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應對之行動意識:人家早就不想聽了——你還滔滔不絕自娛自樂

按照許又新教授提出的“煩惱公式”,緩解焦慮一個可行角度是調整慾望,這就是之前討論過的降低慾望或者調整目標,思路就是“小目標,步步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行角度,那就是落實行動,也就是儘可能滿足慾望,指標就是滿足度。借用村上春樹的話,“選擇沒有對錯,關鍵用行動讓選擇變得正確”,我們可以說“慾望沒有多少,關鍵用行動讓慾望得到實現”。

現實問題在於,我們人人知道行動很重要,行動產生價值,行動滿足慾望,可是一旦到了生活中,往往是缺少意識,結果知道做不到。

這就是空有知識,沒有意識,到頭來徒有嘆息。

舉個例子。

前幾天下班回家,拿着手機開啓刷機模式,愛人在一旁說起某個閒事,我有一搭沒一搭嗯啊,過了一會還是說個不停。我突然想到,這次總算讓我抓住機會了,得好好報復一下,就把注意力從手機挪開,轉過臉鄭重說,“你不是提醒要察言觀色會意嗎,不知道我現在看手機聽不進去!知道我聽不進去還說個不停!”

這時候我大腦畫面其實是心理狀態判斷四現象:心理死亡、心理不正常、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對照我看手機對外界人事物心不在焉,對外界而言用象徵的說法就是我處於“心理死亡”狀態,這時候對我最恰當應對就是“不說”。

聽我這樣反擊,愛人估計沒想我竟然學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停頓了一會不言語。我想到她多次說我的話語,“人家早就不想聽——你還滔滔不絕自娛自樂的說;人家忍耐不快很久了,——你還滔滔不絕自娛自樂的說;人家早已不感興趣了——你還滔滔不絕自娛自樂的說!”

在我暗自得意時候,愛人慢悠悠來了一句話,又把我打回原形,“我不就和你說句話?你還得看手機!”

這讓我無言以對,心裏很不服氣還不好反擊,當然現在想到可用“雷同句”回覆,“我不就看下手機,你還得和我說句話!”沒辦法,自己這個反應慢屬於人格侷限,老老實實接受吧。

寫到這裏,突然想到愛人這句回覆恰好展示轉換心理狀態技術,也就是“把死的變成活的”!看到一個人心不在焉,又想“喚醒他”說話,可用情感反應技術來刺激,讓這個人爆發情緒,看似心理狀態處於不正常,其實已經“活”起來了!

讓人的心理由死的變活的,繼而由不正常的變成不健康的,然後通過不斷提問變得健康起來,這其實就是心理諮詢套路。

嗨,被人家嗆了一頓,頓悟學習這個情感反應技術,也算是大有收穫了。

說這個故事的用意是,我們都知道說話要“看人臉色行事”,而不是自娛自樂,可“會的不難、難的不會”。比如昨天說《三體》故事,聽人家分享“面壁人”這個部分,忍不住劇透後面的故事,最後引來“人家早就不想聽了——你還滔滔不絕自娛自樂”。

這說明,知識不難知道,也不難學習,但是能有意識的使用,保持覺察意識,對於如我之人太難了。反過來說,這證明保持意識的重要性,一旦有了意識,也就不難行動。

今天原本要分享“覺察”到的自知、前意識、心理健康這個框架體系,卻被上面這個例子嘮叨沒時間了,就此打住吧,畢竟學會“止”很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