合排名不高,但它的某個專業很牛逼,是不是也值得考慮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個學校某個專業排名很高,往往是因爲科研強,但這對你一個本科生有什麼意義呢?別說那些科研強的教授不一定給本科生上課,即使上課的,也不一定認真上。除非你是去讀博士,否則專業排名沒有意義。

下面講城市,這個可能對大多數人更有意義,因爲名校畢竟招生名額有限,大多數人註定是讀不了名校的。

爲什麼一定要去大城市讀書?因爲在大城市讀書,你就有更大的概率留在大城市工作。大城市有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更多優秀的公司、更寬鬆的社會環境和更強的藝術氛圍,這些都是快速成長的條件。

再次提醒,我說的“快速成長”都是針對“秋收”階段的成長,不是短期的回報。具體的說,我不是講今年努力,明年拿更高的工資,我講的是19歲到36歲,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才能讓37歲到54歲成爲收穫期,而不是變成中年危機。

我在這方面就犯過錯誤。畢業後去了一座小城市,工作的崗位上,也學不到有長期價值的東西。我在那裏混了10年,幾乎毫無長進,唯一的亮色是碰到了路夫人。

在一個毫無前途的環境碰到一生摯愛,這是緣分,但也是小概率事件。我另一個幸運之處是我的大學老師沒有放棄我,而是給我提供了一個進修的信息,鼓勵我出去看一看,因爲她不想看到我這樣混下去把自己廢掉。

所以,我從30歲開始,把自己當作19歲,重新開始自己的成長期,於是開始了我長達8年的求學生涯,至今還在進行中。

如果您是像我一樣的家境出身,更不要去小城市。小城市更看重關係,是當地有根基之人的天下。在小城市,無論是做生意還是在企事業單位,父母的關係網都起決定性作用。很多時候,做生意的和做官的,都是那幾家人。

如果你是一個寒門子弟,又是外地的,除非通過婚姻進入了一個當地有勢力的家庭,否則能混出頭的概率很小。

大城市在這方面就好很多。只要你有本事,你就有一席之地,你就有發展的空間。大城市不看你的出身,大城市只看你能不能給它帶來價值。一句話,大城市更公平。

對沒有背景的人來說,公平的環境至關重要。而在大城市讀書,就是進入一個公平環境的門票。

再來看專業選擇。我前面講到,這其實是最不重要的因素。爲什麼這麼說呢?你進入大學時熱門的專業,畢業後不一定還熱門,甚至不一定還存在。現在科技、商業都是日新月異,希望學好一門專業能夠幹一輩子,無異於癡人說夢。

不過,從成長性的角度看,選擇專業時,也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選擇更基礎的專業,而不是特別“專業”的專業。我個人認爲,本科階段最值得讀的專業是數學和物理。

學這兩個專業,不是爲了從事數學和物理研究,而是因爲數學和物理學好了,你轉任何專業都是高維打低維,都會佔盡優勢。

數學學好了,你轉計算機、轉經濟學、轉語言學、轉社會學,都輕而易舉。物理學好了,你轉化學、轉材料、轉生物,都水到渠成。反過來卻不行。

爲什麼我們經常勸人不要去讀生化環材,是因爲這些專業本身不行嗎?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這些專業現在都是科技前沿。你要是這些專業的博士,不愁找工作。

但本科讀這些專業,就不是很好的選擇了。這些專業,太專、太窄,本科階段學不到什麼東西,畢業後大概率就得轉行。既然反正得轉,爲什麼不一開始就學一個對轉方向有利的專業呢?

還有本科學管理學的,更是搞笑。你期待什麼呢?大學畢業一進公司,就給你個管理崗位?如果是你老爸開的公司,我可以理解,否則我實在看不出在本科階段學習管理學有什麼意義。

總之,專業選擇方面的原則就是越基礎越好。始終記住,我們選擇的出發點是成長性,是18年、20年的成長性,不是四年後找份工作這樣的短期行爲。

下面談一談限制條件。

限制條件

或許一提到限制條件,很多人會想到家庭的經濟狀況。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求學路上,錢從來不是最大的問題。

尤其是本科階段。如果家裏條件不好,學費可以貸款,生活費可以自己掙。我當年就是這樣。

這再次說明去大城市的重要性。第一,大城市做兼職養活自己更容易。第二,大城市生活成本更低。

第二點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外。但以我在北京和新加坡生活的經驗,的確如此。實際上,根據我的經驗,大城市除了房價更貴,基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都更便宜。如果你再考慮大城市的工資水平,就相對更便宜了。

北京的餐館喫一頓飯的價格和二三線城市的價格是差不多的,如果是買菜自己做,甚至更便宜。原因很簡單,供應和消費量都足夠大,競爭也激烈,沒有必要也沒法賣高價。

再以新加坡爲例。你在網上可能會查到新加坡是全球物價最高的幾個城市之一。如果以絕對金額來算,或許是這樣,但是如果以比例來算,則新加坡物價相當便宜。

新加坡的收入中位數大約是4000新幣。看一部電影,imax才16新幣,普通的5新幣到12新幣。我們以平均10新幣來計算,那麼新加坡普通人的月薪可以看400場電影。國內很多二三線城市,一部電影要大約30元人民幣,但多少人的月薪能上12000元呢?

所以,讀書去大城市,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實際上,在我看來,高考志願填報的限制條件,只有兩個,且這兩個條件都不是我們個人可以改變的。

一個條件就是高考分數。高考已經考完了,是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了。只能在這個分數之上做最優選擇了。

另一個限制條件很隱蔽,我也不便展開討論,但我認爲有必要了解。讀了前面關於專業選擇的討論,您或許有個疑問:數學和物理都是理科生的專業,我是文科生,應該讀什麼專業呢?

我自己第一個本科專業是英語言文學,地道的文科專業。但是我總是建議人們本科階段選擇理工科專業,甚至從高中就應該選擇理工科。

這絕不是因爲我認爲文科或者社會科學不值得學。恰恰相反,我認爲人應該全面發展,學習上不要分文理。我自己對歷史和政治都很感興趣,也讀過不少歷史和政治方面的書。而且我認爲,人文社科在將來會越來越重要。

我不建議大家學習人文社科的原因只有一個:中國大學裏沒有人文社科。好,打住,不討論。我只能說,這是一個社會環境的限制條件,也是我們個人無法改變的。

如果你高中是文科出身,覺得自己學不懂數學物理,那你就選個好畢業的專業,省下的時間自己學感興趣的東西。

結語

最後,我幫您總結一下文章的內容。

  1. 高考志願填報的本質是限制條件下的最優選擇問題。
  2. 選擇的前提是目的。
  3. 選擇一定要考慮做事的階段性。
  4. 大學是人生的快速成長階段,高考志願選擇要以成長性作爲出發點。
  5. 名校的冷門專業也好過二三流學校的熱門專業。
  6. 如果沒有把握進入前十名的大學,則一定要去大城市,北上廣深是首選。
  7. 家庭條件不好的更要去大城市,因爲那裏更公平。
  8. 專業上首選數學和物理。如果實在不感興趣,就選擇好混畢業的,省下時間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以上是一個職業讀書人對高考志願填報的想法,希望對您有所啓發。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將文章推薦給身邊的考生或者考生家長,爲他們的選擇提供一些參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