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泡芙引發的“血案”(No.187)

果凍媽

作爲一名資深喫貨,我對泡芙有着獨特的執念,那酥軟香甜的杏仁包裏,飽含着金黃細膩的奶油,入口綿綿,仿若置身於雲端,飄飄然……

昨日,我便從老賣家那買了三盒最心愛的泡芙,準備煲劇時品鑑一番。然而,令人痛心的事發生了,當我滿懷期待地輕咬一口時,奶油寶寶們並未如以往那般熱情湧出,溫柔包裹我的味蕾,我定睛一看,泡芙殼裏空空如也,唯有一層薄薄的奶油孤零零地貼在那裏,冷冷清清。那不規則的洞口彷彿是種愚弄,我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一個念頭浮上我的腦海:這個泡芙,缺少了靈魂!

想到這,我拿起手機,刻不容緩地向商家發起了攻勢:

第一式:拍照取證。口說無憑,必須有圖有真相。我把徒剩一個窟窿的泡芙樣品發給賣家,並傳遞我的痛心疾首。

第二式:有力質問。擺事實是重要前提,面對這少得可憐的餡兒,我客觀公正地發起質問:奶油都去哪兒了?

第三式:以理服人。賣家辯道:這次殼做得大,個頭超出正常規格。我方駁斥:外表固然重要,內涵更重要!再大的麪糰沒肉就只是饅頭,永遠也成不了包子!

第四式:以情動人。真誠表達我對她家泡芙的真愛,用情至深,此次卻恨鐵不成鋼。正是因爲熱愛,纔會如此氣憤。

四式結束後,賣家悔過,願以半價退換之前的費用。此時,一旁的小劉堅定地說道:不行,不能收!錢事小,失節事大!收了錢你就失去了原有的氣節!

我楞了一下,反駁道:這算是賣家的賠償金,賣出殘次品不理應有所賠償嗎?

小劉的“律師腦”瞬間上線:誰說那是殘次品?她可沒說過什麼纔是她的交付標準,怎麼能你來定義是不是殘次品呢?

我看小劉那副“道貌岸然”的嘚瑟樣,一時氣不過:與以往的不一樣,缺斤少兩,低於平時的規格,這還不是殘次品?

小劉一臉不服:你在微信店家買的,人家是手工作坊,又不是機械化運作,每次不一樣的風險你就要承擔。

我一聽,更來氣了:本來就是她產品的問題,我還不能質問她嗎?

小劉:你可以質問,但你收了錢就失去了底氣。

我:我收下她的補償是因爲產品的問題導致它不值這個價,那她補償我是正常的,但這錢跟我是否有底氣沒關係!畢竟我的底氣是來源於她的產品問題,又不是來源於我收沒收錢。

小劉:你若覺得對產品不滿意,下次不買就行,何必又質問又收錢,感覺就像爲了錢而質問店家似的。

我:可我真的很不開心,期待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它毀了我享受的心情。

我是一個認真的喫貨,表面上似乎是我太斤斤計較,其實是我對待美食有一分細膩,一分熱愛,一分恭敬。我會細緻地品嚐美食帶來的層層愉悅,用心感受那份來自靈魂深處的滿足。

最終,我們誰也沒說服誰,但事後我也在檢視這場“血案”,或許我們都沒有錯,只是我們處事的原則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在意的區域不同而已。

看着小劉那張熟睡的人畜無害的臉,我有時也會反省,自己總把觀點強加於他,而他常常“律師魂”覺醒,奮起反抗,卻如同農民起義,總是鎩羽而歸。

雖然,爭吵也是一種溝通,但我們的爭論總想辯個輸贏,這就背離了溝通的初衷。不禁感嘆,求同存異不止是一項外交理念,或許也蘊藏着家庭和諧的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