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對生活深度參與、觀察及思考,才能收穫幸福感

智能時代的到來,使我們原本生活中的碎片變得不那麼瑣碎了,許多明明需要我們花時間、精力去細細體味和感受的事物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一方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和容易了,一方面人的感知力也變得越來越弱了,因爲太多的事都不需要我們實際參與了。

有了掃地機器人、洗地機,清潔地面不再需要彎腰了;有了導航,出行也不再需要牢記路線了;有了美食教程分享,做菜的步驟也可以完全按照視頻中分享的模式來做;繳納各種費用也無需出門,只需在手機上操作即可,甚至都用不上1分鐘。

從前,我們必須要走出家門、去參與、去和人溝通、去排隊、或是等待許久才能完成的事情,如今都變得輕而易舉。如果沒有手機、或是生活沒有現在這般智能(拉窗簾、開燈、關空調等毫不費力的小事都無需人們自己動手),那麼人們的思考力、感知力、獨立性、溝通力及表達力等還會是現在的樣子嗎?

沒有創作靈感了可以立刻去網上提問或是搜索資料;哪怕是有重要約會也可以只花幾分鐘便通過美食平臺的推薦來選定一家特色餐廳;網購書單完全可以通過查看評分和評價來決定等等。

我們免掉了許多和人面對面、或是電話溝通的機會,社恐這個詞便出現了。許多人養成了“能在微信上溝通,就不會打電話,能發表情就不會打字,能電話說就不必見面”的溝通習慣。當面交流的練習越來越少,宅在家裏的人越來越多。

我們失去了逛書店、菜市場、散步、接觸大自然的樂趣,而是想要高效地(也就是隻要能用手機解決的事情就儘量不要出門)處理一切事物,不知不覺地,你似乎一邊覺得自己做事的效率特別高,但一邊就無意識地浪費了許多時間,因爲你使用手機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甚至產生了手機上癮的行爲。

因爲效率至上,所以我們工作、生活的節奏都很難真正地慢下來,你沒有了去銀行辦理業務等待叫號的經歷,於是當你去藥房抓藥時一聽說兩小時之後才能取到藥,你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約個快遞幫忙取藥並送到家裏。服務的便利性讓人對那些原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也不願付出耐心了,而是選擇付費以求達到高效的目的。

爲了追求高效,我們忽視了道路兩旁的風景,而是一心只求快速抵達目的地;略過了做事時需要用心參與和體驗的過程,卻力求一個無可挑剔的完美結果;

我們爲了讓高效、智能、便捷等狀態能夠一直保持下去,只能通過努力工作賺錢來保證自己能夠有能力購買各式各樣的服務以及智能設備。

但是當你把注意力放在更便捷、容易的事情上時,你是否還具備看完一本紙質書的耐心呢?

你是否還會願意爲了一場約會而付出一些等待他人的時間呢?

當你覺得購買服務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時,你是否依然擁有表達謝謝和對不起的能力呢?

如果沒有手機,你還能夠順利找到某些目的地嗎?使用導航的習慣讓人在迷路許久時也不會想到我們還可以“搖下車窗、開口問路”。

人們對這個鮮活的世界越來越無感了,而快速滿足自己的需求,似乎成了一個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但與此同時,相互理解、包容、尊重、感恩等本應與人爲善的基本交流也不再那麼平常了。

因爲關注自己眼前的需求,以及某件事是否能夠快速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成了重點。

生活的美好都是在深度參與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到的,但是如果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人與世界之間的連接越來越弱了,那麼人們對這個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參與感也不強了,也就是說,再美好的事情,他們也很難感受得到了。

日本生活美學大師、作家松浦彌太郎在《幸福的100個基本》一書中爲我們列舉了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重拾幸福感的100個小習慣。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總結出一些令人愉悅的日常習慣,只是密度上很難做到如此之高。

下面會列舉一部分作者的日常習慣及他的一些思考,也能讓我們在當下的智能時代依然可以找回一些生活的溫度:

與好友一起出門採購:習慣了網購的朋友一定覺得網購既省時、又省力,因爲一切物品都可以送貨上門,我們只要等待配送員按門鈴、並及時開門就好了。但是如果我們偶爾可以和重要的朋友一起出去採購,那麼僅僅通過他們在對生活用品的選擇上,我們就可以增進對他們的瞭解。人與人之間的瞭解都是在相處中建立起來的。而疏於見面的朋友也會疏於對對方的瞭解和理解。

獨立思考:花時間反思、思考,最終把自己原本沒想明白的事情搞明白,這個過程會讓人覺得豁然開朗,這和有任何疑問就馬上去網上尋找答案、或向他人求助有本質上的區別。我們是在增長自己的智慧,還是在利用互聯網的便捷度來達到快速獲取他人思想的目的呢?思考需要大量的時間,但也會讓我們的思維得到改變、對事情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

俯身擦地板:作者認爲只有俯下身體、拿着抹布去擦地板,才能看到一些家裏環境中的一些細節與痕跡,比如污漬是怎麼來的、我們有沒有漏掉什麼細節等,而當我們做家務時不再需要彎腰便可搞定一切時,忽略的細節也越來越多。

偶爾欣賞一下商店的櫥窗陳設:現實商場中的陳設原本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也是店主或陳列人員精心設計的審美的體現,網購雖然方便,但卻讓我們全然忽視了我們原本能在街邊實體店中感受到的一絲趣味。

事實上,通過作者的一些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其實只是在尋覓着一些生活中原本存在的最自然的樣子,而不是通過手機或智能設備來操控着自己的生活。

比如不使用感應燈、而是在夜色已晚時,自己按下開關。再比如給朋友或家人寄自己手寫的明信片、與好友堅持書信往來、和朋友一起出去採購或散步、每年和家人一起旅行、堅持訂送貨上門的牛奶、會單獨出去賞花、會逛街邊的小店、會拿出半小時的時間一邊看報一邊享受早餐、保持每天閱讀的習慣等等。

他喜歡生活原本的樣子,而不是刻意去提升做每件事的效率。因爲這樣會使生活的節奏快到無法感受到真實、自然的生活。

看了作者的日常習慣後,會發現,如果細心觀察自己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自己獨有的習慣。比如最近我在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於是就會給菜品拍照,單獨建一個健康食譜的相冊。這樣既方便截圖與他人分享、又加強了想要一直喫健康食物的決心。偶爾想不出做什麼菜時只要翻翻食譜就可以了。

再比如,持續保持和身邊重要的人深度溝通的習慣,也就是花時間去加深對他人的瞭解;保持閱讀、運動,喫健康食物、做菜時儘量使用不破壞食材的營養成分的烹飪方法、早睡早起等等。

讀者們沒有必要去模仿作者的習慣,但一定要去關注作者爲什麼要保持這些習慣的思考。

只要保有每天主動思考、加深對自己周邊人、事、物的理解,就會提升自己的感知力,那麼“感受到幸福”自然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願大家都能偶爾放下電子設備,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深度參與生活、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樂趣和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