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想填哲学系,最需要考虑什么? § 前言 § 为哲学找生计的那些人 § 如果哲学系是一间公司:比新创公司大,比百年企业小

§ 前言

前两年,辅仁大学哲学系才闹了一次上新闻的风波。每年五月,辅仁大学例行举办校内转系的会议,2018年哲学系共有57位学生申请转出,尽管因为许多条件限制,最后仅有17人转系成功。

时任系主任的尤煌杰教授,他在Facebook公开此事,以「哲学系最不堪的日子为题」,内文甚至用「诈骗集团」去形容当中某些学生的行为,因为这些申请转系的学生,当初绝大部分都是「申请入学」进入哲学系。

此制度类似美国申请入学制度,故学生不是光靠分数进入哲学系,是通过申请数据、面试表达过进入哲学系的意愿。

我们不要去谈其他国家的哲学系现况,就谈台湾,这几年有的哲学系跟其他科系合并,有的则是减班。

研究所的报考人数很有限,有些学校为了生存,基本上你来申请就等于录取。


§ 为哲学找生计的那些人

哲学系的存亡之际,除了早就已经吵到烂掉的几个原因,「就业问题」、「不食人间烟火」等,其实都不是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产物。

《纽约时报》于2013就有一篇关于教育与产业合作的报导,斗大标题便是〈凭哲学学位如何找到好工作?〉(How to Get a Job With a Philosophy Degree)。

文中介绍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做法,是由专家团队,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他今天就读的科系如何与未来的就业,以及研究所接轨。

这个部分牵涉到学制的问题,在一个还需要更多经受大学训练的毕业生投入劳动力的国家,以及一个大学毕业生劳动力过剩的国家;一个大学学历已经很够用,和一个如硕士证书才真正足以证明学术能力的国家(如德国)。

只能说在人力需求孔急,但欠缺对应人力,陷入摩擦力与结构性双重失业危机的台湾,哲学系毕业生一来不知道如何跟产业界对应,产业界也貌似不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更何况,少子化的危机早已乌云密布,让台湾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前景蒙上阴影。

这意味着,对内,即使是打算一路钻研学术的哲学系学生,在哲学系自己都有存亡危机,人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喝了洋墨水回来的哲学博士想找到稳定的教职就已十分困难。

对外,哲学系的各阶层的毕业生,基本上只能自求多福。


§ 如果哲学系是一间公司:比新创公司大,比百年企业小

选填哲学系之前,你可以思考一下哲学系带来的可能影响,都是些经验谈:

一、哲学社交圈不大 以前面提到维克森林大学为例,专业的辅导就业团队,在台湾各大学本就作用有限,更甭提这些就业人员对哲学系的了解。

哲学谈人生、谈存在,但在哲学系与外界交流之间,你可能会发现很难从哲学系去定位自己的未来。

好比你今天读比较实用的科系,你很容易通过这份专业去跟社会上的其他人沟通、接轨,找到一个模仿与学习的对象。

通过这些互动了解自己未来可能的动向,但哲学圈相形之下就很困难,除了教授、作家,你还能以谁为学习的范本呢?

(我想起一件很好气又好笑的事情,硕士毕业找工作时,曾经有间媒体公关公司找我面试,总监第一句就是:「我没有要用你的意思,找你来只是想知道读哲学都在读什么。」我就这么跟她聊了一个半小时。面试结束并没有戏剧化结局,她真的没用我)

二、读哲学对彷徨的心不一定有解 如果你幻想哲学能拯救你的心灵,我想是幸,也是不幸,这个年代人有太多能替代「阅读哲学经典」的方式抚慰心灵。

至于有些哲学人说的「读哲学什么都能干」,基本上这说了等于没说,你读任何科系都可以在毕业后找方面,做各种就业的学习跟尝试。

现实是许多「根本不了解哲学系的人」进入了哲学系,所以对哲学系感到失望是必然的。

但这一方面来自哲学系的课程本身,另外一方面也在于现代人的青春期无线绵延,可以到三十岁还在探索人生的下一步,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哲学系真正的危机之一,不只是少子化危机,也不单是什么社会功利之风盛行。

而是如果可以「一面读其他用来吃饭的专业,又能一方面拿哲学当消遣,为何非读哲学不可?」

这就让读哲学系的价值受到更大的压缩。

更何况真的喜欢哲学,本来就不等于要进入哲学系,我想这个从哲学「爱智」的角度来说,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因此,哲学系成员自己得想清楚如何在这个年代,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转型好生存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可能需要放下一点高傲的身段,真正敞开心胸去聆听学生,聆听社会大众的声音,才能达成。

三、爱哲学不一定要读哲学系 这是哲学系存在的另外一项现代尴尬,无论哲学系的老师认为哲学有多伟大。

就像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男主角对哈佛学生说的,学知识不见得要进大学,花几块钱就能在图书馆饱览群书。

比如我有个朋友,之前在香港城市大学一边读心理学硕士,一边在外面教外语,一边开始学习写程序。

前两年,她申请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ILCC)读博士,她所在的组在该领域的世界排名是No.1,身边的同学都是程序高手(如果有人要申请爱丁堡信息学院,进入图灵研究所参考一下,不会python估计很难进去)。

我问她怎么学会写程序的?答案是:网络(主要是Coursera)跟朋友。她一天跟计算机、信息相关的科系都没读过。

我们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网络上有好多公开课,还有好多社群,进入哲学系或研究所,你打算以后做什么呢?这点可能你得在此刻想一想。

另一方面,某些科系、某些专业能够让人愿意耗费大量精力,花钱进入大学学习,那哲学呢?

这是文科共同的一个宿命,一个四年在大学混吃等死的哲学系学生,他可能比不上一个理工人自己浸淫哲学书籍所得的多。

(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教育的困境,好像谁都能对教育比手画脚一番。)

从哲学史来看,到最近一世纪心理学分家等等。社会学、社会哲学;政治学、政治哲学等等科系间,强者总是能够不断吸纳哲学经典,形成自己学派的新见解。

一个科系又一个科系,等于是把哲学这个大家族给分家,也是对哲学系生存的另一种威胁,因为分家后的这些学门各自又钻研的很深。

如果今天哲学系学生若是要辩论婴儿有没有道德感,那么这件事情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忽视当前前沿的神经科学、脑科学研究,那我们很可能会陷入一个偏离现实的迷局?

因为就当前的研究,0-2岁的儿童是没有道德感的,大脑发育还处于下层脑的阶段。

此外,包括前述的学制问题,对于大学只是进入真正专业(先读生物,再读医学;先读哲学,再读法律),拿到硕士学位的博雅教育准备站,或可吸引大学生选填哲学。

当社会并没有给人那么宽裕的空间在学院混上六到七年,再出去就业,或者即使拥有哲学硕士,在一个社会也没有更多就业优势,反倒浪费两到三年累积工作经验和人脉的时间。

至于某些哲学人琅琅上口,「读哲学可以增强逻辑」云云,一般人靠自修也能做得到,现在网络发达,多得是各种共享与分享知识的平台。真想了解一份行业,其工作者的思维逻辑,何必绕远路读哲学?

如果你还是想读哲学,不妨带着下列几个问题,用四年去验证它们:


第一、 此刻加入哲学系,等同进入一间有生存危机的公司

你是否有跟公司共存亡的打算?公司好不好也许不关你的事,但人生四年不短,花得值不值,这完全是你自己要负责。

第二、 你爱哲学吗?爱到有需要进入哲学系就读?

除了看知乎,想办法找个读哲学的学长姊或亲朋好友,详细的问清楚读哲学系的方方面面。试着读一些真正的经典,哲学系学生上课的书,而不是哲普书,验证一下自己的爱。

第三、 如果你是选校优于选系,那千万不要放弃通识课或跨系选课的机会

很多对于某些科系的误解,能够通过这些机会厘清。很可能,你会找到真爱,或者为哲学系毕业后先行找好就业备胎。

第四、 你的经济状况允许吗?

有些人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思考人生课题;但多数人得一边工作,然后才能用剩余的一点时间去想人生课题。现实的问题牵涉的不只是自己,别只想到自己。

第五、 如果你仍决定读哲学,来吧!好好彻底了解一番

因了解而分开,倒也不算浪费四年青春。但我以过来人的角度,理论和实务终究要结合,哲学各种内涵项目,可以与大千世界之万像对应。

别让你读的哲学成为死哲学,才能读得更有乐趣,也真正能让哲学人不会与社会人的角色脱勾。

好以对沙特存有论的理解,经历一次朋友的死亡,我才真正觉得自己读懂了一点。


p.s. 我当前的职业包含教师、作家和咨询师。

我在读哲学系之前便已热爱阅读和写作,写作是我的志业,对我来说没有退休这回事,我要写到死。

这也是读哲学可能会遇到的,就是当你跟其他人竞争一个岗位,哲学系毕业证书没办法说服其他人相信你行,你得比别人拿出更高的毅力,花更多时间去证明。

咨询是刚好学校的哲学系有哲学咨询研究,跟着做了几年,进而投入咨询行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牵涉心智哲学、知识论等科目,哲学还有其特殊性和部分优势。

通过工作,我更加发现人生是活出来的,哲学如果不活,那就是死哲学。

相反地,有些人活得精彩,也许他半个哲学家都不认识,但他对生命的理解足以让某些哲学教授汗颜了。

大学生涯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人生这本大书有太多内容,虽然我前面说了那么多现实面,但真的有太多大学和书本学习不到的东西,等着我们去社会学习,有太多世界的面貌等待我们去认识。

无论走不走哲学,保持好奇心,以及与他人的连结去探索这个世界。慢慢走,把每一步走踏实。最终我们都会,也必须找到自己的答案。

最后送给过来人一句我经常用来自省的话,来自我的恩师:「不要孤单,孤单就会落单。」

我想这句话对任何群体,好比一个科系,以及任何一个个人都适用。



作者:高浩容(公众号:容我说;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你好,光明村》等著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