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太想要是一场逃不开的自我折磨

《金阁寺》:一座美丽的寺庙,竟成了一个少年永恒的欲望

1

在深谷的两端向下垂悬,我们看见沟壑丛生的草木,以及神出鬼没的活物若隐若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是不是也有一种这样的深幽曲径,直达一个荒草丛生的却永未被涉猎的领地?

金阁寺,作为一个美丽的意象,在小小的沟口心里生根、发芽,以致穿透它人生的内核,成了他对这个外部世界的唯一奢望与联结。

沟口的父亲是僧人,在寺院里结婚生下了他,而为了获得正常的教育,沟口被送到了父亲的故乡寄养。从小失去亲子之爱灌溉的沟口变得敏感脆弱,他在开口说话的时候,因为对世界的戒备,形成了口吃。

而口吃,更进一步影响了他跨入正常的世界当中。因为是僧人的孩子,又有口吃,在学校里,沟口成了同龄孩子普遍排斥、取笑的对象,于是,他更加紧地关闭了心门,对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不抱任何希望。

父亲偶尔来看他,会向他讲起金阁寺的美丽,父亲是他的渴望,当然父亲口中美丽的金阁也就成了他心中美丽的意象。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任何安慰与寄托的沟口,自然把所有热切的感情都倾注在了金阁这一美丽的意象上。

世界是重重的阻隔,而唯有我们的心,是自由的。现实给沟口的,是无穷无尽的忽略与伤害,而年幼的沟口,总有办法治愈自己的心伤,找到灌溉自己心灵的所在――那就是金阁。

在沟口眺望远山的时候,它就出现在山前;在沟口面向夕阳时,它就被照得披满金光;当沟口擡头看向天空时,它就显映在天空……

陪我们一起长大的,再美好也会有负面的互动,然而一旦念想是一个虚置在我们头脑的尤物,它就不会再有其被破坏的机会。因此,某种执念伴随着孩子的筋骨一起生长,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那他终其一生都是逃不开它的纠缠的。

而真正把沟口置于这种万劫不复的境地的,正是他的父母。

2

沟口的父亲在一处荒僻的寺庙做住持,生活为艰,但还是受人敬仰的。但父亲为了沟口的未来计,很早就计划把他安排进金阁寺,因为那是一处香火旺盛的富庶之地,和沟口父亲同出身的同学住持,已经在那里养得肥头大耳、红光满面。

相比父亲那干瘪病态的身躯,显然这里是幸福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位住持没有结婚――没有继承人。父亲在病亡前,把少年沟口带到了金阁寺,并郑重地把他托付给了自己的同学住持。

能亲眼历见自己日思夜想的金阁寺,沟口自然是兴奋的,但很快,他发现金阁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此他还提出了质疑:所谓美的东西,就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

一个虚幻的东西被打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我们认真到真实世界的客观,不再那么被内心的主观主宰。

但这一次的偶然清醒,并没有带来沟口世界的回归,他心中残留的对现实世界的最后一丝渴望,对他的母亲彻底击得粉碎。

3

在沟口还小的时候,偶尔父亲接他回来同住,沟口亲历了在一张床上,母亲与别人苟合的事实,但沟口的父亲却适时的蒙上了他的眼睛,并示意他永远也不要提起。

比起母亲的背叛,他更恨父亲要他违背自己的直觉。他对父母的恨同样深刻,对他们的感情同样漠视。但在他心里,只要他有父亲,他至少有一个地方可去。

可是,父亲死后,为了还父亲治病欠下的钱,无能的母亲卖掉了父亲当了一生住持的寺庙,让沟口再也没有任何可继承的东西,让金阁寺成为沟口再也没有办法离开的地方。

不但如此,母亲还指使沟口一定要争取住持的信任,顺利地成为他的接班人。本来沟口对金阁寺的狂热渐渐在冷却,如果他从此心甘情愿地留在金阁寺,不存其它更多奢望,他是有可能当上住持的。

然而,母亲一番“你只有当金阁寺住持这一条路可走了,你一定要讨法师欢心,成为他的接班人……妈妈活着只有这个盼头了”的话,终于把沟口送上了不归路。

4

一个人整天对着自己的仰慕之物,本不生非分之想就难,然而,就在沟口回归正常有望时,得到金阁却成为了他活着的唯一意义,这难免不会让他高度紧张,患得患失。

本来非常信任沟口、打算把沟口培养成接班人的住持,一举一动却遭到了沟口的无端猜忌,沟口的内心时时兴起血雨腥风。显然,沟口的表现越来越让人不满意,住持只能明确告诉他,他失去了作为接班人的最后资格。

活着的唯一目标被粉碎,从生命一开始就仰慕的核心被剥夺,又有几人能承受这样的打击?一个接近疯狂的人又将用何种方式完成自己的理想?

我想,这时候大多数应该都可以想到,那就是与仰慕之物一起毁掉,去往一个不被打扰、绝对安全的地方。

所以,沟口放火了,烧掉了金阁寺。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金阁寺是真实存在的,现已在原址恢复了原貌,沟口也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年仅21岁的金阁寺学僧林养贤。林养贤没有自杀,而是被投往了监狱,他的一生,是可悲又可叹的。

一个从生下来,就所得极其匮乏的孩子,他能用自己的方式灌溉自己,艰难地活下来已属不易,作为父母,又有何理由利用他的软肋,去让他追求你给不了他的东西?

如果生来就该如此辛苦,倒不如在无法坚持的时候就休眠。而对于一个无可奈何的人来说,又何必用一句“只怪你太美”来迁怒于他人或身外之物。

很多时候,你想伤害的并不是你真正想伤害之物,只是因为TA曾给予了你,你就以为可以放肆。但正是别人导致了你的极度匮乏,你不满,却不敢反抗;正是别人的强势和不可理喻,让你不敢交谈,变得非常胆小;而正是你非常胆小,才只敢伤害曾给予过你、包容过你的人或物。

物极必反,强大的才会对抗强大,不会欺凌弱小,不会伤害爱过自己的人或物。而只有弱小的人,才会爆发出惊人的破坏力,去伤害或毁灭自己的心爱之物,却不敢对自己施加伤害的人说半个“不”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