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都沒弄清楚,你回答個der啊?

先提個問題:一對雙胞胎,清掃煙囪,出來後,臉一個是黑的,一個是白的,請問:哪一個會先去洗臉?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每次上課提出這個問題後,課堂上學員們馬上能做出反應:白臉,因爲.......

又或者是:黑臉,因爲......

理由都相當充分,有鼻子有眼,令人信服。

你是不是也這樣?沒關係,未經訓練我們大腦的本能的反應都是這樣。

有一次,我拿這個問題問5歲的女兒,她聽完問題後,第一個反應是:

爲什麼一起進去清掃煙囪,出來會一個是白臉一個是黑臉呢?

是啊?多少次,我們解決問題之時,都是拿着問題直奔答案,卻從沒有去審視問題本身是否有問題,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問題本身?

一個人定義問題的水平,才真正決定了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知名思維教練馬修·E.梅把他經全球數十萬人驗證有效地思維課程寫就了一本集症狀、原理、方法於一體的書《思維病》中指出:

立即或本能地直接跳到解決方案,這是大腦下意識的反應。面對不太熟悉的複雜問題時,這種做法絕對不可能幫助你找到絕妙的解決方案、因爲你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正確定義問題。


馬修·E.梅把這種思維病稱之爲:思維跳躍,主要症狀表現爲:

下意識跳到解決方案去,沒花時間正確定義問題,爲了快點得到答案忽略必須遵循的條件。

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大腦的自動反應,因爲大腦在回答問題時,一旦碰到不確定性,就會快速得出一個因果關聯,而且通常都是錯誤的。這種直接跳到結論的行爲被定義爲:一次性學習。

也就是說,越不能肯定的問題,大腦越傾向於馬上找到結果,這樣大腦就得到一個外部安慰:終於確定下來了。這樣的安慰,可以讓不確定性消失,大腦隨之可以停下來不思考。

在一次課程上,導師放了一個視頻,叫《失落的一角》(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搜索一下,5分鐘左右的視頻)。

講一個圓球缺失了一角,不停的向前滾動,並找到一角的故事。

導師在看視頻之前,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整個過程中,你最希望它在什麼地方停下來?

看完視頻後,學員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想讓它停下來的地方,並說明了理由。


當時我對導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你的提問本身就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我們希望它停下來”。但是我看完整個視頻之後,第一個疑惑就是:

爲什麼要停下來?爲什麼一定要找到那個缺失的一角呢?難道缺失,本身不就是一種圓滿嗎?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思考問題本身時,問題的答案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也就是在這個課程中,有個學員提出了一個問題:當圓球找到第一個不是那麼匹配的“一角”之時,就可以停下來了,人生更應該順其自然。

當時我聽到這句話,腦中冒出來的第一個問題是:何謂自然?帶着這個疑惑,我去查閱了一些資料:“自”就是本該,“然”就是如此,所以“自然”就是“本該如此”,意思就是,把一切在心中都定義爲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什麼特別的,也就是說,“順其自然”就是“順其本來的規律和方式”......

沿着我自己提的問題,我的思考就不斷地深入下去了。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就是不斷地對自己提出一些好問題,一些源頭性的問題,思考就會更加有深度。

問題啓發思考,答案終止想象。

規避思維跳躍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提問重新定義問題。

1.(關)挑出問題中的關鍵詞

2.(問)用提問工具包四步循環提問(什麼?爲什麼?如果?怎樣?)


3.(選)選出最想回答的兩個問題

舉個例子,比如上面那個《失落的一角》的課堂上,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你最希望圓球什麼時候停下來?

挑出這個問題中的關鍵詞:停下來,用四步探尋法提問:

什麼是停下來?

爲什麼要停下來?爲什麼不停下來?爲什麼要這麼問?

如果停下來會發生什麼?如果不停下來會有什麼後果?

怎樣的心態纔想停下來?怎樣想就不停下來了?......

然後從這些問題中挑1-2個你最想回答的問題,思考回答,在你的回答中,再去找關鍵詞,再來一輪“定義”問題。

往往,你的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就藏在你的這些問題中。

斯潘塞提出了一個問題:(放在雷達磁控管旁邊的)糖果爲什麼會融化?發明了微波爐;蘭德的女兒提出了一個問題:爲什麼要等很久,才能看到剛拍完的照片?蘭德的寶麗來公司發明了拍立得;陳佩斯提出了一個問題:人類爲什麼會發笑?完成了他體系化的喜劇理論;美國西南航空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人們坐飛機像坐公交車般方便,會怎樣?使得他們連續33年盈利。

因此,你定義問題的水平,決定了你解決問題的水平。你提出問題的水平,決定了你思考問題的水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