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怎麼決定財富的分配?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七部》(20)

感知共體經濟模式的分配原則

在原有經濟模式中,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是僅有的兩種分配方式,按勞分配是按勞動量來作爲分配的依據,但是勞動量與勞動的價值怎麼計算?勞動效率無法明確表達,勞動價值的差別很難區分,勞動與勞動成果很難有直接的關聯,勞動的成果也很難體現爲勞動價值,因此,按勞分配實際上是一個無法具體實施的概念,按勞分配只具有象徵性意義,實際運行根本做不到合理的按勞分配,只能用平均法和差別處理確定爲勞動的工資,工資並不等於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工資僅僅是象徵性的勞動報酬,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很大,因此並不能激勵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和勞動積極性,工資制度實際上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

大鍋飯、窩工、怠工皆因分配不合理所致,按勞分配弊端很大,這種分配體制給我們製造了很大的困境。而按需分配僅僅只是一種設想,對目前的經濟運行不具有實際意義。至於資本經濟的存在,則不存在分配問題,勞動關係是僱傭關係,勞動者獲得的佣金並不具有分配的性質。

感知共體經濟的分配方式是實現勞動價值的合理迴歸,其指導思想是:按勞動價值分配。舊經濟模式中的勞動價值無法正確評估和計算的問題,在新經濟模式的運行中得到很好的解決,新經濟以共體經濟圈的模式進行圈內圈外公開透明的經濟覈算,每個經濟圈的產值就體現了圈內企業的共同勞動價值的總額,而圈內每一個企業都有投入與產出的核算,由於沒有資本盈利的計算,各個企業覈算出每個員工的勞動產值,區塊鏈及網絡運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很容易得出每個員工具體的勞動價值的具體數值,而這些勞動價值除了必要的管理費用以外,極容易和極清楚又極爲公平合理地分配到每一個勞動者頭上,使勞動者真正如實地獲得了自己創造的勞動價值。企業管理者(原老闆)的勞動價值可從全企業勞動價值的總額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至關重要的是,管理者獲得的是他的勞動價值,絕不是原有盈利價質,所以,提取標準的制定是依據員工勞動價值的平均值加上他的生產資金的勞動價值轉換,所以,管理者的勞動價值收入成分是:他的工作勞動價值+所投入運營的生產資金的價值換算=全部收入,其中,他的工作勞動價值與企業員工的平均勞動價值掛鉤,而生產資金的勞動價值換算與同期銀行利率持平或略高。

這種勞動價值的核算兌現與原有的薪酬模式、及僱傭付酬模式及計件取酬模式都不相同,這是真正的、如實的勞動價值覈算,勞動價值如實地歸於勞動者自身,沒有被利潤拿走的部分,沒有上交與盤剝的部分,勞動價值的計算透明地公開地進行,這使得勞動者的身份實至名歸,勞動者的勞動價值立竿見影、真實不虛,這纔是最先進、最合理的勞動分配模式,這種模式將激勵每個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和勞動積極性,會非常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力,使經濟運行得以良好地運行。

另外,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等高價值的勞動手段投入圈內經濟,其有效增加的勞動價值也可以如實地在經濟覈算中體現,這種高級特殊的勞動價值同樣以勞動價值對待,在分配上仍然兌現其勞動價值的部分,亦可視情況適當的加以某種規定的限制。總之,新經濟模式的分配原則是,如實覈算勞動價值(藉助高科技手段),如實兌現勞動報酬,讓資本的增值與利潤徹底消失,勞動價值與勞動報酬直接對接,勞動無剩餘價值被公有或私有所提取,分配公開、透明,勞動價值合理迴歸勞動者,這就是新經濟模式的分配原則。

在勞動價值的計算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管理人員與被管理人員的差別,勞動付出的不同而導致的差別非常複雜,這些差別引起的尖銳矛盾曾經釀成舊經濟模式不可調和的鬥爭,在感知新經濟模式中,感知愉悅生活爲目的已經從根本上消除了勞動差別引發的衝突,倫理問題的解決是前提,在這個前提下,勞動內容的差異只是一個勞動的適配問題,沒有勞動目的的衝突,適配問題將由先進的科學技術比如人工智能來優選匹配。在初級階段即過渡的共體經濟模式的分配中,則先由勞動價值的衡量以及各種換算來解決,在經濟的過渡時期,不可能做到這種換算或覈算的絕對公平,但由於勞動的最終結果是明確的,參照其他勞動狀態不難得出計算依據,總之,過渡經濟的分配原則是:根據勞動價值的總量進行合理分配,這是相對合理的依據。(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