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真的是篡改歷史嗎

《三國演義》真的是篡改歷史嗎

                                 瀟    水


       你可能知道,《三國演義》原本的名字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從名字就能看出它跟《三國志》這本史書關係密切。

       這一講開始前,咱們先來做個測試,《三國演義》裏這八個著名段落: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借東風、苦肉計、華容道、空城計,哪些是歷史上真有的,哪些是小說家虛構的?

      對不起,沒有一個是歷史上真有的,統統都是虛構。《三國演義》裏還有大量移花接木、添油加醋的情節,擊鼓罵曹、三顧茅廬、火燒新野、單刀會之類,都是真假參半。

       那《三國演義》真的是篡改戲說了《三國志》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三國演義》不是《三國志》的通俗講史版本,而是比《三國志》晚1000年的中國人,用《三國志》的基本框架和人物作爲史料,進行細節填充,從而講了一套自己的故事,是一次大膽的文學原創。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這種變化是怎樣發生的?爲什麼要變化?這一講,我們就來討論這三個問題。

       很多人討論兩部書的差別,很容易陷入辨別歷史真僞的大坑,這是很繁雜的任務,但在我看來,《三國演義》跟《三國志》最根本的區別,不在於瑣碎的細節差異,而是它從羣雄逐鹿主題,切換到君臣大義主題。

      《三國志》只是講英雄逐鹿,彷彿一場公平競賽,《三國演義》則是劉備討伐漢賊——也就是曹操,謳歌忠義之臣。

      《三國志》成書於公元三世紀末的西晉,它其實是三部史書《魏書》《吳書》《蜀書》的合集。雖然三本書並列,但開頭是《曹操本紀》,《吳書》《蜀書》裏的劉備和孫權,就只是“傳”,顯然是把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國看作正統,蜀和吳都是給曹家當配角的,被曹家驅逐、征討。劉備的定位也只是一個偏霸。更何況,魏國的主要對手其實是吳國,蜀國是三家裏最弱的。

       但《三國演義》把重心放在了劉備這個三國爭霸的落敗者身上,書的核心是匡扶漢室、討伐漢賊。上一講講到小說的核心內容,第二和第三部分,劉備和諸葛亮作爲領銜主演就可以看出來。

      這裏我要特別提醒你注意,《三國演義》最後一段的收場詩。

      這首詩核心的是這一段: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

             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

             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託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

       這詩裏說得很清楚,曹操專權,使得漢室江山都歸了曹家。而劉備和關羽、張飛、諸葛亮前撲後繼匡扶漢室,是補天的偉大事業,可惜沒有實現。

      《三國演義》跟《三國志》還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它是用小人物的人情世故,取代了大人物的韜略智謀。

      比如故事開篇,史書上有一段是袁紹、劉表聯盟與孫堅,兩派勢力之間的戰爭,其實是政治競爭和遠交近攻策略的體現。到了《三國演義》則降維改爲虛構的大家搶玉璽,因爲爭奪玉璽而形成聯合和戰鬥,而具體搶法簡直類似小販搶生意。

       還有,在《三國志》裏,楊修是死於太子爭位的問題,他是曹植最得力的競選支持者,在曹操最終選擇長子曹丕爲太子後,就需要削弱曹植一系的勢力,避免兩個兒子因勢均力敵而發生內訌。楊修之死完全是曹操的政治安排。但《三國演義》裏的“楊修之死”,完全是一個曹操嫉賢妒能的故事。

       又比如劉備討伐荊州,《三國演義》不談地緣政治目的,而只強調劉備爲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報仇,過程中也高調虛構了活捉和處死殺害關羽、張飛的兇手。這更像是民間幫派打羣架的視角。

       對比幾部古典小說,《紅樓夢》是大人物待在大人物家裏,《金瓶梅》《儒林外史》是小人物待在小人物家裏,而《三國演義》,是大人物跑去按小市民的規則生活。

       弄清楚了《三國演義》跟史書《三國志》的這兩點重要差別,你可能就會想,都說成者爲王敗者爲寇,明明是曹魏滅掉了蜀國,劉備功敗垂成,歷史過了1000年,曹操和劉備的公衆形象,怎麼會發生逆轉呢?大人物的謀略又怎麼變成了小市民的生活呢?

       其實,直到唐朝,人們對曹操的態度,都是很中性的。唐詩裏歌詠與曹操有關的銅雀臺,只是歷史風流雲散的單純感慨而已。

       比如王勃的詩“金鳳鄰銅雀,漳河望鄴城。君王歡愛盡,歌舞爲誰容。高臺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只是感慨曹操曾經風光一度,但如今臺上只剩白頭歌女。杜甫還誇過一個姓曹的人是:“將軍魏武之子孫”。顯然是把曹操看作有面子的英雄。

       對曹操的口誅筆伐,宋朝是個關鍵。說書藝人和程朱理學完成了一次合謀。

       在北宋蘇東坡的記述裏,小孩聽說書人說三國故事,當時叫“說三分”,他們聽見曹操敗就高興,聽見劉備勝就大喜。蘇東坡說,當時婦孺百姓都認爲曹操是奸,劉、關、張和諸葛亮是忠。注意,這個記述特別強調的是小孩和婦孺百姓對歷史人物的認識。蘇東坡自己寫《念奴嬌·赤壁懷古》,則依舊是感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而官方態度,也發生了微妙變化。苗頭首先出現在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雖然也用了曹姓魏國的年號來標識相關的紀年,但他在書中議論說,我這是不得已,實際應該是秦、漢、晉、隋、唐,對於三國時期,不得不取魏國,來記述三國之事。這是士大夫第一次表達“魏國”其實不算正統的意思。

       宋仁宗時期,是程朱理學創始人的程顥、程頤兄弟步入仕途的時候,他們倆用理學更加絕對地詮釋了儒家的君臣大義。

       到了南宋初期,朱熹編《資治通鑑綱目》的時候,乾脆用劉備的年號“昭烈皇帝彰武元年”,來接上一年的漢獻帝最後一年的年號。相當於以劉備的蜀漢爲正統。他解釋說,把劉備跟在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後面,是因爲魏國是篡位而建立的,吳國是割據政權,昭烈皇帝劉備是漢朝中山靖王的後裔,纔是名正言順。朱熹提出來的這個觀念,被簡稱叫“昭烈繼漢”。漢昭烈皇帝是劉備的諡號。

       程朱理學既然要講君臣大義,就要選擇批評的靶子。秦朝統一六國以後,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階段的篡亂時代,一是曹操父子建立的魏朝乃至兩晉南北朝,一是唐末的五代十國。雖然曹操父子私下對漢獻帝其實很優待,乃至結爲姻親,比起後代心狠手辣的篡位者要和善得多,但宋朝人追篡亂的源頭,是拿曹操開頭,把後面當作效仿者。

       曹操落得這樣,大約是印證了孔子那句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他作爲“首篡”,被看作引發了後繼的惡性循環。

       而且,朱熹強調昭烈繼漢,他生活時代的皇上趙構應該很高興。趙構自己沒有兒子,他當然希望未來接班的總會是祖上趙匡胤的子孫,不至於是別的姓氏。

      於是,我們看到,一方面是民間開始熱起來的“說三分”,另一方面,是官方和程朱理學對君臣大義的高調張揚。宋代民間和官方態度一致轉向,上下異口同聲,一路推動着“蜀漢是忠,曹魏是篡”的主題,走到了最終《三國演義》成書。它不完全是創作者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歷史和文化思潮互相激盪的結果。

       而三國演義的大人物按小人物原則做事,跟它的成書過程有很大關係。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做過蜀國的官員,等到蜀國投降以後,在司馬氏的晉朝,仍舊做着高官。他對於三國政權的君主臣子,具體政治和軍事韜略是很熟悉的。

       從《三國志》發展到《三國演義》,中間很關鍵的一環,是宋朝元朝民間的說書人和雜劇作家們,最終由平民作家羅貫中整理創作而成。所以,三國故事是在說書場、戲臺上豐富起來的,充滿了市井智慧,跟陳壽的士大夫眼界完全不同。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的課程裏還會詳細講。

       把《三國演義》看作是史書的通俗演義,你會覺得它背離歷史真實,胡編亂造。意識到《三國演義》是利用歷史原型進行文學創造,你才能真正理解它主題在歷史中的流變,人物在流變中的豐滿過程。甚至,由於《三國演義》的反哺,《三國志》裏那些面目模糊的帝王將相,獲得了超越時代的生命力,並且成爲了中國人的人格榜樣。

        附錄:《三國演義》最後一段的收場詩

              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升扶桑。

              光武龍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咸池傍!

              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

              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

              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

              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佔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

              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

              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

              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託孤堪痛楚!

              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

              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

              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選自知識服務平臺得到課程《瀟水講透三國演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