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体经济新模式登场,劳动的意义被重新定义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七部》(18)

感知新经济模式的凝聚力与驱动力

当我们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与自由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个体独立存在的艰难与危险,感知论个体与共体关系的理论充分阐明了这个问题,个体之间是细胞与细胞的关系,共体是细胞组成人体的关系。个体经济与共体经济的关系完全符合这个概念,细胞独立存在于体外是艰难的和短暂的,细胞只有在人体中组合性的共同存在才是长久的,细胞个体只有在共体组织中取长补短、互相支持才能共存,这就是个体组成共体的理论根据,也就是共体具有凝聚力的来由。个体企业无法做到功能齐备,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个体的残缺是必然的,所以,个体企业总是举步维艰,只能在商海的波涛中生生灭灭。

我们也曾试图将个体企业集合起来共同经营,但我们集合个体企业的理由薄弱无力,于是,集合不是融合,其实质是“联而不合”,形同当今的联合国。最多也只不过是搭建一个联合市场或网络平台,大家凑在一起各做各的生意,各发各的财。这种无机的物理式组合是第一代企业联合体,也就跟人类的社会形式将人们集聚在一起,却并无让人与人真正融合到一起一样,第一代的人类联合体——社会与第一代企业联合体——联合市场性质一样,均是初级的形式上的联合,人与人没有真正的沟通融合、企业与企业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结。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人、企业与企业的目的不同、动机不一、行为无法达成一致,所以,社会的个人犹如散沙,联合的企业各自为营。是什么原因导致联而不合、合而不融?这皆因存在的生命伦理在作乱,以生命存在为前提,融合没有伦理依据,所以只能合而又散、散而又合。

感知经济新模式以感知理念为宗旨,终于找到了一个过渡阶段的实用模式——共体经济新模式,这个模式是以感知论的“共体存在论”和“海洋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当下兼容模式,即以感知存在愉悦为终极目的的生存阶段的过渡模式。在这种伦理前提和指导思想的设计下,各个认可感知理念的企业团体组成一个经营性网络平台,对外以共体身份开展经济活动。当进入共体的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网内运转与网外的经营关系有别,网内属自身循环,结算规则不同,网外则遵循大市场的规则办理。

这种融合式的聚集对各个生产经营单位都有益处,各个企业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这可将个体经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企业,成为功能全面市场竞争力强大的新兴企业团体,共同运作、共同经营、共同存在、共享愉悦是团员企业的共识和宗旨,这种有机联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因为每个团员都得到共体的支持,并使共体充满了竞争力。

这种新经济的存在性质改变了劳动者的被雇佣身份,同时也使劳动的性质和意义回归本质,即劳动是每一个人完成自己、创造自己、奉献自己、成就自己的必要过程。与原来的劳动为生计所驱使不同,现在的劳动为实现共同的愉悦,这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劳动从被需要到我需要,劳动还每个人尊严与价值,劳动价值体现个人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劳动价值是劳动者的品质所在,劳动价值的体现与劳动者的一切存在活动相关联,缺乏劳动价值的劳动者是难以存在的,因为自身将发生身份危机,不劳动的劳动者无地自容。新经济模式劳动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公开化和透明化,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展露无遗,这使得每一个人都没有懈怠的理由和懈怠的可能,当劳动的态度、效率和结果与个人的人性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劳动者的存在是纯粹的也是幸福的,不是生计的鞭子在后面抽打着我们,是我们在用劳动的价值证明自己,同时也在证明中取得了自己的愉悦感。

新经济的劳动生活是牵引式而不是驱赶式,愉悦存在和美好的生活具有无穷的牵引力,它牵引着共体成员们不断达到新的目标和新的胜景,因为劳动的成果完全归于共体的每一个成员,这和经营成果归于私人和归于公共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在一个共体中实现局部的成功和完美是大有可能的,因此,这激励共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进取与努力,劳动的激情和热情来自每个人的内心,这和旧体制的被雇佣有本质区别,共体经济的美好意味着每个人的美好,这种关联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在的,共体经济模式中的劳动者首先将成为天下最自信和最有幸福感的劳动者。(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