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隱忍的大帝:孫權傳》:特立獨行的江東英雄

文/小關平

目錄:

1、孫氏家族

2、討董先鋒

3、孫策立業

4、北伐戰略

5、江東派系

6、甘凌恩怨

7、假想郭嘉

8、赤壁佈陣

9、二分天下

10、爭鋒濡須

11、合肥會戰

12、戰略大師

13、荊州易主

14、三足鼎立

15、冒險達人

16、東吳大帝

————

本書有一定的歷史功底和文學素養,閱讀時彷彿重回到三國那個亂世紛爭、英雄輩出的時代。主角是東吳大帝孫權,在我吳國人物喜愛榜中位於第五,排在周瑜、太史慈、陸遜、孫策之後。

讀完此書之後,我草擬了十六個小章節,借寫書評的機會回顧一下孫堅三父子創業江東的精彩歷史,分析其間有趣的人物和具有爭議的歷史事件。

————

1、孫氏家族

《三國志》介紹孫堅可能是兵家孫武的後代,作者通過對歷史的考證,認爲富春地處錢塘江的上游,正是孫武兒子的食採之地,所以相信孫堅確是孫武之後。

只是淪落到孫堅的父親孫鍾這一輩,只能以種瓜賣瓜爲生。不過,雖然如此,孫鍾也一定給孫堅說過其先祖孫武和伍子胥的故事,讓孫堅年少時就具備了一呼百應的豪傑氣質。

我則認爲,魏晉時期的史料,無法證實孫堅究竟是否孫武之後,即便是大量有關孫鐘的傳說中,也沒有提及孫鍾系孫武之後。一些古人做大事想要成名,會給自己找個好祖先,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這些帝王都幹過這種事,也不差一個孫堅。作爲崇尚兵事的年輕武者,遇到天下大亂的亂世,如果自己的祖上真是兵聖孫武,可想而知有多自豪!

不過我也並不反對作者的考證。相信利用復旦大學的基因學技術進行考古,這個謎題的真相也能揭開。

孫堅、孫策有明顯的火象元素。據我分析,孫堅是日白羊月獅子,孫策是日獅子月射手,而孫權則是風屬性,日水瓶月巨蟹。

吳夫人懷孕做的夢也很有意思,懷孫策時夢見月亮,懷孫權時夢見太陽。如果兄弟倆反過來,則更加有趣。因爲日獅子的孫策守護星就是太陽,而月巨蟹的孫權守護星就是月亮。不過吳夫人的夢可能是想讓孫策、孫權兄弟倆日月互補。

吳夫人才貌雙全,智略過人,人品和性格和曹操的卞夫人很相似,她們是三國知名人物的夫人中最擅長教育子女的,培養出孫策、孫權、孫尚香、曹丕、曹植、曹彰等優秀人物。

在這裏我想說一句,我的很多文章中都會提及人物的星座,有些是根據歷史中明確記載的生日推算出來的,有的則是我本人對歷史人物的性格分析之後安插上去的。比如孫家三父子的生日並沒有明確記載,說他們是白羊、獅子和水瓶也是我的杜撰,只不過用相應的星座代入到他們的性格與命運之中,去分析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會給人強烈的認同感。

不過也要注意,每個人的性格都是極其複雜的,不能光用流行的十二個太陽星座去生搬硬套,認爲這世上的人只有十二種不同的性格。即便用星座來研究人物,也要知道除了太陽星座之外,人的星盤裏還有月亮星座、上升星座以及火星、水星、金星等等,還有很多人聞所未聞的雙星座。就算用星座來研究人物,也至少要結合日、月星座來分析,以體現人性的複雜。

西方的星相學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星座分析脫胎於星相學,作爲一種大衆娛樂,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樂趣。我則把星座理論作爲研究性格和心理的輔助工具,以此加強對人物的認同和理解。但星座確實也有很多牽強附會和心理暗示的地方,不必太過當真。

————

2、討董先鋒

董卓之亂時,曹操、劉備也都剛剛崛起,孫堅算是當時統軍和作戰最猛的將領,足跡從東到西,由南至北,到處平叛,歷遍全國。

所謂的關東討董聯盟,本來也許還包括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諮,但二人很快就被殺伐決斷的孫堅殺死。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孫堅由長沙北上,剛到南陽,就迫不及待與袁術結盟,主要因爲他殺了與自己有私仇的王睿和張諮,這兩位又本準備興兵討董。爲表示自己絕非董卓一黨,孫堅連忙投靠盟主的弟弟袁術,並主動請纓爲先鋒出戰。

在此處說明一下,我是個地圖控。寫歷史類研究或評論,地圖是很好的輔助工具,可以更清晰直觀地看到歷史上的政治疆域、郡縣分佈、山川地形、排兵佈陣、進軍路線、交戰狀況等複雜情況,有助於深刻理解歷史人物和事件。

我不會製作地圖,所以選擇從網上搜尋相應的地圖附於文字之後。在這裏敬佩和感謝這些歷史愛好者們繪製的各類地圖,爲我研究和撰寫三國題材的文章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也可以說,這是袁術與孫堅的一樁政治交易,孫堅幫袁術奪取南陽,袁術幫孫堅撈取政治資本。之後,孫堅以魯陽爲駐地進攻董卓,袁術爲其籌措糧草。二人的蜜月期一直延續到孫策向袁術借兵打江東。袁術稱帝之後,袁、孫兩家多年的盟交才正式斷絕。

但即便如此,孫權還是娶了袁術的女兒(我在以劉曄爲主角的小說《眠之蛇》裏給她起名袁子嬌)。袁夫人是個性情善良單純的女子,與其父的品性完全不同,而步練師這麼好的女人,卻生下了孫魯班這樣蛇蠍心腸的女兒。可見父母的人品不一定會隨着基因和血液傳到下一代。孫權真有福氣,步夫人、袁夫人,再加上號稱“三絕”的趙夫人,都是芳華絕代的美人。

孫堅與董卓的幾場大戰也讓世人震驚,敗呂布、殺華雄,所向披靡。如果孫堅在獲得玉璽之後沒有生出異心,相信他會繼續攻伐董卓,而不是南下奪荊州,爭地盤,歷史的發展很可能又不一樣。

通過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象徵正統皇權的玉璽有七枚,而且全部落入了孫堅手中。我一直認爲只有一個玉璽,也就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和氏璧。

作者在描寫玉璽的時候,比喻十分形象,說:

這一國之寶器就像托爾金筆下的魔戒,能夠攝人心魂,亂人心智。孫堅觸碰到傳國玉璽的那一刻,貪念驟起,從一個鐵骨錚錚、忠肝義膽的硬漢子,淪爲暗懷叛逆意志的梟雄,讓他走上了不擇手段、搶奪地盤、割據一方的軍閥之路。

裴松之也認爲《吳書》中有關於孫堅匿璽的記載辱沒了孫堅的名聲。

“臣松之以爲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爲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爲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

一直挺喜歡孫堅的,但我覺得孫堅拿到玉璽之後的反常表現讓人失望,和斬華雄、敗呂布、追董卓的孫堅判若兩人。畢竟人性是複雜的。作者認爲殺死孫堅的其實是他自己,偶得傳國玉璽,讓孫堅頓生驕縱之心,以往傲人的戰績又令他麻痹大意,輕敵冒進,誤中敵人埋伏也在情理之中。

孫堅是個打起仗來不要命的人,缺乏謹慎和策略,和孫策一樣,雖然統率力高,但情商和逆商跟不上,順境中可以一帆風順,遇到挫折則一朝損命,不像曹操、劉備、孫權那樣百折不撓。

輕敵冒進、隻身追擊的冒險行爲固然有俠士之風,但算不上真英雄。即便就說戰場上的武勇,趙子龍也經常單騎衝陣殺敵,怎不見趙子龍死於暗箭?可見孫堅、孫策父子在武藝上還是有所缺陷,至少防禦力和應變能力不強。難怪郭嘉預言孫策會死於刺客之手,這都是他對孫堅父子深刻研究之後的推斷,而不是算命算出來的。

————

3、孫策立業

《三國演義》用大量筆墨描寫了張昭,雖然留下了“內事不決問張昭”的名句,但還是抹殺了張昭的“內事”功績。作爲更重視軍事和外交的歷史小說,羅貫中把他當成反面教材來寫,因爲他在赤壁戰前是主降派的領袖。

張昭是個很剛直的大臣,同時又很傲慢,對待年輕粗狂的將領總是喜歡咄咄逼人。有戰略眼光的魯肅和有冒險精神的甘寧向孫權獻策時,只因二人並非世家大族,又比較年少輕狂,張昭都非常不滿意,表明張昭的看人眼光實在不怎麼樣,無法成爲孫權真正的左膀右臂,爲他分憂解難。

同時,羅貫中忽略了江東二張的另一人張紘。比起張紘,張昭的戰略眼光和戰術策略都要差一些,更擅長的還是內政方面。張紘隱居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孫策請出山之後,爲其做了打天下的戰略謀劃。但張紘無論在《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中,戲份都不夠,可能是因爲沒有張昭的性格那麼有戲劇衝突。二張的脾氣大不相同,張昭是個固執的牛脾氣,而張紘說話做事更有分寸和策略。

我認爲,論東吳人物的智力,張紘(93)應次於周瑜(95)、陸遜(95)、魯肅(94),排在呂蒙(92)和陸抗(92)之前。

我評論歷史人物的能力時,習慣用遊戲《三國志》的模式分析人物的五維值,這樣看起來比較直觀。但也要知道人物的每項能力都是一個變動的過程,故而我給出的分值算是蓋棺定論的評分,僅作爲參考。這是我的個人愛好,也是項不斷調整、完善的大工程,看官們不必太過認真。

《三國演義》在描寫孫策在江東立業時,並沒有突出孫權的作用,甚至連他的身影也很少見,直到孫策臨終託孤,才讓觀衆一睹孫權之姿。但其實無論是孫堅討董還是孫策打江東,孫權都緊隨父兄身邊,有着與年齡不符的城府與雄霸之氣,令人驚奇不已。

孫權從小就表現出與衆不同、聰明善斷的一面,被時人稱之爲寬宏大度,有擔當,仁慈善斷,禮賢下士,孫策決策前也常常徵求他的意見。高希希版《三國》中的小孫權演的非常好,孫堅的扮演者也有一派英雄之氣,孫堅之死那集看得讓人悲傷感動,我當時在學校網吧看的這一段,在大庭廣衆之下也忍不住潸然淚下。

後人在寫三國同人小說的時候,可以多描寫孫權少年時期的故事,這是三國衍生創作的一處空白。我在《眠之蛇》中就還原了歷史上孫權本應有的戲份,讓他成爲孫策的得力助手。

再說一下太史慈。人們總是看重他的高超箭法、卓絕武藝,其實在帶兵打仗、謀略智力方面,太史慈也都不差,陳壽甚至以一方諸侯的身份來給太史慈立傳,可見其重要性。可惜在赤壁戰前,太史慈就病逝了,缺席了東吳最重要的幾場戰役,十分遺憾。

羅貫中可能就是憐惜這位名將的戲份太少,纔在《三國演義》中延長了太史慈的壽命,讓他參與了赤壁之戰,還擔任羣英會的持劍官,我小時候在學校裏編導了小品《羣英會》,很多同學搶着演太史慈。

太史慈死的時候說:“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所以羅貫中圓了他的夢,寫太史慈死於第一次合肥之戰的敵軍偷襲,沒有讓他在病牀上了結自生,算是對英雄的一種成全!

我常想,孫策的戰鬥力是何水平?從武藝上來說,孫策在三國屬於一流,後人對孫策的統率力也比較認可。但孫策的對手大多都是二三流的人物,真正具有實力的曹操、劉備勢力,孫策卻從未交手。雖然曹操也對孫策的戰鬥力敬畏不已,發出“難以爭鋒”的感嘆,但孫策的性格弱點十分明顯,與這些梟雄作戰難免會被對手利用。

三國時期最穩重的無疑是諸葛亮、司馬懿和陸遜這三位深思熟慮、用兵謹慎、善於後發制人、心理素質過硬的軍事統帥。曹操和周瑜雖然也都是用兵高手,但性格過於激進冒險,不如諸葛、司馬、陸遜三人謹慎小心,成熟穩重。相比起來,孫策應是屬於曹操、周瑜這一類風格的統帥。

————

4、北伐戰略

至於孫策,準備趁許昌空虛,襲擊許昌、營救漢獻帝這一段,一直以來被孫策粉絲奉若神明,認爲這是孫策最大的遺憾,本有機會趁曹袁決戰時偷襲許昌,佔領中原,可惜天不予壽。

但人們又忽略了孫策在襲擊許昌前的一些軍事部署,比如說孫策軍進攻駐守射陽的廣陵太守陳登,這一戰在陳登的傳記中有所表述,再結合《三國志·陳矯傳》的記載,領軍者應該是孫權。從此看出,孫策軍在與陳登的對戰中失利,並未展現立業時期的所向無敵,孫策北上的計劃也沒有讀者想象中那麼容易。

孫家對徐州還是比較熟悉的,孫堅曾任下邳太守,孫策、孫權也都在徐州居住過。張昭是彭城人,張紘爲廣陵人,淮泗集團的兩位高參都是徐州人士。所以無論孫堅、孫策還是孫權,對開拓徐州必定都抱着強烈的興趣,以孫家後來的戰鬥力,攻下徐州也不是難事。

只不過孫策遇到了風靡一時的陳登,此人在徐州如救世主一般的存在,無論在陶謙、劉備、呂布、曹操任何一個勢力,都能縱橫捭闔,進退自如。陳登是典型的徐州士族代表,所以對徐州的保衛必定會竭盡全力,孫策遇到他也算是命中註定會失敗。

孫權後來也多次考慮進軍淮南,拿下徐州。呂蒙認爲,以東吳的戰力,打下徐州完全沒有問題,只不過難以長期固守,騎兵不如曹軍,平坦的徐州平原不是江東水軍用武之地。

而孫策被許貢食客所刺傷,也是在襲擊許昌的進軍路上,在丹徒等待後勤補給。可惜孫策和他老爹一樣,骨子裏的個人英雄主義太強,才又重蹈覆轍。孫權後來也有盲目輕進的傾向,多虧張昭、張紘的多次勸諫,才讓親射虎的孫郎加以收斂,不至於走父兄的老路。

————

5、江東派系

作者詳細講述了淮泗集團與江東士族的分類。瞭解江東這兩派勢力,才能看懂整個吳國曆史及內亂的根源。三國時期以地域劃分黨派,鬥得最激烈的就是吳國,蜀漢雖然也有一些摩擦,但在諸葛亮的調停之下,並沒有發生嚴重的內亂而誤國。

淮泗集團的江北派和江東世族的江南派卻一直明爭暗鬥,最後在二宮之爭事件上一觸即發,導致了大規模內鬥,吳國從此一蹶不振。

由於孫權對江南的開發是空前的,所以導致江東士族猛然崛起,這就避免不了他們與非江東士族之間的利益衝突。而曹操這麼大的地盤,這麼多的地域派系,卻爲何沒有發生東吳這種士族與寒族之間的內鬥呢?

我認爲,中原地大物博,北方士族興盛已久,曹操、曹丕父子在對待士族的態度上又很有分寸,處理妥當。曹操謀士主要靠汝潁集團,武將主要靠淮泗集團,唯纔是舉,分工明確,所以中原各地的派系反而矛盾較少。三國時代,地域與士族的派系紛爭可以講一本書,這裏就暫且略過。

作者說,春秋爭霸、楚漢戰爭都在淮泗地區上演,由於戰亂頻仍,數不清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脫穎而出,比如管仲、孫武、孫臏、韓信、蕭何等,這些都是我比較喜歡的文臣武將。孫策立業時,追隨孫策轉戰江東的淮泗籍將領,以及因戰亂逃離北方、避難江東的淮泗賓旅寄寓之士,成爲了東吳政權初期的主要力量。

淮泗集團的文官以張昭爲首,武將以周瑜爲首,重要人物還有張紘、秦松、魯肅、呂範、諸葛瑾、程普、黃蓋、韓當、太史慈、呂蒙、蔣欽、周泰、徐盛、潘璋、呂岱、歩騭、嚴畯、胡綜、是儀等等。

而江東氏族主要是吳郡的顧陸朱張四大家族,主要人物有顧雍、陸遜、虞翻、朱桓、全琮、張溫、朱據等等。

作者總結歷史的能力不錯,思路清晰,文字親切,即便是很熟悉的歷史,經作者的描寫也能產生新意,使得看此書成爲一種享受。

————

6、甘凌恩怨

說到江東,甘寧和淩統的恩怨情仇就很值得一書,吳國的江湖感主要來自甘寧身上。甘寧是個重義輕利的遊俠,年少時帶領一幫兄弟身背弓箭、頭插羽毛、腰繫鈴鐺,如幽靈般出沒於長江中游地區的高山峻嶺,只要鈴鐺一響,人們就知道甘寧來了,紛紛躲避。

作爲巴郡(重慶)人的甘寧,前半生遊蕩於整個長江流域,人稱“錦帆賊”也恰如其分。他從劉璋勢力轉投劉表,再經黃祖到達孫權處,把長江上游、中游到下游玩了個遍,堪稱三國時代第一水俠。

江東的故事充滿俠義之風,我兒時寫的三國小說也是以吳國背景爲主,甘寧常爲我筆下主角,那時受金庸電視劇的影響,喜歡把歷史和武俠結合在一起,我的小說《龍鳳呈祥》《錦帆神》《江東英雄》中,甘寧都是主角,也是我刻畫最生動的人物,他與孫尚香的宿命因緣也在我的筆下精彩萬分。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用天才般的想象力寫出了甘寧和淩統的恩怨情仇,二人最後在濡須口之戰冰釋前嫌。史書中並沒記載二人化敵爲友的情節,這算是羅貫中的神來之筆,給二人設計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友情。

正當孫權收拾完內亂,準備爭奪天下之時,重要將領太史慈病死,讓孫權爭霸天下又少了一員得力干將,否則太史慈未來的戰績絕不差於甘寧。

除了孫堅、孫策之外,吳國將領的統率能力依次爲:周瑜(96)、陸遜(96)、呂蒙(93)、陸抗(93)、太史慈(88)、甘寧(88)。太史慈和甘寧是我小時候非常喜愛的兩位吳國武將,那時我最喜歡太史慈和甘寧的奧樂圈、撲克牌、象棋和遊戲卡牌。

————

7、假想郭嘉

雖然本書的主線是江東的孫權,但作者說到郭嘉時也讚不絕口。他認爲郭嘉是曹操集團的第一謀士,是位不愛常規出牌的天才,隨曹操征戰12年,下邳擒呂布,預料孫策被刺,官渡敗袁紹,掃平河北,遠征烏桓,無不在郭嘉的神機妙算之中,曹操能成就一代霸業離不開郭嘉。

後來赤壁大戰南方的疫情,也在郭嘉的預料之中。郭嘉的天才智略我說過很多,除了頂尖的諸葛亮、賈詡、司馬懿、荀彧、龐統等少數天才之外,大多數謀士確實無法和郭嘉相比。

不過郭嘉的主要才能就是爲君主謀劃,他不是諸葛亮那樣的文武全才,不擅長帶兵,內政也非其所長,所以更能全力以赴爲曹操出謀劃策。在曹操剛立業的那個四戰之地,有荀彧制定戰略大方向,郭嘉爲其縱橫捭闔、遠交近攻,逐個消滅對手,統一中原,實在功不可沒。

假設郭嘉長壽,必定能在一些大的戰略方向和具體軍事部署、戰術方面提供很多寶貴意見,曹操能打敗孫權、劉備的機率也會更高一些。在我心目中,郭嘉、周瑜、孫策、龐統這四位英年早逝的人物,如果不那麼早死,都能改變歷史格局。

————

8、赤壁佈陣

周瑜陳兵赤壁的同時,孫權曾率兵出擊合肥,從東線圍魏救趙,擾亂曹操的戰心。但沒想到,從此合肥成了孫權一生的夢魘。

關於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的時間,《三國志》的《武帝紀》與《吳主傳》中的記載各有不同,在這裏我就不展開說了,暫且支持本書作者的看法,認爲第一次“合肥之戰”的開始時間早於“赤壁之戰”的結束,孫權是在幫劉備和周瑜分擔壓力。

江東二張的張紘,作爲孫權的首席謀士隨軍作戰,張昭則獨自領兵進攻九江當塗。我猜想,張昭這次獨立領兵,也是爲了表明自己的抗曹決心,之前他作爲主降派,說了太多孫權不愛聽的話,所以主動請纓將功補罪。只可惜張昭和孫權一樣都不善兵事,此戰兩條線都以失敗告終。不過孫權的目的已經達到,他真正關心的還是長江兩岸的烏林和赤壁。

至於曹操選擇在烏林作戰,經過很多軍事專家的分析,絕對是一個戰略失誤。作者說:

烏林背後是由長江水衝擊形成的泛濫平原雲夢澤,河道縱橫交叉,數百個大小湖泊星羅棋佈,淤泥土沙沉積,不利於大兵團運動,尤其是騎兵作戰的忌諱之地,這在兵書上被稱之爲死地。

而曹操以20萬大軍在此地作戰,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全軍覆沒的深淵。熟讀《孫子兵法》的曹操,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孫劉聯軍統帥的智力,結果驕兵而敗,被周瑜一把大火燒得大敗。對比於陸遜對劉備的誘敵之策,我甚至懷疑是周瑜設法把曹操引誘到此地紮寨的,可惜這只是我的腦洞,拿不出實質證據。

由於曹操選擇的駐紮地點把自己的水軍退路堵死了,黃蓋縱火後,他只好自毀戰船,從陸路回撤,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敗走華容道。羅貫中正是結合了曹操排兵佈陣上的失誤和真實的敗逃線路,虛構了關羽義釋曹操的故事,成就了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說起來,赤壁的曹操和夷陵的劉備,都是在排兵佈陣上犯下兵家大忌,才被周瑜和陸遜抓住機會,最後大敗而歸。

從作者的分析來看,赤壁之戰和《演義》中一樣精彩。包括所謂的借東風,也是孫劉聯軍高層在瞭解天文和氣象的情況下,制定的破敵之策。周瑜選擇這個時間攻破曹軍並非巧合,而是早有謀劃。不從神話而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三國戰事,會發現破敵的關鍵之處都在於人謀。

————

9、二分天下

甘寧是江東將領中入川的積極一派,他本身就是川人,早年遭到家鄉勢力的排擠,及至壯年,自有返歸故土之心。所以周瑜的入川計劃中,甘寧是先鋒的不二人選。

而且,甘寧建議打江陵之前先攻下西邊的夷陵,本身就是非常有遠見的戰略妙招。攻下夷陵之後,甘寧在當地招募人馬,加固城防,使得夷陵成爲東吳最西邊的要塞,後來陸遜父子都在此處克敵制勝,大展拳腳。

其實打下江陵和夷陵之後的吳軍,離入川只有一步之遙,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遙遠。後世人看《三國演義》,想當然的認爲江東的軍隊都在吳、會之地(今江蘇、浙江),其實是錯誤的。孫權早已把戰線前沿拉到了湖北和江西,所以佔領江陵的周瑜從鄂西入川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以周瑜、孫瑜的戰鬥力,加上甘寧、李異等西川人爲嚮導,未必不如劉備、龐統組合,劉備也是有了張松的西川地形圖後才如虎添翼。所以說有熟悉地形地理的人相助,打起仗來就事半功倍。作爲川人出身的甘寧,不僅文武雙全,智勇兼備,而且川中還有一定的俠名和一幫江湖兄弟,由他跟隨周瑜出征蜀地,絕對是最佳組合。

孫氏家族有幾個比較厲害的宗室,比如孫權的堂兄孫瑜(孫靜子),孫權的族侄孫桓(孫河子)、孫韶(孫河侄)。孫瑜時爲奮威將軍,周瑜的西進益州、北伐中原的戰略計劃中,孫瑜是作爲周瑜的左右手出現的。周瑜準備佔據巴蜀之後吞併漢中,並留下孫瑜鎮守漢中,聯合馬超,而周瑜退回江陵與孫權共同北伐,向襄樊進攻。周瑜和孫瑜的兩路進兵計劃,頗似諸葛亮的隆中對。

當時孫權帳下有勇有謀的將領還有程普、甘寧、呂範等人,但孫權讓孫瑜擔此要職,可見其有一定的軍事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孫瑜是孫權堂兄,與孫權的私交也不錯,用宗室鎮守剛打下來的地盤,孫權也更放心一些。

周瑜死後,孫權的取川計劃落空,讓孫瑜擔任周瑜的副手沒有問題,讓他獨自領兵入川,則無法勝任。

劉備趁東吳作罷,開始了自己的入川行動。爲了瞞住孫權,防備曹操,他入川的時候沒有帶老班底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而是帶新收的龐統、黃忠、魏延等人入川,不僅瞞過了曹操和孫權,更瞞過了迎接他的劉璋。

劉備入川之後,繼續保持和劉璋的親密關係,在葭萌關名爲防禦張魯,但實際一場仗都沒打,而是樹立恩德,贏得川中民心,就這樣待了一年,和他在小沛和新野的表現一樣。

劉備在葭萌關很得民心。若說治國之才能,諸葛亮比劉備強得多,但如果只是治理郡縣,愛民如子的劉備還是很擅長的,無論安喜、平原、小沛、新野還是葭萌關,當地百姓都很支持劉備。

————

10、爭鋒濡須

作者對於史書中未能明辨年代的歷史事件有着自己的見解。比如說魏吳首戰濡須口爲213年,次戰爲217年。《三國志》只寫甘寧百騎劫營和董襲溺水而死都發生在濡須口之戰,但沒有說明是213年還是217年。作者通過自己的研究,認爲這兩名將領的事蹟都發生在第一次濡須口之戰,所以《三國演義》將百騎劫營放在合肥之戰後,可能有誤。

孫權在此戰後感嘆甘寧的膽略和神勇,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不過,此時張遼還沒有打出讓孫權畏懼一生的合肥之戰,如果在此戰之後,孫權可能不敢講這樣的話。

東吳鏖戰濡須口的同時,劉備還讓鎮守江陵的關羽對孫權進行支援。關羽率軍在青泥牽制曹軍守將樂進,這一段也是被史書和演義都略寫的戰事,讓人誤以爲關羽攻打樊城之前,並未與曹魏發生過軍事衝突。

在益州戰事陷入膠着狀態的時候,孫權曾令他的一位兄弟(未記載是誰,可能還是其堂兄孫瑜)與甘寧、李異率一支吳軍做諸葛亮的後援,見機行事,準備從益州分一杯羹。這還是在繼續完成周瑜的入川計劃,可惜孫權的謀劃又落空了,劉備很快就攻破雒城,進圍成都,在馬超的幫助下降服了劉璋。從此,孫權重新把目光投回了荊州,暫緩對西川的戰略。

在江東,呂蒙和甘寧是一對完美搭檔,都是智勇雙全之將,二人也有升堂拜母之義。呂蒙有他自己的一套戰略戰術,曾多次爲周瑜出謀劃策,在濡須口建塢也是呂蒙的建議,爲東吳的東線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與甘寧在戰場上的配合,幫孫權攻城伐地,屢立戰功。後來白衣渡江、偷襲江陵,更是在戰術上大獲全勝,雖然在戰略和外交上爭議很大。

呂蒙雖然才華(以智力爲主)在江東四傑中排在末位,但依然是東吳的四大將星之一,綜合能力在三國人物中排前十沒有太大問題。

甘寧在軍中的地位很高,卻仍然衝鋒在前,先登城樓,拼死殺敵,這種膽略和意志都是讓人敬佩的。攻城兵大多都是九死一生,《孫子兵法》把圍城作爲不得已的戰法,很少會有將領去做這些事,史書中記載常爲“先登”的將領也屈指可數,我印象中就樂進、甘寧、黃忠等這幾人。

————

11、合肥會戰

按作者的說法,甘寧劫營在前,孫權兵敗合肥在後。每次看合肥之戰,我都覺得戰場上氣勢磅礴,兩軍有如神仙打架。吳軍出兵10萬,將領也是個個精銳,呂蒙、甘寧、淩統、呂範、蔣欽、陳武、潘璋、徐盛、丁奉、賀齊、宋謙,哪個不是一等一的知名將領?

這一戰,張遼達到了人生巔峯。張遼曾厲聲呵斥孫權,讓他出來單挑,但由於孫權被張紘所勸,沒有像其父兄那樣魯莽行事。也正因爲如此,張遼錯過了近距離認清孫權長相的機會,導致孫權在逍遙津之戰幸運逃脫。

此戰中,孫權並非無膽鼠輩,他箭術高超,騎在馬背上引弓殺敵,射殺了不少曹軍士兵。張遼在俘獲吳兵之後就問,剛纔那位箭術高明的紫髯將軍是吳國哪路猛將?當得知他是孫權之後,張遼後悔不已,去追孫權的路上遇到了甘寧和淩統。甘寧引弓射敵,與張遼死戰,並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壯氣毅然,而淩統的三百親兵英勇護主,在此戰中全部喪生,可見逍遙津之戰的慘烈。

陳武、甘寧、呂蒙、淩統、徐盛、潘璋、賀齊、蔣欽等人,在此戰中,或戰死,或負傷,或丟失武器,或損兵折將。兩軍的將領和兵力本來非常懸殊(吳強魏弱),如果不是張遼、李典、樂進三人的智謀和神勇,其實很難取勝。之後孫權再也沒有帶過這麼豪華的陣容來打合肥了。

第二次濡須口之戰(217年),孫權則佔據了戰爭的優勢,在曹軍前鋒尚未駐紮好的時候,呂蒙和善於夜戰、近戰的甘寧襲擊曹軍,大獲全勝。這一戰以曹操的主動撤退而告終。

合肥之戰(陸戰)一直是曹操方勝利,而濡須口之戰(水戰)則是孫權方佔優,吳魏的東線戰場其實是各有勝負,並造就了張遼、呂蒙、甘寧等將領的輝煌戰績。

————

12、戰略大師

比起《三國演義》中可愛的老好人魯肅,歷史上的魯肅則被後人讚不絕口,認爲他是吳國最有長遠眼光的戰略家。其謀劃的三分天下之計、聯劉抗曹、借荊州、打通交州、湘水之盟、單刀赴會的戰略意義,都需要後人在史料中進行挖掘。

魯肅把一生心血都放在荊州問題上,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曹孫劉三家荊州問題之複雜。我和我朋友肖健都認爲,想把三國弄明白,必須先把荊州問題搞懂。

魯肅也是四大都督中最愛讀書的人,史書上記載其愛書如命,軍務繁忙之中也手不釋卷,和曹操有的一拼,和我也有的一拼(哈哈)。

三國裏愛看書的人很多,孫權也常勸蔣欽、呂蒙讀書,他喜歡讀史書,明古人相處之道,他在跟下屬交往時,會引用古書的典故,尤其是《史記》《漢書》,孫權看得滾瓜爛熟。

曹操在華容道想讓關羽放自己一馬,便投其所好,引用了《春秋》裏的一段故事,提醒關羽要知恩圖報,關羽沒看懂《春秋》中的縱橫捭闔,只癡迷於其中的義氣,於是效古人之義放了曹操。這也是曹操讀書靈活機智、學以致用的表現。

孫權拉攏臣屬或與人交心時,也喜歡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不僅顯示出學問淵博,表達上也更有理有據,讓人心悅誠服。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來寫孫權讀書,在與陸遜等人的朝政討論中,臣子們認識到孫權讀書並非泛泛而讀,他涉獵廣泛,眼見開闊,爲人處世時將典故信手拈來,說的有條有理。

先不談荊州,且看吳國東線的淮南攻略,也基本發生在魯肅掌權期間(210年—217年),不知是否也是魯肅對孫權的建議?

其實從魯肅西和劉備、安撫關羽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確實想把吳國的戰略進攻方向定在東線,只不過他只是都督荊州之事,東線則由孫權全權負責,導致魯肅無法在東線上大展拳腳。

當魯肅死後,孫權詢問呂蒙應該走哪條進攻方略,是先奪徐州,還是先攻荊州?呂蒙認爲,以孫權的實力,徐州是可以拿下的,但徐州地勢平坦,是曹操步騎兵的用武之地,曹操很快就能奪回。所以不如攻打關羽,奪取荊州,把整條長江據爲私有。

呂蒙這條建議本身沒太大問題,但他忘了自己還有個盟友劉備,在孫權出兵的同時,荊州的關羽也可以攻取襄樊,進軍豫州。如果孫劉聯軍真能通力合作,共同北伐,一個奪揚州北部及徐州,一個奪荊州北部及豫州,曹操還真無法同時應對兩路大軍。

畢竟曹魏是孫劉共同的敵人,既然兩家選擇聯盟,當然應制定出合理的進攻計劃。只不過周瑜死後,孫劉聯盟並沒有什麼戰略思路,更沒有一名能夠擔任盟軍總指揮的將帥,周瑜還能使得動關羽、張飛,而魯肅和呂蒙都沒有這麼大的威望和魄力。

劉備向西發展,勢力越來越大,也不會甘心被孫吳指揮。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是諸葛亮和魯肅共同坐鎮荊州,否則孫、劉聯盟的瓦解勢成必然,像關羽、呂蒙這種傲氣十足的人,本就不屑於他人幫忙,都覺得自己能夠獨吞天下。這就導致了關羽拒婚,呂蒙毀盟,孫劉自相殘殺。

————

13、荊州易主

劉備在攻取漢中的同時,也讓劉封、孟達奪得了上庸諸郡,但二人沉浸在安穩之中,不思進取,在關鍵時刻既沒有幫關羽北伐,也沒有救關羽於危難之中,成爲了蜀漢的罪臣叛臣。

我們不要小看劉封、孟達的身份。劉封是劉備生劉禪之前收的義子,劉備對他有一定的親情,而且武藝高強,入川之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再說孟達。劉備最倚重的軍師,除了諸葛亮之外,就是法正。法正和郭嘉一樣,常年被主公帶在身邊,言聽計從,而孟達是法正的同鄉好友,靠着這層關係,故而劉備給孟達機會領兵,但又擔心孟達難以獨任,於是命劉封自漢中乘沔水下,與孟達會合於上庸。

後來無論諸葛亮還是司馬懿,都想利用孟達爲己所用,這並不表明孟達厲害,而是證明蜀魏兩國對上庸這個戰略要地的重視。但關羽北伐襄樊時,曾以假節鉞的權力要求劉封、孟達出兵相助,二人佔據瞭如此有利的戰略地點卻不知運用,拒絕了關羽的要求,可見目光何其短淺!

在呂蒙奪得江陵的時候,陸遜相繼攻克了夷陵、秭歸、枝江、夷道,使得三峽地區的少數民族酋長紛紛來降,呈現出未來將星的戰略眼光。

按照時間順序,陸遜先是越過海拔1500餘米的荊山,北攻房陵、南鄉,切斷漢水走廊,堵死關羽退往上庸的道路,後又攻取了宜都郡和秭歸、枝江、夷道等縣,然後回防夷陵,扼守長江三峽,以阻擊益州的援軍。

先斷關羽後路,再阻援軍來路,把關羽困死在荊州,將東吳的地界從巴丘西移到白帝城附近,拓地千餘里,可見陸遜做事之狠絕。從戰略眼光到戰術操作力,陸遜都堪稱超一流的神將。比起滅蜀的鄧艾,陸遜的統率力還是略高一點,與周瑜、司馬懿相當。

在這裏插敘一個我喜歡的冷門角色。吳國有個善於望氣的術士叫吳範,孫權在討伐黃祖、劉備入川、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北拒曹丕、西和劉禪等事件發生前,多次向其諮詢、占卜,所料皆中。

我相信吳範不僅是天文術數厲害,對政治、軍事、外交謀略也會有一定的見解。他可能是參考了天下大勢和人性分析來出謀劃策,而不僅僅靠怪力亂神。《三國志》中有吳範的個人傳記,我對這類奇人異士一直都很感興趣,比如華佗、左慈、于吉、管輅、朱建平、周宣等人,給三國曆史增添了很多奇幻色彩。

————

14、三足鼎立

在劉備攻取西川、漢中,與曹操爭雄的那段時間,吳國的實力其實是弱於蜀漢的,所以孫權纔會急於發展擴張江東的勢力。而荊州之戰後,孫權實力大增,奪回了老二的位置,劉備則退守益州,淪爲偏安一隅的邊陲小邦。

等到夷陵之戰後,孫劉兩敗俱傷,各自實力大減,蜀漢就更不如還在繼續擴張地盤的東吳了。東吳不僅奪取了荊州,還在繼續開發揚州南部和交州,並想擴張海外,實力還在不斷增長。

曹丕三次南征孫權都沒佔上風,可見當時孫權的實力還算可以,只不過後來在立嗣問題上處理失當,又沒有在老將凋零之後培養出可靠的北伐將領,失去了與天下爭衡的機會。

但孫權前期絕對堪稱英明,他算是三國時期最具民主意識的君主,每遇大事,總要召集文武大臣聚議,選擇最優方案。從赤壁戰前就可以看得出來,即便孫權有周瑜、魯肅輔佐,他還是很重視羣臣的力量,即便是張昭、秦松這樣反面的聲音,他也會先聽建議再去分析,不會一口否決。

孫權和袁紹的優柔寡斷並不相同,孫權是先聽大家的看法,最終選擇最優的方式實行,決定之後便果斷實施,不會反覆動搖。比如那句有名的“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曹者,與此案同”,就足以代表孫權的性格。

袁紹則是一直搖擺不定,聽完審配之後又聽郭圖,聽完辛評之後又聽逄紀,朝令夕改,猶豫不決,反而加劇了謀士之間的失和與暗鬥。而孫權聽幕僚意見時,先不發表意見,而是暗中觀察,當自己有了主意之後及時決斷,所以能夠政令暢通,上下齊心。

本書很多篇章都在讚賞孫權善於用人,這同時也是劉備、曹操的強項,可見三個國家真是棋逢對手,旗鼓相當。

如果不是孫權堅持己見,不拘一格的用人,呂蒙、陸遜未必能夠脫穎而出。周瑜是孫策留下的王佐之才,魯肅是周瑜力薦的戰略大師,都不能功歸於孫權。但呂蒙出生於行伍微末,是孫權親自選拔並督促其讀書益智,方成爲一代名將,而陸遜的家族本與孫策有仇,且江東士族人才濟濟,能百裏挑一讓其擔任抵禦劉備的三軍統帥,必須要有一定的魄力。

劉曄向曹丕獻出一舉滅吳的奇計,曹丕卻認爲“既不助吳,亦不助蜀”方爲上策,這是我經常討論的話題,此處就不再多說了。本書作者也認爲劉曄的目光犀利,能一針見血,洞悉時局,但曹丕卻缺乏曹操的戰略眼光,所以不敢實施。我認爲哪怕此時曹操還活着,也不一定會聽劉曄的意見,當年劉曄建議其得隴望蜀的時候,他就沒有同意。

曹操年紀大了,冒險精神不如當年,雖然年老之後仍然親上戰場,但他和劉宋的劉裕一樣,北伐成功、佔據二都之後就南撤了,心思都放在平定內亂和稱王之上,對於滅蜀、滅吳,似乎沒有那麼大的信心和膽略了。

————

15、冒險達人

孫權是個喜歡冒險的人,不光是在戰場上,在外交方面,孫權的手段也與常人不同。他的眼界比較開闊,眼中不僅有曹魏和蜀漢,還有南邊的海南島,東邊的臺灣、日本,北邊的遼東,甚至還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和遠在天邊的歐洲。

作爲中國偉大的航海先驅,孫權對航海業非常熱衷。從當時來看,這也許是耗費國力之事,但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孫權的做法前無古人,算是一場空前的海上冒險。

孫權這種開拓精神和對未來的遠見,要超越於曹操、劉備、曹丕之上。作爲一位海外開拓者,孫權派遣衛溫、諸葛直首次登陸臺灣島,作者認爲其豐功偉績可與派張騫出使西域的漢武帝相媲美。

不過衛溫、諸葛直只去了夷州,而傳說中的亶洲,因爲太過遙遠,海況複雜,沒有如願到達。亶洲應該就是現在的日本,當時的統治者是倭國女王卑彌呼。

說到這裏,插說一句,之前我將四大名著和我喜愛的四位大師進行對比。

《三國演義》對應的是手冢治虫(史詩),

《水滸傳》對應的是金庸(江湖),

《西遊記》對應的是倪匡(幻想),

《紅樓夢》對應的是宮崎駿(女性)。

三國與手冢治虫除了“史詩”的共鳴之外,《火鳥》第一部的“黎明篇”故事就發生在卑彌呼掌權時期,當時的中國就是三國時代,這也是緣分巧合。

東吳的第二任交州刺史呂岱,在夷陵之戰期間取代了第一任步騭。其在任的12年間,平定了士徽之亂,威震東南亞,使東吳的勢力深入到中南半島。作者認爲其功勳絲毫不亞於周瑜、魯肅和呂蒙。

呂岱還多次派人南宣國化,東吳使臣的蹤跡遍佈南洋羣島,現在越南、老撾境內的一些國家紛紛遣使赴建業朝貢,孫權儼然是東南亞的共主。這又是一項銘刻於史的豐功偉業。

孫權不僅在海外冒險,還嘗試與西方商人交往。《梁書》記載:

“孫權黃武五年,有大秦賈人字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方土謠俗論具以事對。”

在佛教文化傳播上,孫權也有過很大貢獻,他建立了中國古代的第二座佛寺建初寺,第一座自然是白馬寺。當時東吳百姓沒幾個見過西方來的光頭和尚,康居的僧人康僧會來東吳宣講佛法,東吳百姓認爲康僧會是怪誕詭異之徒,甚至覺得他是曹魏奸細。

而孫權書讀得多,自然博聞強識,他知道漢明帝夢佛的典故,下令建造了建初寺,使得佛教在江南流傳,這個頭一開,幾百年後江南纔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

————

16、東吳大帝

之前我認爲孫權可能是巨蟹座,看了這本書,我覺得孫權更像水瓶座,月亮星座巨蟹。孫權一生都很特立獨行,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想法,這和他父親的基因及本人的氣質都有關聯。他喜歡冒險,卻又沒火屬性那麼衝動,有時不按常理出牌,和戰國時的趙武靈王很像,很多突發奇想,奇思妙計,改革上也走在其他國家前列。

年輕時想象力發達是好事,只有推陳出新才能更有活力。但老了之後還我行我素,過於自我,則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可能會給國家帶來重大禍患。趙武靈王老了以後在立嗣問題上突發奇想,把趙國一分爲二,自己當主父,讓公子何和公子章內鬥,這不是瘋子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奇怪的是,陸遜一直在荊州作戰,以他的才能,爲什麼孫權不能把他調到東線來攻合肥呢?孫權打了這麼多年合肥,一直沒有成功。陸遜在石亭大敗曹休之後,完全可以換防東線,看看有沒有取勝的機會。只可惜張遼之後又有滿寵,滿寵建合肥新城,又成了孫權剋星。而西線的諸葛亮又遇到了隱忍善熟的司馬懿,蜀、吳兩國的北伐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是淮泗集團的代表人物,更擅長內政而非打仗,但孫權後期經常把一些重要的軍職給不善用兵的諸葛瑾,讓他和陸遜搭檔作戰。可能是因爲孫權太信任和喜歡諸葛瑾了,讓諸葛瑾可以與弟弟諸葛亮遙相呼應。孫權認爲諸葛家族都是聰明絕頂的人物,既然劉禪有諸葛亮,那我孫權也要有諸葛瑾足以匹敵,就像“孟德有張遼,孤就要有甘興霸”一樣。

諸葛瑾也是東吳唯一一位能夠周旋於蜀漢、孫權、淮泗集團和江東士族四者之間的政治人物,算是亂世之中的一朵奇葩,這和他個人的人品、性格、情商都有關係。他的兒子諸葛恪有點小聰明,也是淮泗集團第二代的領袖,只可惜這小子聰明過了頭,做事不夠沉穩,導致最後身首異處、家族衰敗。

自從孫登、陸遜等人死後,孫權變得陰沉可怖,和之前的“親射虎、看孫郎”大不相同。後代出現孫皓這樣的暴君,開魏晉南北朝殘暴變態帝王的先河,也和吳國多年的後宮混亂有很大關係。

看了本書之後,我又加深了對孫權的瞭解,從對江南的開發和對航海業的開拓來看,孫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絲毫不亞於統一中國北方的曹操。所以說,三國君主都很偉大,我也都很喜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他們之間的話題,永遠也聊不完。


2021/6/9初稿     2021/7/28修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