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史梳理及宋詞精要點評

《唐五代兩宋詞史稿》是鄭振鐸撰寫的一本文學斷代史。這本書最早於1930年出版,原書名爲《中國文學史(中世卷第三篇上)》,是鄭振鐸原計劃撰寫而遺憾未能完成的《中國文學史》的分冊。按鄭振鐸擬定的撰寫計劃《中國文學史草目》,中世卷第三篇主講五代、兩宋期間的文學史,本書爲這部分的上冊。

《唐五代兩宋詞史稿》內容包含五章,分別爲《詞的起源》《五代文學》《敦煌的俗文學》《北宋詞人》《南宋詞人》。書中內容以詞爲主,且書名爲“詞史稿”,但其中也包含敦煌俗文學、五代詩和散文等內容。

在《詞的起源》中,鄭振鐸對詞的起源和發展做了完整的梳理。

首先便對詞的起源提出自己的觀點,反駁了一些流行已久的說法。他不認可“詞乃詩之餘”的觀點,而是認爲詞和詩是互相獨立發展的。以是否可以歌唱作爲區分的依據,能歌唱的,是樂府、詞和曲,不能歌唱的,是五七六言古律詩。

對於同是可以歌唱的樂府和詞及曲的關係,鄭振鐸同樣不認可王應麟在《困學紀聞》提出的“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的觀點。他認爲,詞替代了樂府,但卻不是樂府的蛻變或末造,而是有自己獨立的起源,分別是來自西域的胡夷之曲和來自民間的里巷之曲。

鄭振鐸把詞的發展階段劃分爲四個時期,分別是胚胎期、形成期、創作期和模擬期。

在胚胎期,主要是把胡夷里巷之曲融爲己有的時期,或者可以說是詞所用的曲的準備時期。此時樂曲是必有的,而詞未必有,有曲無詞的類似現代所說的純音樂。在形成期,開始爲已有的曲目創作新詞,即填詞的方式。到了創作期,在大量創作新詞的同時,還創作了許多新曲。模擬期則失去創新活力,僅模仿前作,缺少新意,逐漸衰落。

在詞的發展階段劃分中,鄭振鐸始終注重樂曲的發展和作用。從他對胚胎期、形成期的劃分可見,他認爲在詞中,曲是必須存在的前提,甚至要先於詞而形成。而在創作期,新曲的創作也是詞的興盛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他把詞和詩作爲互相獨立發展的文體、反對“詞乃詩餘”觀點的一個基礎。

對北宋詞和南宋詞,鄭振鐸也分別劃分了三個發展階段進行講解,並抓住每個時期及代表詞人的作品特點詳細點評。

鄭振鐸對蘇東坡作品的評價很精準。他認爲東坡的詞境有兩種,一種是“橫放傑出”,一種是“清空靈雋”。“橫放傑出”者開啓了適合“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唱出的豪放派風格,然終是詞的別支,而“清空靈雋”者使東坡成爲語意高妙、超乎塵埃之外的絕頂詞人,令其佔了詞壇的最上層。

這種“清空靈雋”的境界,是東坡的卓越才華、開闊胸襟在仕途磨難和困頓生活中逐漸被煉就而成的超然曠達,他人難以企及,也就無法模擬或形成一派了。

雖說能達到“清空靈雋”詞境的僅東坡一人,但宋詞中的佳作也不在少數。那麼,什麼樣的詞作算好詞呢?

鄭振鐸在《北宋詞人》中有一段相關論述可以借鑑。他認爲,《珠玉》《六一》《東坡》等作家的作品真摯,不做作,直抒胸臆,而南宋有很多詞只是徒勞地在字面做文章,雖說能做到或整潔合律、或媚秀動人,但卻經不起長久的吟詠,比較起來,後者自然落了下乘。

簡單地說,那些經典詞作主要勝在情感真摯、自然流露,在此基礎上,再輔以巧妙而精準的用詞,做到感情流暢又兼文辭優美,自然能夠打動人心,流傳千古。

在此想起了蕭滌非在《歷代樂府選評》的附錄《讀詩三札記》中提到的一件小事。蕭滌非到青島教書之前,向黃節先生辭行,順便想請教寫詩的祕訣,問道:怎樣才能寫出好詩?黃節先生沉默片刻,淡淡答道:“不要勉強!”

這句“不要勉強”,同樣是希望作詩的時候要情感自然流露,抒發真情實意,不能勉強拼湊、堆積而成。這種看法,跟鄭振鐸提倡的真摯、不做作、直吐胸臆的觀點,不謀而合。其實,這一點不止適用於詩詞創作,對所有類型作品的創作都適用。只有情感和才華自然流露凝成的作品,才能長久地引人共鳴,成爲好作品,歷久彌新。


2021.07.18霧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