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经济守旧必死,经济创新即活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七部》(14)

两类经济形态有什么不同?

植物从土壤里汲取养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动物采食或进行狩猎活动;人类则进行生产及贸易,统称为:经济活动,这些都是生物存在必须的活动内容。这种活动内容构成存在的主要意义,其目的简单明了,就是让生物作为存在的主体良好地存在下去。无论是客观存在的生命论,还是感知存在的感知论,对于人类,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经济活动,即生产和创造物质财富,供人享用。

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资源的过程就是经济运转,经济运转服务于人是一个直接简单的过程,就是创造劳动价值,使用劳动价值。当然,使用劳动价值来做什么?这里有一个潜在的还不为我们所觉悟的分歧,生命论认为:劳动价值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保证人的生存权利。感知论认为 :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感知活动,而劳动行为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感知愉悦的需求,即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创造人的愉悦感知,而愉悦感知是所有存在事物的综合状态,不是个人的情绪反映,所以,劳动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创造人们共同的感知愉悦,感知经济达到的目标不同。

这分出了两类经济形态——生存经济形态与感知经济形态,我们现行的经济模式属于生存经济形态,无论私有制还是公有制,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产生服务于人生存的经济利益,在这个前提下,其劳动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所有的经济元素都围绕着人生命存在的伦理在运行,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在支持着一部分人的生存,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分歧无非是运行模式(体制)或分配方式的区别,是受益对象的不同而已,其经济的目的与意义都是相同的,为了人的生存。我们的生存需要对经济运转的要求是具体的,这种要求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运行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成果,包括整个经济活动的性质,都受到生命理念以及伦理逻辑的影响和左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为着人的生命存在而设立的,特别是经济运行模式,无论是私有制的个人财富及资本积累,还是公有制的劳动分配和生产目的,都明确指向人的生存利益,我们就是为着各自的生存利益而展开各种社会行为的,当然包括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经济活动。

在这个目的前提下,我们的经济运转遭遇的各种矛盾其实并不是经济模式本身的问题,它们其实涉及到更大更深刻更不可解决的矛盾,即生存竞争本来的逻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人与人的分别与差别、人与人的沟通与对立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依附关系、人与物的占有关系、人与物的平衡关系和相互调节关系……等等各种关系都直接反映到经济活动与经济运转当中,直接影响经济模式的建立与运行。我们往往将矛盾冲突集中于经济模式的分歧,纠结于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孰优孰劣,其实错了,最根本的原因不在经济运行的表象上,而在存在理念的本身,在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上。

感知经济形态不但创造出新的最先进的、最科学的、能耗最低和效率最高的经济模式,还直达人的所需,感知经济模式改变了经济运转的性质,直接将经济行为转型为人的生活行为即人的感知行为,人不再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生存而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人们将经济活动与感知愉悦联系在一起,这不但改变了经济运转的形态,也改变了经济运转的性质,经济活动成了愉悦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服务于人愉悦存在目的的前提下,经济运转遭遇到的矛盾冲突立即消解,人与人不再是竞争关系、人与人的分别与差别失去意义、人与人的良好沟通是愉悦感知的前提条件,并且,人与物的关系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人无须占有物,结束了人与物的依附关系,人与物的平衡互动是人们愉悦存在的保证……

这些关系在感知存在中全是良性互动,再无任何矛盾冲突发生,经济模式即经济体制问题在感知存在模式中不再是问题,甚至,连经济活动都不复存在,因为人类已经不再需要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人的存在行为活动中不再需要经济的概念,生产、服务与应用、生活直接无缝衔接,即生产者就是服务对象,服务的对象就是生产者,当商品、货币、资本、盈利、剩余价值……这些经济的概念与元素都消失以后,我们还需保留某种经济形态吗?这其实说明了,感知经济形态与感知经济模式只不过是一种过渡,这个过渡的经济模式就是私有制和公有制之后的第三种新的经济形式。(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