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換位思考”的一些思考

豆瓣上有個話題是“你什麼時候真正開始換位思考的?”我剛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就覺得很有趣。

我認爲有趣的地方在於,這個世界上其實絕大多數人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去考慮問題,而真正能夠做到換位思考的人總是極少數。

我開始換位思考,其實是源於我對自己足夠了解和理解之後。

這話怎麼理解呢?很多人壓根就是不思考的,遇到事情都是靠本能反應去應對,但是沒有經過思考的本能反應往往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這樣去應對問題,問題是不會真正被解決的。

最近幾年,我每天必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思考。思考讓我逐漸探到每件事的來龍去脈,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

我也開始記錄一些感受日誌,裏面包括自己對事件的情緒、感受、觀察和思考過程,尤其我意識到我們做每一件事、做每一個決定,其實都是本質原因的。

只是這個原因(也就是行爲背後的動機)有人能意識得到,有人意識不到。

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都源於足夠了解和理解,其實理解的前提也一定是足夠了解。

在這個世界上太多的人整天都在自欺欺人,試圖以一種虛假人設去和他人相處,並以此來維繫自認爲“完美”的社交形象。也就是說社交形象和真實的自我是矛盾的。

那麼這樣的人久而久之會在通過他人眼中的虛假自我來判斷真實的自我,那麼這樣自欺就變得理所應當,甚至有那麼點“有理有據”了。真假自我的混淆,讓他們不再瞭解自己真實的那一面。

也就是說,很多人都不再瞭解自己,沒有了解就沒有理解,大多數時候,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做一件事到底是爲什麼。

這就成了人們不斷去剖析他們潛意識的原因,因爲在顯性意識層面,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他們那些“莫名其妙”的行爲是怎麼產生的。

只有足夠的瞭解纔有可能會帶來理解。

瞭解自己,也就逐漸理解了自己的每個行爲背後真正的原因(動機)。

由於“一通百通”或是觸類旁通的原理,我們對他人也會進行深入的瞭解,再由瞭解抵達理解,於是也就學會了換位思考。

① 舉個例子,有多少家長會認爲(或是願意承認)自己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呢?他們按照自己以爲的、對孩子好的某種方式去對待孩子,這就是缺少了瞭解和理解的“給予”,這份給予給孩子帶來的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說不出口、也羞於承認的壓抑。

我們在很多心理學相關的著作都中看到了極其相似的案例,那就是家長們以爲自己很瞭解的孩子,卻一次次因爲被傷害得遍體鱗傷,最終不得不去求助於心理醫生。

而我們能看到其治療案例中的孩子們,無疑又是幸運的。畢竟更多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們還意識不到自己在心理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需要去向誰求助等等。

② 再比如,當你一心想要過上他人有意呈現給你的社交形象中的生活時,你會發現這可能是個深不見底的洞穴,你的物慾、攀比心只會持續加碼,但是在這過程中你瞭解自己爲什麼會把生活過成這樣嗎?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周圍屢見不鮮,但往往旁觀者倒看得明白,而當事人卻總是一副毫不知情、匪夷所思的樣子,似乎並不清楚自己是怎麼一步步變成這樣的。

我記得在一期圓桌派上,蔣方舟說過一個網友最初透支幾千元買化妝品的事,最後因爲無力償還而眼睜睜看着這筆債的數目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如果一個人真的非常明確自己在做什麼,那麼也就根本不會讓事情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局面。

足夠了解自我,其實是最基本的一項認知能力,因爲有自我認知,所以瞭解自己每天每時每刻在做什麼,纔會真正理解自己做的這件事會給自己帶來哪些好的或者不好的結果。

那麼有了這個全面、完整的思考(自我觀察的)過程,再對他人進行了解、觀察、剖析和理解,在難度上也不會有多少差別。

唯一的區別就是,我們會通過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來加強自我認知,但對於他人,我們只能通過外在表達、呈現、行爲方式來剖析其行爲背後的動機。

但是這種判斷、剖析、捕捉敏感點的能力卻只能通過長期對熟悉的人、事、物進行深刻觀察才能習得。

可想而知,每個人最熟悉的人一定是自己。

也就是說,換位思考就意味着你能夠理解他人做事的動機,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但是要想習得和擁有這種超強的觀察力、同理心,就勢必要經過大量自我瞭解、自我理解的練習。

我想這就是爲什麼瞭解(和理解)自我,纔能有可能瞭解(和理解)他人的原因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