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學習077] 疤痕累累的精神障礙女青年

【個案總體情況】

一個達到成年但還不能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和工作的女青年,她的性別註定了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沒有存在感,家裏已經有了一位自殺的姐姐成了犧牲品,就像被前男友砍傷和自己劃傷留下累累疤痕的身體,她的人生已經不可能光鮮平坦,被精神科診斷爲雙相情感障礙和邊緣性人格障礙又使她被貼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標籤,連父母親友都有可能做好了放棄的準備,前任諮詢師也感覺是個燙手的山芋,但來訪者似乎還是很頑強,“希望不拋棄、不嫌棄、不放棄、理解、包容、陪伴我“成爲她努力掙扎的求助呼籲。諮詢師感受到了來訪者強烈的求生慾望,很想幫助來訪者,但是面對機構同行的好心告誡、來訪者父母的信心不足,倍感困難和壓力,甚至產生了倦怠感,因此將個案帶到了團督。

【諮詢理論/技術/方法】

人本主義的真誠、共情和無條件關注、接納,加上諮詢師人格特質的部分,可能是前期來訪者對諮詢師建立了信任和安全感的原因,諮詢師可以繼續夯實人本主義體系做工作。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人本主義和自體心理學的尊重、共情、鏡映是支持來訪者的基本態度和功法。

針對這個個案和諮詢師的勝任力水平,系統理論的學習,臨牀技能的掌握和訓練,對自殺的評估和預防、干預是督導給到的主要建議。同時,作爲沒有治療師資質的心理諮詢師,特別需要跟來訪者就治療和諮詢的邊界以及自傷自殺風險的干預界定、說明清楚。

來訪者生來缺乏存在感,如果在諮訪關係中,諮詢師能夠成爲鏡映的或者孿生的自體客體,給來訪者帶來新的、穩定的自體客體體驗,找到存在感,是獲得重生、成長的重要機會。

諮詢師要保持對反移情的覺察,審視專業勝任力,妥善處理接案和轉介的流程,在法律和專業倫理的保護下工作。連續的專業督導是非常必要的。

【個案概念化】

1、個案評估

醫院的診斷——雙相情感障礙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是比較恰當的,加上有自殘自殺風險,這個個案的確是難度比較大的,如果只看到風險,只能轉介,但是如果看到來訪者表面症狀下的根源是存在感的缺失,看到來訪者的堅強和抗爭,頑強活下來就是一個證明存在的奇蹟,經歷了創傷和被放棄,仍然堅持尋求諮詢、不放棄、求跟父母的分離,這些都是她力量的部分,而能夠對來訪者不抱成見和評判,堅持真誠、尊重、共情和理解是諮詢師可以與來訪者繼續工作的一個基本前提。

2、家庭動力

來訪者的使命好像是爲了改變媽媽,把媽媽變成一個好媽媽。我個人理解,與其說姐姐的自殺是她的一個創傷,不如說爲姐姐多活一條命是她潛意識裏的生存動力所在。這份不放棄的心、想分離的心,是非常寶貴的。

【反思與收穫】

聽這場督導的時候,正好也是我跟一位維持了大半年關係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告一段落、勸其“斷奶”的時候,所以對這類來訪者極不穩定的情緒和極度缺乏邊界是深有體會的,對於受督諮詢師的糾結心理也非常理解。因爲我的個案走了一段時間,來訪者的邊緣性衝突呈現得更加充分,特別是人格上的多面和分裂、人際關係上對邊界的吞噬式侵入和控制、“一言不合就拉黑”的習慣在諮訪關係中得到了充分的活現,所以這類個案走下去,對於諮詢師來說,除了要穩定地抱持,還需要把握好邊界,抑制過度的退行,挑戰會更大。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了來訪者的力量,在一定時候,我們如果感到對其成長的助力疲乏,但分離至少不會造成實質傷害的時候,斷奶、接力給下一棒可能也是恰當的選擇,諮詢師也要承認自己的侷限。

【諮詢建議】

在跟邊緣性來訪者工作中,諮詢師的反移情也是更復雜和存在衝突的,比如,既有一致性反移情部分,可以共情到來訪者;也可能有互補性反移情部分(比如感受到來訪者周圍人對TA的厭煩);還可能有諮詢師自身議題(比如我就很難忍受邊緣性來訪者的對邊界的侵入和極度自戀、控制的部分),以及來自同行交流等形成的污名化壓力,等等。這個來訪者目前還處在討好諮詢師的階段,還有很多面向暫時不一定暴露出來了,諮詢師需要做好更多的心理準備和間接經驗學習。

(XGA2021SJH06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