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之情境社會侷限:“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我們可以藉此用來理解或者曲解“自由”與“枷鎖”。

作爲個體,我們都希望自由自在,實現那些人生無窮慾望,哪怕明知道慾壑難填,可現實非常“骨感”,一系列的侷限壓迫我們,使得焦慮成爲常態。

盧梭說的“枷鎖”,借喻爲我們討論的個體侷限,非常貼切,我們假設這些侷限好比“枷鎖”導致生活焦慮。

之前討論過各種侷限,比如時間侷限(人沒有長前後眼的)、空間侷限(屁股決定腦袋)、人格侷限(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這些侷限個體難以克服,不能接受承認的話,就成爲體驗負性情緒比如焦慮的來源。

繼續討論情境力量與社會系統作用,對於我們日常行爲的深刻影響,也是焦慮的來源,這個來源有時候看的見,比如人際關係,有時候看不見,如社會文化制度,不得不深思。

先提幾個問題:

1、假如你作爲實驗者參加某個實驗,實驗者作爲“老師”要對隔壁房間“學生”提問,答錯即按照規定施加電擊,懲罰是不斷加大電擊強度,最高達到450V,實驗中有權威人士指導監督,並告訴你電擊出了問題他負責。請問當“學生”不斷回答錯誤且哀求不要電擊時,你會施加足以致死高電壓嗎?你會爲了幾百元實驗完成後的報酬出賣你的道德嗎?

我相信你會說不,因爲我也會這樣回答,我們非常自信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力量。可不幸的是,米蘭格萊姆主持的這個“電擊實驗”研究證實,大約65%的人會施加最高電壓,我們在權威情境下的真實表現,沒有自以爲想象的強大。

2、心理健康大學生隨機扮演的囚犯與獄警,組成“模擬監獄”真實場景,他們都知道彼此是志願者,是模擬角色扮演,你覺得會發生現實生活中的虐囚事件嗎?

相信你不會,因爲你覺得自己不會,然而真實實驗非常震驚,原本計劃2周實驗由於嚴重虐囚行爲不得不在6天后緊急中斷,獄警成爲施虐者,囚犯受到嚴重精神創傷。

上面“電擊實驗”和“斯坦福監獄實驗”,足以證明情境的力量何以強大,我們的行爲深受情境的影響,千萬不要自戀。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或者“站着說話不腰疼”,“說的比唱的好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當然,所舉例子是實驗角色,日常生活情境平和自然,不會這麼極端,可是心理感受來說其實完全類似。

比如人際互動充滿批評指責,就類似監獄或者權威環境,感受非常痛苦,沒有焦慮是不可能的,好比扛着巨大包袱到處跑,想放放不下來。

如果說情境還是具體的,還可以看得見體會到,文化制度系統則是看不見的,深刻影響我們。

比如學校霸凌現象,都知道要制止禁止,可是學校、老師、班級、學生構建的系統,總是無法根除。

再比如家庭教育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爲何家長如此焦慮孩子成績呢,這不得不思考社會文化因素,比如獨生子女政策導致許多家庭只有這一個孩子,教育失敗了就是100%,如果好幾個孩子呢,教育失敗一個還有其他孩子。這就是隱形的制度系統導致的焦慮壓力源。

簡單小結一下,焦慮是系統失調結果,壓力源很多,其中理解自我是重要渠道,所謂理解的含義則是接受自我侷限,這就包含時空侷限、人格侷限、情境社會等一系列系統侷限。當然,也可以稱之爲內外因侷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