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應對之降低慾望:不確定性底線思維,希望最好也允許最差

緩解焦慮有各種適用方式,比如問每個人曾經焦慮情形如何,是如何走過來的,人人都能說上一番。當下遇到類似情形,當然也是可以複製的,如果自己無法或者難以處理,就是專業諮詢“助人自助”的責任了。

從情感角度來說,焦慮與愛情作爲情緒體驗,二者沒有本質差別,都是情慾實現與否的感受,區別則是焦慮背後的慾望受阻,而愛情則是慾望獲得滿足。

人性趨利避害,慾壑難填,承認這一點纔是心理健康表現,更加具體說就是之前討論過的各種人性侷限。

爲此,緩解焦慮方式之一可以歸結爲降低慾望需要!

《紅樓夢》開篇說到的甄士隱故事,從富貴美滿到孤苦伶仃,看破紅塵跟隨道士和尚而去,給世人留下《好了歌注》,從第一句“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可見一斑,各種慾望滿足是美滿幸福,可是慾望過高實現不了或者從慾望高層跌落下來則只有痛苦。

焦慮體現的本質也是過高期待與難以實現慾望,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事人心理固執停滯,油鹽不進,“咬定慾望不放鬆”,這時候求助時候,被適時給予一擊,會有效果。

舉個生活例子。

一位醫生朋友,孩子高考前倆月不去學校了,焦慮不安,打電話給我非要去和孩子說道說道。去後瞭解到問題原委,孩子摸底考試結束,回家後想多歇幾天再回校。

知道孩子和朋友情況,醫生朋友夫妻都是高智商、高學歷,可是孩子上一年高考失利,這是復讀參加高考。

由於知道這些潛在信息,也就不難處理,當着朋友全家人的面,我只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能接受萬一高考還不理想嗎”!這話其實是說給朋友夫妻兩人聽的,因爲孩子沒問題,是家長高期待放不下導致焦慮。

先接受再改變,可是不接受怎麼辦?李克富教授忠告一句話,“用技術讓他接受”!

這就是潛意識的意識化,自我擴大化意識探索,但需要藉助外力來促使改變。

比如工作焦慮,源自苛求完美心態的話,屢次碰壁之後會不得不接受現實的無能平庸,一旦放下未必更差反而更好。

比如家庭教育,孩子能考什麼學讀什麼書,有個段子是“高一讀北大,高二讀山大,高三讀臨大”,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實打臉後纔不得不接受慾望過高。

用技術讓人接受現實,需要專門寫一寫,這些還是屬於被動。

心理成長的結果就是主動接受現實,調整適合慾望,適用社會現實。這也是“喫一塹長一智”的價值。

比如工作期待,合理評估,別慾望太強,當然最好是目標分解適可而爲,目的是控制焦慮在正常水平,否則慌了不打糧。

比如商討事情,留有預案,也就是別奢求自己想法一定要實現,被拒絕才是正常的,否則人人慾望都實現這是幻想。

降低慾望其實也是底線思維的體現。凡事都有不確定性,希望最好也允許最差,關鍵評估自己可否接受最差,好比“北京到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人家賣你貨物一定有錢賺,但這個底線在人家那裏,自己可以決定的就是要有自己購買底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