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素樸日常》:“寂”的第二語義

《侘寂:素樸日常》

——大西克禮 著

王 向 遠  譯


不追求新奇的點,追求超越新舊的平靜,是「不易」;追求時刻變化的風尚並有嶄新發揮者,是「流行」。徘偕追求新,在不斷的變化下具流行性,因此具有不易的本質。不易,是需要實現的永恆的價值,而流行則是在此實踐下不斷變化的樣貌。
——松尾芭蕉

「寂」的第二語義爲“宿、老、古”。

空間性的減殺/時間性的集積

我們在前面談了「寂」的第一語義「寂寥」,並劃分出兩種概念:一種是感性的、自身在某種程度上接近美學涵義的「寂寥」;一種是「寂寥」,本身消極、經由主觀的特殊態度又能獲得積極美學涵義。

如果把「寂」的第一語義「寂寥」視爲一種抽象的實際存在的形,那在空間上它根底裏具有一種消極的意義。「寂寥」的感性,儘管可以轉化成「單純」「樸素」「淡泊」等,其實質還是更偏向於空間概念。

而「寂」的第二語義「宿」「老」「古」,則是屬於時間概念。相對於第一語義的減殺性,它在根底上具有一種增進的、集積的意義。一言以蔽之,大西克禮稱其爲“時間性的集積”。

“時間性”其實是一種“內在感覺”,其積累結果最終會顯現爲外在現象,因此存在具有空間性質的對象就成了必要。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日久天長金屬會生鏽、植物會枯萎、生命會衰老。

時間上的「宿」「老」「古」,會藉由「減殺」「衰退」等概念來顯現,「寂」的第一語義和第二語義因此具有了必然的關聯。

宿、古、老的意義與美的轉化

「宿、老、古」等概念透過意義轉化而接近積極的美學,這與「單純、清淨、淡泊」等概念在感覺上接近美學範疇是不同的。

辭書上的「古」,被解釋爲「古雅」,它直接屬於美的範疇。「古雅」並不像「寂寥」那樣具有單純的感覺形式或美學性格。

舉個例子,一件陶器我們可以通過直觀欣賞它的形狀與色彩來感受到一種美。然而這種美並不是只侷限在“視覺”這種感覺上的,它所具有的魅力,還包括日久天長歲月留下的痕跡以及我們對它的重視。

在西洋美學中,“新鮮、生動性”被視爲美的根本條件,但在東方美學中卻不是如此。“新鮮生動”固然是美的,但“古老、枯寂”同樣也是一種美。“蒼老之物、古雅之物”,搭配上東方國度悠久的歷史,使得「侘寂」美學更富其奧妙。

自然與生命

“侘寂”,是在樸素、不完整的事物中感受到美。大和民族的侘寂美學形成,自然與其民族的多災多難(自然環境上)有關,這點在講“物哀”時我們已提過。受到四季自然循環、寄宿於萬物的八百萬神(日本神道)等影響,加之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大和民族近身感受到一年之間自然的推移與生死的循環,並對寄宿其中的神明和生命獻予敬意,侘寂美學就是由此而來。

自然之中的「生命」,意味着時間性的外在的集積;其中的「精神」,則象徵着生命內在的沉澱。自然界中的客觀事物現象,大都是兩者的統一。

當我們觀賞自然界中的事物現象時,我們觀賞到的往往屬於生物學上的現象,只侷限於此事物現象的時間性外在集積。包括對風月等無生命的事物現象,我們的觀賞也只是侷限於此。「巖上的青苔,是寂之所在」,其中的“寂”就是指古老,是一種時間性的集積。當然,即使不談這些自然的事物現象,只談我們人造的事物現象,它們也同樣具有時間積累的特性。因此在人類生活的歷史上,我們能夠明確地認識到時間的古老性。而時間性的積累對我們來說之所以是一種美,大西克禮認爲“根底上其實包含了對象與人類的「生」之間無法切離的深刻聯繫”。

徘偕文學真正深入了「自然」的時間性,它的精髓,是跟隨着念念不斷的「生」的流動。它在四季推移之間諦觀變化不止的自然,然後加以表現出來。即使是形式短小的詩也不會迴避語氣詞和俗淡或日常。這正是侘寂美的體現。

不易流行的根本意義

可以先理解爲這裏的“不易”是“不變化”,流行是指“不易”的“流行”。

「寂」當中的自然感情或世界感情,是在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中,看出所有千古不易、寂寞不易的事物,並將其發展導向隱微曖昧與預感的方向。(這深受佛教、老莊思想的影響。)同時,它又隨着變化的「生」流動,使得「生」就像背景的陰影,能讓畫面或者物象(即寂)更加浮出、凸顯。

服部土芳在《三冊子》中說的“不拘於變化流行,立於誠的是姿”被大西克禮認爲道出了「不易」所包含的深刻意義。“不易”,是不拘於變化而流行的,它是“不拘於變化而流行的不變化”。通俗地說,就是不管怎麼變化,都有不變化在,且這種不變化在各個地方都很流行。

在永劫不易(不變化)的「古老」(時間集積)中表現的美,也就是「寂」的本質所在。

松尾芭蕉的一些句子都包含着「不易流行」的妙諦,也就是“生動的體驗流動的底處,橫泄着深淵般的靜謐,是蒼古幽寂。”

如:

「古老池塘啊,一隻青蛙跳下去,咚」

「滲入岩石或閒寂中的,是蟬的聲音」

「鳥棲枯枝,秋日的黃昏」

「海邊落日下,鴨鳴聲聲白」

……

“這些俳句所表現的,就是隨着春夏秋冬的季節流動,生於「風雅」的魂,透過瞬間的視覺、聽覺體驗,像竄過電光火石般,捕捉到了隱藏在萬古不易的自然當中的古老。”

美學態度的自我超克

“藝術必須經常自我超越。藝術需要那種「飄遊於一切之上」,否定一切的「眼光」。這也是爲何俳諧的目標與其說是「美」,不如說是「真」。”

榮格認爲,藝術創作過程中充滿集體潛意識的作用。簡單理解就是,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是出於整個人類羣體的潛意識,藝術家捕獲到了其中普通人難以觸碰到的東西,最終才創作出藝術作品。比如但丁的作品是基於神話創作出來的,這些神話並非他親身經歷,神話自身也屬於人類集體潛意識的範疇,普通人知道神話,卻難以觸碰其存在。

美的自我超克,則是不管見到“美”還是“醜”的事物,都能超越自我直接情感。“美醜無區別,追隨「生活」的真實意象,表現自然或世界,這就是俳諧等藝術中的「寂」的美學。”

(未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