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論道名師》讀書心得(下)

十、“道”與“術”交相輝映

——賁友林老師的教育品質與教學“功夫”

在賁友林的教學理念裏,自然與真誠是非常重要的兩環。在他的著作《現場與背後:“以學爲中心”的數學課堂》中,第一節課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環節,都呈現了學生最真實、最原始的成長狀態,爲讀者提供了思考的素材。在書中,賁友林寫下了這樣的話:“課堂沒有彩排,每一節課都是現場直播。課堂一旦拉開帷幕,不能試驗,無法預演,更不會讓你反覆潤色,每句話、每個細節、每件事,都是原創,都是首發。”針對學生基礎不同,賁友林老師總是讓優秀生和學困生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課堂的主體永遠是學生,他一直認爲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人物,無論平時的課堂還是觀摩課,不是自己表演的舞臺,而是學生放飛思維、激揚生命的天堂。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理解到了什麼程度,這纔是他關心的問題。

賁友林的課堂不只是高效率,還有高效益。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要放下“全知全能”的“神位”,卸去“至尊”的架子,撕去“完人”的面具,還原本真,還原自然,還原童年,還原那個曾犯過錯誤、正在犯錯誤、依然還會犯錯誤的普通“真”人的形象。從錯誤中學習,教師也是學習者;在交往中成長,教師也是成長者。所以,賁友林的每一堂課,都有妙趣橫生的故事;每一堂課,都是熠熠生輝的生活;每一堂課,都在吐故納新地成長。

在這些閃耀光環的背後,是賁友林超越常人的執着與努力。爲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備課時間佔據了他絕大部分的休息時間,而且他備的不僅僅是上課內容,還廣泛涉及教育心理學等相關的知識。賁友林認爲,備課是“養兵”,上課是“用兵”,養兵千日,方能用兵一時。所以,賁友林在備課時廣泛地考慮到了各種狀況,從學生的接受程度到知識結構的建立,對於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絕大多數他早有預料,於是他也就有了遊刃有餘的應對。另外,每日必讀三千字,爲賁友林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教學經驗,也點燃了學生閱讀的熱情。賁友林的人格魅力,是其幾十年如一日修煉的必然結果,而他又用這種修煉日復一日地影響着學生,真是功莫大焉。

十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徐斌老師“無痕教育”的生命張力

徐斌老師的無痕教育,從其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獨特的魅力與生命的張力。在他的數學課上,他讓學生學習數學定義、定理及比較抽象的算式規律時,往往巧妙地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情境故事,讓學生在盎然情趣中,自然而然地明白抽象的事理。通過這樣的方式,這些事理甚至還會疊印到學生的記憶深處,成爲令他們終生難忘的印記。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數學,不但不會感到枯燥無味,反而樂此不疲。創設的一個個情境故事就像一根根學習數學的藝術魔杖,讓徐斌老師的課堂變幻出無限的神奇。可謂不着痕跡,盡得風流也。

在徐老師的課堂中,當學生遇到新的知識點時,不是老師輕輕鬆鬆地告訴學生定義定理就萬事大吉了。而是創設情境,不斷猜想、強化,讓學生有深刻感受的強化體驗,讓新的知識點牢固地根植於學生心中。

他愛學生,愛課堂,即使當了校長依然活躍在課堂上。在白天繁忙的工作後,夜晚他則遊弋在寫作的海洋中。徐斌的無痕教育,恰恰如嬰兒學習語言一樣,是在不經意間創設一種學習數學的環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鬆自如地學會學好數學。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正是高層次數學教學的魅力。

十二、積蓄文化,豐厚底蘊

——王崧舟老師的讀書之“道”

王崧舟老師的底蘊來自哪裏?書也。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積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的過程。

王崧舟老師的“讀書三觀”:爲己讀書、天天讀書、隨性讀書。他所說的“讀書”,並非什麼書都讀,而是讀思想深刻、文化品位極高的書,尤其是要讀經典。不僅自己讀,還要將讀書的智慧與思想播撒於學生的心田之上,也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所謂隨性讀書,而是在他達到了一定的讀書品位後,愛讀什麼就讀什麼,想讀什麼就讀什麼,什麼時候想讀就什麼時候讀。讀書不爲別的,就是爲了靈性的成長。

王崧舟老師的“六六”書系。凡是王老師的弟子,從拜師之日起,王老師就要求他們用半年時間老老實實地讀書,“六六”書系則是必讀書目。分別是:國學書系、靈性書系、美學書系、文學書系、教育書系、語文書系。

十三、本真語文教學的妙趣

——吉春亞老師教學智慧擷英

北京著名特級教師吉春亞認爲,本真是語文教學永恆的旋律,爲此她進行了深入思考與不斷實踐,提出了她的“本真”說。關於“本”,吉春亞認爲,首先,教育之“本”爲培養厚德載物之人,教師應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情懷。其次,應關注語文學科之本體,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教師應在外顯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培養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同時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美好,使其能力、思維、精神提升三者融合。再次,應明白學生主體之本,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關於“真”,吉春亞認爲應順應和把握教學對象——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的特點,探究語文教學真正的、客觀存在且永恆不變的規律。

1、讀寫成習慣。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之一是讀。吉春亞認爲,在不少時候,學生的閱讀停留在“得意忘言”的層次,對於作者何以能寫出如此佳作,往往不作思考,更少研究。爲此,她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讓學生關注文字負載、傳達的內容,還特別提醒學生關注這些內容是如何表達的,逐漸讓學生養成讀思結合的習慣。另外,她認爲課堂不能只是個別優秀學生的展示,也不能只有教師口若懸河地講起來沒完沒了,而是要爲更多甚至全體學生提供讀與寫的環境。

2、課上“學生味”。吉春亞認爲,真實的閱讀環境應當是比較安靜的,要靠學生自己去開啓閱讀興趣的大門,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從而生成屬於其自己的生命感悟。基於此,她的課堂教學很少有“環環相扣”的提問。她不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而是提供一個充滿濃郁語文味的場景,交給學生一把“金鑰匙”,讓他們去探尋隱藏在文本深處的意蘊大門。很多時候,她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閱讀,提出具有“學生味”的問題。這樣,學生的閱讀便別有洞天,並生成了獨特的生命張力,使學生在加深對文本深層次把握的同時,又有了自我閱讀與探索的熱情和動力。

3、作文寫真言。吉春亞的寫作教學,特別強調要讓學生寫真的生活,抒發真的感情。爲此,她認真研究兒童的心理與思維,觸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不佈置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大而空的作文題目,尤其告誡學生不能爲了寫作文而造假,而是應該通過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來豐滿自己的人格。

4、兒童在心中。吉春亞是一位順應兒童心理而教的教師。她認爲,沒有兒童文化, 教學就沒有生命力,教師只有鑽進兒童的圈子裏去,走進兒童世界,走進兒童心靈,才能讓教學煥發出生命的光彩。在解讀教材時,她總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去審視教材,從兒童的理解、感受、興趣出發,讓學生的心靈敞開、自由,樂在學中,成長在其中。

十四、立己達人,成人之美

——幹國祥“全人之美課程”構建的哲學思考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開篇這句話,被幹國祥認爲是對他所構建的“全人之美課程”的最佳描述。他認爲,全人之美課程體系包括了隱性課程的無恐懼、無歧視,拒斥排名,相互激勵等;顯性課程則由身體課程、藝術課程、智慧課程和人格課程構成。四類課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融合在起。

“全人之美課程”中的身體課程,大多是在戶外進行,它由若干個具體的專業項目構成,每一個都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和訓練進程。紀律、舒展、健壯共同構成身體課程必備的三要素,爲學生的終生負責。

藝術課程除了能讓學生學會某些藝術技藝,更重要的是可以優雅學生的儀態,細膩學生的感官,豐富學生的感受,從而豐盈他們的生命世界。藝術課程可以開發具有藝術天賦的學生的潛能,還有可能將其培養成爲藝術專業人才。南明教育從小學階段開始,每年學習一種樂器。藝術的薰陶,讓每個學生感受生命之美。

智慧課程在關注學生知識與能力形成的同時,還特別關注學生智慧的生成。智慧課程的教材,重新構建了核心知識體系,讓充盈着智慧的經典走進課堂,讓以往單一的思維向度走向多元,讓批判性思維成爲教與學的常態。幹國祥還認爲,閱讀應當成爲語文課程的主體,學校按年級安排不同的閱讀書籍,並開展童話劇、晨誦、海量閱讀、探究性學習、大文言閱讀,以及結合道德人格圖譜和需要層次的讀寫……

人格課程,經由“自由王國”抵達“自我實現”。南明教育把道德養成融於人格課程。人格課程從小學開始,除了日常的暮省、班會課,以及滲透到整本書共讀和童話劇、電影課中以外,儀式文化、生日文化、獨特的期末慶典都被納入其中。在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課程都是隱性的道德人格課程。那麼從顯性層面而言,幹國祥則構建了道德人格發展三境界六階段。一是自然功利境界,包括“我不想受到懲罰”“我想要得到獎勵”;二是習俗功利境界,包括“我要做個好孩子”“我要捍衛遊戲規則”;三是道德仁愛境界,包括“將心比心”“惠澤天下”。這六個階段用六個字概括就是:刑、利、孝、禮、恕、愛。

十五、集技法與功夫於一身的作文教學名家

——何捷老師精彩的讀寫世界

何捷,“遊戲作文”“百字作文”創始人和倡導者,近年來提出“寫作教學進行時”這一全新作文教學主張,可謂在全國聲名鵲起。

何捷的成就來自於他的閱讀之“道”。首先是自己酷愛讀書。何捷之讀,遵循“取法之上”的原則。他讀於永正等名家有關教育的書,也讀天文、地理、軍事、藝術、哲學等書籍。他從書中學到的,不只是教學與寫作之“術”,還有昭示其內在規則的“道”,從而形成了自己幽默風趣的語言系統,以及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智慧。他自己在讀的同時,還一直關注着兒童的閱讀走向。他與孩子們一起讀兒童圖書,還常常一起談讀書的體會。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也就與學生有話可談,無形中感染了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童心的世界。何捷還開闢了一條指導學生閱讀的獨具特色的“何氏”之路,路徑之一:給你自由,任其選擇。“兒童讀什麼,兒童說了算。”路徑之二:推薦好書卡。在讀完一本書的週末,何捷指導學生製作“推薦好書卡”,而且提出要求。路徑之三:通過聽讀,爲學生閱讀打開一扇窗。優秀的聽讀素材來自於網上下載、針對性地購買、聽廣播。這樣多管齊下,多策並舉,何捷所教的學生,不但愛上了讀書,而且還出現了“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的可喜景象。

何捷的成就還與寫作離不開。一是他的寫作,有似於庖丁解牛”。如他所言:“有思想了,寫;有創意了,寫;有困惑了,寫。”豐富的閱讀和作文教學實踐,爲其寫作積澱了經驗,並逐漸形成了屬於他的寫作謀略。二是他指導學生寫作。他認爲,在學生開始寫作的時候,必須大大放低寫作的要求。一是摒棄假大空的題材,讓學生自由選取自己熟悉且喜歡的內容。二是體裁不限,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還有小詩歌、短篇新聞稿、小型的調查報告、課本劇、小小議論文等,讓學生自由選擇,從而激發其表達欲與創造欲。三是語言形式多樣,有的擅長詩性語言,有的語言幽默。四是沒有字數限制,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五是多鼓勵,少批評甚至不批評。另外,他還鼓勵學生每天於生活中用慧眼慧心“搜索”兩三百字的短文,寫人寫事寫物寫議論均可,不要求篇章結構的完整,語句也不強求字斟句酌,率性而言,自然爲美。就是這些如滴水穿石的閱讀積累與筆耕不輟,成就了何捷,成就了他的學生。

十六、路在腳下,心在遠方

——吳正憲老師的教學藝術與人生境界

吳正憲老師是一位真愛無疆而又愛而有方的教師。在一次大型教學研討會上,當吳正憲老師發現一個沒有被老師選中的小男孩,也就是所謂的差生時,她溫柔地牽起小男孩的手走上講臺,在課堂上給予他特別的關注,這節課後小男孩找回了自信。這纔是真正的“有教無類”。多年前,在吳正憲就任五1班班主任不久,班級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失竊”事件。當學生把苗頭都指向一位女生時,吳老師並沒有揭穿,而是引導學生幫助丟失東西的同學,並讓大家不要猜疑,要相信每個同學都有誠實的品質。結果第二天,那位女生主動寫了紙條承認錯誤,吳老師也回了紙條。吳老師用真誠的愛心呵護了這位女生的自尊,並激勵她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從而讓其過而知改。天壇公園下雪了,孩子們多麼想在雪地上玩個痛快啊!看着滿臉渴望的孩子們,吳正憲答應孩子們利用中午時間一起去天壇公園打雪仗。吳正憲老師就是這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關愛他們,讀懂學生的心。

但凡聽過吳正憲老師課的人,都會被其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所震撼。1、在冷場後和學生“相遇”:在面對冷場時,和學生慢慢拉近關係,鼓勵學生上臺表演,調動課堂氣氛,讓全區公認的最差班上出了有高度的課,從最初的“冷場”到“不想下課”,見證了吳正憲老師的課堂智慧。2、在問題生成中開啓學生思維:在執教“圓的周長計算”一課時,吳正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發現了圓周率,接着讓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推算天壇公園一棵古樹的直徑。學生在討論中,根據逆向思維,尋到了“既保護了古樹,又求得直徑”的最佳方案,創造性地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3、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吳正憲在執教“平均數”時,竟然在課堂上進行了拍球比賽,在“一波三折”的拍球比賽中,學生感受到了平均數產生的價值,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所在。

吳正憲立己的同時也在立人,建立“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輻射帶動一大批優秀的小學數學老師。工作站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前行,服務農村基層學校,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發展。

十七、博採衆長,探尋小學數學的新突破

——唐彩斌老師數學的實踐探索與哲學思考

唐彩斌認爲,數學閱讀同樣十分重要。數學閱讀其實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有助於學生接觸新的學習資源。如果學生喜歡上閱讀,學習起來就會更加專注,思考還會有一定的深度。而這些,恰恰是學好數學必備的品質。爲此,唐彩斌梳理出300多本小學生數學閱讀書目,又從中精選出10本推薦給各年級的學生閱讀。他正是希望通過閱讀讓學生成爲“潛在優生”的探索者。鑑於市場上的數學讀物魚龍混雜,唐彩斌就決定編寫一套既有水平又適合兒童閱讀的數學讀物。2016年6月,由唐彩斌和彭翕成任主編的“數學在哪裏”系列叢書,成爲面向全國兒童的優秀數學讀物,深受讀者喜愛。

“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纔是真正的課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唐彩斌悟出了一個道理:數學教學設計的流暢和實效,都應該以更多學生的收穫爲依據;只有從關注嚴謹的“課程的邏輯”過渡到關注“學生真實的發展”,才能成就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他不但關注全體學生,而且希望課堂具有挑戰性,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學好數學的成就。爲此,他的課堂教學內容有了很大的拓展。他會爲學生挑選或編制高水平的教學材料,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要想讓學生解決難題,首先自己就得能破解難題,他鐘情於學習數學大家專著,走訪數學名師,攻堅各類難題,這些不斷的叩問與探究讓他的數學教學與研究水平持續不斷地攀升。

十八、精神在生命轉折中昇華

——汪甄南先生的教育追求與數學教育情結

汪甄南,現任澳門數學研究學會會長,澳門數學奧林匹克學會會長,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課件評委,澳門小學新思維教材主編,升大高中數學教程主編,澳門中華教育會數學組顧問。

汪甄南從一位上海老師到成爲澳門大學的一位老師,進而負責澳門小學數學改革,汪甄南一路都在努力拼搏、大膽創新改革。爲了推動澳門中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他組織成立了澳門數學教育研究學會,編寫數學教材《新思維數學》《升大數學教程》。當時澳門教育缺乏對外交流,汪甄南就組織澳門中小學數學老師“走出去”學習外地先進教學經驗,而且還將內地教育專家“請進來”,這樣的交流讓不同地區的數學教學水平不斷提升,也爲同是中國人的教師們能夠相互切磋學習而感到驕傲。他每年組織澳門學生參加北京舉行的“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每年還組織澳門學生參加全美高中數學競賽,獲得了可喜的成績。他還特別關注學困生的成長,成立了名曰“打電話問功課”的惠民工程,而且已經做了十幾年。汪甄南就是這樣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在教育實踐中實現着人生的理想、憧憬與追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