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一個正在消失的中國節


物道君語:

後天即是六月初六,年過一半,你可知這天也曾是中國的節日。

如今卻被人們遺忘。

究竟因爲什麼使得那些節日淹沒在歷史長河中,而現在,那些傳統節日仍然在消亡着,感知生活的能力也在一點點的失去……

   節日拾遺,忘卻的天貺(kuàng)節

隨夏入伏,六月初六,已是年中一半。但可知,這天曾是傳統節日。

相傳宋真宗偶得一夢,夢到天帝在六月初六賜給他經書,使其能夠安治天下。得天意,爲祥瑞之兆,因而降旨,把這天命名“天貺(kuàng)節”,並在泰山腳下修廟慶祝。貺(kuàng)是恩賜的意思。

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國朝會要曰 :祥符四年正月,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爲天貺節,在京禁屠宰九日,詔諸路並禁。”

時至今日,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着這個節日,即便祝祭方式不盡相同,但仍在民間流傳,至於因何而來,早無人問津。

或許在人們的心中,六月六的節日地位不像春節、中秋節那般至高。然而作爲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爲什麼會被遺忘呢?在時空的浪潮中又有多少節日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傳統節日,從何而來

傳統節日、節氣的誕生大都是一些紀念日,祭天祀人或與生產勞作過程相關。農曆就是一種針對農業而制定的歷法,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重農抑商,因此以農制歷也順理成章。

天圓地方的時代,人們不能科學的瞭解世界,卻通過觀察制定出合理的歷法,可見節氣的誕生,離不開民衆的生活經驗。風調雨順纔是民衆最務實的需要。

節日亦然,與人們的生活勞作密切相關,天象和氣候形成周期現象,就形成了節日。


六月初六天貺節就屬此類。

入盛夏,暑氣襲來的時令活動,主題圍繞着祈谷與避暑。在皇帝下詔與天下人共樂後,民俗活動在輕鬆喜氣的氛圍中,由盛大祭祀,轉向日常生活,人們服狶薟(Xī Xiān)、收瓜蒂、造神面、煎楮實、釀谷醋、解暑宴遊,用魚腥草煮水澆灌茉莉花,助其生長,將七月七的曬衣節調至這天,有萬象更新的祈願。

節日向來鋪墊奇趣神話。人言:“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這是爲了讓牛郎織女能夠順利在七月七相會,要在銀河上搭橋。於是六月六這天,兒童們將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扔上屋檐,讓喜鵲銜去,架起鵲橋,使有情人得以相見。


類似的,三月初三的上巳節,也是源遠流長的節日,如今也鮮爲人知。

俗話說:“三月三,生軒轅。”是黃帝誕辰。《蘭亭序》就是王羲之與衆人在三月三“會於蘭亭修禊事”而作。人們在這天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爲“祓禊(fú xì)”,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活動。

上巳節源於蘭湯辟邪的上古巫術。蘭草清香襲人,當作靈物。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是爲對天地萬物的尊重,對祖先故人的緬懷。蘭湯辟邪更是多了份典雅和莊重。

可見節日的誕生,伴隨的是生活的情致,雖然一些節日由皇帝制定,實爲順民意而盡人事。

每個節日都有着不同的發展歷程,但也順應着民衆生活與習俗,自然而然的形成。生活的經驗使得節日切實而有意義,對古人而言,節日是他們生活中的精絕,訴說在平居,也彰顯於節慶。

但到後世,往往會失掉本意。在歷史的演化中,不斷更新習俗,更變日期。在社會發展與朝代更迭的背景下,與其他節日融合、分化,這漫長的過程,人們對於節日的態度和意義,早已不同初衷,已淹沒不見。

那些至今依然被大衆知曉的節日,難能可貴。

   今天的節日,商業盛會

隨着進入後工業時代,傳統節日受到衝擊。

人們更願意接受聖誕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這些外來的節日,在商業包裝下更容易被接受。這些節日以愛爲主題,貼近生活,撫慰着孤獨的人心,蘊含着人與人的關懷,慰藉在繁忙生活中不及呵護的溫存。

但傳統的節日卻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失去習俗已經使節日失去了本有的意義。正因爲特定的習俗讓這個日子不尋常,但人們被各種事務所累,不能如同先人進行紀念,於是興致愈發淡薄,忙碌的工作,只想讓人休憩,至於其他,與我無關。

代溝的產生,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就很難再得到共鳴。中秋節闔家歡樂、團圓賞月的理想,也各奔東西成爲奢望。在春節看不到煙火,聽不到炮鳴,總覺得差了些什麼,坐在一起,看着並不精彩的電視節目,卻忙着刷朋友圈,各自神遊。因而春節過後,總要說:“這年過的沒意思,沒年味兒。” 

習俗的演變,伴隨着節日的消亡。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保留下來的一個殼子,看得光彩,實際上內部的生命在慢慢消亡着。

節日文化內核的淡化,卻帶來了商業的填補。促銷成爲節日的必須。

臨近春節,商家就打出年貨節的名頭推銷;臨近婦女節就開始女神購物專場,孩子們上學則是促銷開學季……無數營銷模式在節日中出現。人們拿着手機,心驚肉跳的秒殺搶購;團購優惠,會員專享更是層出不窮。不過倒是激起了“過節”的興致。原來並不是人們不喜歡過節,而是節與人無關。

於是戲謔的“光棍節”演變成“雙十一”購物狂歡,甚至直接將電商的店慶日,直接賦予減價促銷的屬性。

據報道,2020年“雙11”成交額突破4982億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長了1032億,受此前疫情影響,增速高達26%。近8億消費者參與,物流訂單量突破23.21億單。若將這些包裹連接起來,足以繞地球赤道16圈。而2021京東618期間累計下單金額超3438億元,再創新的紀錄。

各個網絡平臺上的購物歡愉,背後更多是資本力量的支持,也就是說:節要過,東西要買。於是以購物爲目的而設立的節,在大型電商的宣傳架構下,慢慢被我們接受了。“剁手黨”們樂此不疲,電商平臺也賺的盆滿鉢滿。

可是節日呢?廣告不斷在呼籲人們要享受生活,購物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可學會生活、享受生活難道不是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嗎?節日的設立就像給我們提個醒,用消費滿足物質,精神層面卻難以達觀,僅此而已。

不得不說,商業的影響力很大,使得所有的節日都是喫喫喫、買買買的進程。所有的節日一個節奏,只是在清明節和端午節習慣性的不再“快樂”,但對於大多數人,節日沒有讓人們感受到這天存在的差異,一如往常。

當節日過去後,媒體要盤點假期出行旅遊多少人,購物交易額達到多少……總之只要消費了,商家賺錢了,就好像節沒有白過,不禁發問,這是我們所期待的節日嗎?


   過節,是爲了過生活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傳統節日被保留了下來。

端午節的人們會喫着糉子,因爲祝“快樂”還是“安康”爭論一番;中秋節也要咬着月餅,在各自表白“鹹黨”或“甜黨”之餘,端詳月亮是否圓滿;春節若是無法團聚也要在網絡中求個團圓,恭賀新年,要個好彩頭……不論人們現況怎樣,前景幾何,這些節日都從未遺落。

節日,它與生活休慼與共,着眼於當前,感到無微不至。人們也樂於自發的徜徉在節日氛圍中,或歡樂,或哀傷,或參與到某一個環節,樂此不疲。情感的抒發,是蘊藏在千百年來這篇沃土上的鐘靈毓秀,純粹而踏實的撫育着每一個生靈,讓他們的靈魂安然寧靜,享受這來之不易的人生。

並不是說節日的商業化不好,但因爲經濟效益,而失去了感悟生活的靈動,則是本末倒置。

現代化、快速城市化,使得農耕時代產生的節日,落入了沒有浸潤的背景。我們的生活越發相似,民族性、地域性不再凸顯,節日失去了與平日不同的旨趣。

或許這是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和交通相對閉塞的地區,節日還保留地道的原因。不論藏民的雪頓節,還是傣族的潑水節,非族人都極爲願意去參與,並融入其中。

擁抱其中,成爲一份子,是節日本質所帶的魅力。節日的存在,使得人們自然的感知四季,不時不食。隨着時光的流淌,享受節日帶來的愉悅,使得生活再單調乏味,感受天地滋養,相應那份強大的感召力,一份叫做生活的愛。這樣的節日本身就是在提醒人的感知,讓生活更加美好,他們也原汁原味身體力行的告訴後人,這是屬於民族的根。

現在,我們正在失去越來越多的習俗和節日。你我都設身處地的感知到,卻依舊沒有興趣參與。生活的勞累使得我們專心埋頭勞碌,無暇認真經營節日。我們總喜歡回憶童年,畢竟那時的節日真的很快樂。而現在我們擔心的是失去感知生活的能力,害怕對生活的美好只嫁接再購物的衝動上,那將是貧瘠而荒蕪的。

而時間卻告訴我們,失去了傳承,一些節日必然面臨消亡。信息爆炸的時代,節日被數字化、文字化,最終淡化爲日曆上一個尋常的符號,記憶中的一個輪廓。不再成爲後輩年少時代的回憶,不再有感情的羈絆,失去團圓的欣喜,沒有狂歡的喜悅……那太過蒼涼。

也許我們無法阻止某個節日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卻可以保留下對生活的憧憬,與感知生活的天然。喚起曾經對那些日子的追思,秉承生養在這片土地上的存眷,讓人們依舊可以無比期待着節日的到來。

文字爲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