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空心病的孩子

疫情期間,協助幾位大學生做心理調整。一位985,一位一本,一位職業大專,一位定向委培。這幾位大學生,都說愛父母,都傾訴了一堆父母的不是,說出來許多父母給予自己的傷害。都覺得自己活得很孤獨,不被理解。都在凌晨2:00不睡覺,都在上午9:00不起牀。他們都看過一些熱銷心理學書籍。他們都喜歡打遊戲,都不願意爲結婚談戀愛。


通過諮詢交流了解到,985男生同性戀,他準備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不想他的戀愛對象愛上了一位年長的成功女士。他要死要活,折騰得父母靈魂出竅。經過數次諮詢調整,他放棄自殺念頭。面對現實時,卻發現他的現實就是不現實,就連他的同性愛情也只是他的一種想象的情感寄託,除卻熱鬧,他的內心空虛又寂寞。


定培女生追星,一直想當網紅,參加各種秀的選拔,都沒有露臉入圍,總說父母不愛自己,不給自己鋪路,她認爲自己命不好,多次自殘。經過心理調整,女生不再自殘,卻是一片迷茫,不知爲何學習,爲何生活,不知未來爲何物。

 一本男生對兩性情趣用品着迷,節假日打工加上省喫儉用,買了一個娃娃,見到他時,他雙目呆滯,直言看到楊姓女明星和蒼井空,說她們都是他的女友。心理調整中,同時給他用了中醫食療和運動訓練。一個月後,神志清醒,後續鞏固了兩個月,我認爲他有空心病,不適合回學校上課,應該去打工,自食其力。他父母堅決要他回去上課。回學校上課,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就又鬧起來,再次休學,到底打工去了,邊打工邊和我做心理調整。


大專男生只喜歡遊戲,一直希望能參加電競比賽,或者做遊戲直播掙錢。在大學期間,一直去網吧組隊開黑。同時,他也練號出售和有償陪玩,前後掙過兩萬多塊錢。大二時,父母被輔導員通知到學校,父母看到兒子目光呆滯,表情麻木,臉色烏黃,舉止類似木僵。帶着看精神科醫生,直接診斷爲精神分裂。他的諮詢比較難做,三個月後才見起色,見到起色後,什麼想法都沒有,問未來,一臉茫然。


四位大學生,表面上,各有各的問題。化解掉了表面問題,露出下面的空心病。不解決空心病問題,他們的學業都無以爲繼,他們的心理問題就得不到實質的解決。他們不是沒有未來,而是不去思考未來。他們不是找不到方向,而是根本就不要方向。他們腳踩西瓜皮,滑到到那裏是那裏。


心理諮詢的發展,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很多時候,學習到的所謂心理學知識不但不能修復親密關係,反而製造了家庭人際焦慮,分裂了家庭人際。一個連家人都不能融合的人,在血緣裏找盡傷害的人,他說他心理很平靜,他很幸福,你信,鬼也信,這些案例讓我看到事實,我不信,實在沒法信啊!


當下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多數在動手創新方面,在喫苦受累的毅力方面,遠不如父母那一代,更別提超越。但是,在強調自我感受性和自我存在感上,他們能把父輩甩幾條街。他們在外面一方面講公德,看上去彬彬有禮,人畜無害;一方面在家裏凸顯個人主義,渴望被包容寵愛,害怕孤獨,住在父母提供的房子裏,喫着父母喝着父母,卻與父母不相往來,與同齡格格不入。許多孩子在家裏強調個人隱私空間,不允許父母隨意進出自己的房間,他們依賴父母的供給,卻又怨恨父母不能如他們所願那般,滿足他們的願望。這是孩子們本來的樣子嗎?不是,是當下的時風世風如此。


當下,不少孩子和關係親密的人一起,不是有親密關係心有所依,而是總覺得在親密關係裏受傷,怨恨滿腹。他們沒有倫理道德,他們批判反對倫理道德對人性的制約,嚮往絕對自由民主。甚至有的孩子內心充滿怨恨,有毀滅的惡念,只是礙於某些原因,還能自我控制,沒有爆發。


心理諮詢與人教授心理學知識,或者與人探討某一方向深層的心理動機,化解心理問題,消解心理障礙,提升心理適應性,增強心理對生活的幸福感受。所有心理諮詢中的那些理論知識,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某些特定的案例中,是適用的。

但是,有些心理諮詢的理論知識,卻在普及中派生出極端的社會現象。比如:如原生家庭決定論,幼年創傷論,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論,唯愛情論,自由論,唯成功論,唯實用享樂主義論,唯活在當下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論,助力夫妻離異,婚外情純愛情有理,等等。等等。在這些理論推動下,製造出家庭教育焦慮、推動家庭人際焦慮,導致親子關係冷漠,喊出“天下父母皆禍害的驚世駭俗口號”;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誰也不能否認,教育對孩子的塑造也是有目共睹的,夫妻沒有感情,家庭氛圍同樣會傷害孩子,婚姻關係難以維繫。什麼原因導致這些理論走向極端,面對這些理論走向極端的現象,我們又如何糾正呢?


文化多元化,各自撰文宣傳自家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在親子教育上,一面高舉愛孩子大旗,一面行父母分離破家之舉,殊不知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一個父母和睦的家麼?大家都知道。奮力推動父母無條件愛孩子,鼓吹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殊不知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是一代又一代的後浪推前浪的創新奮鬥的結果麼?大家也都知道。

 將孩子的生活幸福感受框在父母所給予的愛和自由裏,等於抹殺孩子的能動性與創新精神。一旦孩子出問題,都是父母保障不力,這個社會社會如何進步呢?而空心病,不就是孩子躺在父母的保障裏,前無自己的奮鬥目標,後無生活的虎狼之患,左右沒有同伴的加持力,橫豎不過是淫淫享受生活之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無心可立,不產生空心病,也就奇了怪了。


生活之樂習以爲常,樂了還求再樂,多求再求,只能從刺激感官走起,進入旁門左道,淫淫靡靡了。所以,本文開頭的四個案例,985男生的同性戀,一本男生的情趣用品迷戀,定培女生想當網紅,職專學生的遊戲沉溺,都是空心青年爲自己找的生活填充內容。


人們總說一代比一代好,在當下的社會認知中,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因爲我們看到那麼多有空心病的孩子,而且,這些孩子最容易被發現的地方,是高等學府和那些政府公務員崗位。他們會設置出一種隨意佛系的生活,或者設置出很精緻似乎品味高雅的生活。恰恰是這些生活,讓我們看到他們掩藏不住的空悸無聊。但是,孩子們的空心一旦被填實,他們的創造能力和革新的活力,立即就飛出新的高度,讓父輩們驚訝不已!


倘若不去啓發人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給孩子們重新豎起符合時代發展的理想與目標,把創新的能力和修養目標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層面,充實他們的內心,真的不知道如何消除空心病。具體如何把創新能力和修養目標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層面,讓我們的孩子欣然接受,樂於此道,則是我們在後面的日子裏,一起探討交流的重要內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