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必由之路(五) - 授信流程的玩法

在金融产品系列的第四篇里,霍总分享了授信的业务知识,揭示了互联网金融授信的简单体验背后,金融机构都做了哪些复杂交互。然而,作为产品经理的你可能会问,知道了授信逻辑,知道了这个信贷行业的秘密后,我可以怎么设计我的金融产品,怎么提高流程转化率。这篇文章会给你启发。

再探授信的本质

优秀产品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在宏观商业模式和微观技术架构间的收放自如。当我们钻研授信业务逻辑,埋头之余,要懂得抽离出来从产品的宏观角度反思,为什么要授信?

金融借贷简单而言,就是机构将资金匹配给客户的过程。那么授信在这个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从用户的角度,授信的目的是给出额度和利率,告诉客户可以取得的资金量和成本。

而这个额度和利率,我们一定要用动态的角度看待。从长周期上讲,它是随客户的风险状况、以及机构的风险政策变化的。从短周期上讲,机构给出去一个额度和利率,在客户接下来提现的时候,也是可以变化的。

基于上述对授信的理解,其实可以把第四篇里提到的授信底层交互逻辑,动态分散到不同的环节中去,而不一定要硬生生地独立出一个授信流程。这么说有点抽象,下面就举个例子。

预授信

从用户角度,授信的本质就是告诉客户,可借资金的量和成本。而如果要精准地给出额度和利率,就要求客户上传个人信息(一个不太令人愉快的过程),然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信息交互。

这时机构就会想,我能不能先给出一个大概的额度和利率,让用户先快速进入借贷流程,再在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和真正的额度、利率确认?这时就出现了预授信。或者,可以先收集一小部分信息(比如身份证),给出一个不太精准的额度和利率。在提现过程中,收集更多资料(比如工作单位、收入等),进行额度利率校准。这时,授信和提现流程就可以动态耦合。

要保证用户体验,建立信任,这个预授信的额度和利率,和实际差距当然越小越好。而这取决于机构对客群的深入把握,这个把握又取决于机构手上的数据。因此,业务量越大,并且可采集的渠道数据、基于自有生态的用户数据越多,就越不依赖于基于外部数据库的风控决策,从而能提供很好的预授信体验。

对于新机构,不妨尝试直接用最大额度和最低利率吸引,将授信和提现流程结合,最终的额度、利率和放款决定都在一个流程里相继作出,或许可以提升总体流程转化率。

用户心理

金融产品的竞争是非常简单直接的,第一是和用户建立信任,第二就是核心产品要素的竞争力,即额度和利率的精准性。因此在推广、产品交互过程中,核心都是释放上述两个信号。告诉用户,这个产品值得信任、你的信息是安全的,以及你有高额度和低利率。这尤其体现在,吸引客户的推广过程 和 在用户上传敏感信息的过程中。

对于第一点,拥有优秀生态的机构具备绝对优势,因为一来这类机构本身一定是大型机构,二来因为它拥有基于生态的用户信息,它还能收集更少的敏感资料,从而减少交互步骤、以及用户在流程中的不适。

体验的流畅度、用交互维持用户的耐心,是产品经理要下的功夫。

打造精细数据体系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核心流程非常简单,因此可以建立完备的埋点、报警体系,数据化监控用户体验。并基于A/B test的精神,不断在这几个核心流程上做测试。这种测试可以是大型的,比如授信和提现合并还是分开;也可以是细微的,比如某个文案和交互。

埋点的数据体系可以做的很细,比如在某个关键页面的停留时长(上传身份证或放款最后一步),一旦超过一定时间,就触发客服介入,促进业务达成。同时,这些细致的特征工程,比如关键页的停留时长,也是风控模型极好的自有标签。

数据体系建立数据产品、前段产品和风控产品的交叉职责,可以参照彼此经验,发现特别的标签,找到优化的突破点,有点增长黑客的意思了。

总结

本节的核心就是这句话:把第四篇里提到的授信底层交互逻辑,动态分散到不同的环节中去,而不一定要硬生生地独立出一个授信流程。而不同的客群,以及影响客群的空间因素(比如渠道),时间因素(比如时期),都会影响这个探索。因此,每个机构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客群情况,结合对用户心理的把握、结合数据,找到最有利于业务发展的流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