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間恰遇領導,如何開口?初入職場,你試着這樣打招呼,免尷尬

閱讀點關注,職場不迷路。

“真是太尷尬了!”剛入公司不久的職員小楊,上洗手間時遇到一位部門趙經理,但對於小楊而言,只知道他是領導,卻不知道姓啥,想打招呼又不知該說些什麼,情急之下,冒出了一句:“來了,領導”。

此時,趙經理通過小楊的言行舉止,也看出他是一位職場新人,也沒多說啥,只是微笑地點了點頭。

事後,每次再見到趙經理,小楊總感覺有些失禮,並有意地減少與趙經理之間的工作接觸,由此也對他的工作開展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

剛入職場,做爲新人,最先接觸的就是人,而且以年齡比自己大,職務比自己高,資歷比自己老居多,與他們之間的交往,往往都是從第一次打招呼開始。

對此,除了上洗手間這樣的場景之外,還有電梯中,走廊裏乃至飯桌上,見面如何打招呼,對接下來的交流起着“先入爲主”的作用。

倘若打招呼,打得很自然,又很恰當,那麼接下來的溝通,很容易保持好原先快樂輕鬆的節奏,否則,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或許因一次不恰當的招呼,直接破壞了對方的情緒,形成不必要的尷尬。

那麼,在與他人打招呼時,如何避免因不當的打招呼方式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尷尬,進而給自己日後帶來人際交往的障礙呢?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1.記住姓名

萬事開頭難,先過姓名關。任何尊重他人的方式,也不如及時準確地記住他人的名字重要,這將體現着對對方的重視程度,也影響到打招呼能否開始及順利進行。

自己剛入職時,就曾親身體驗過這樣的情景。當時,自己還是一名文案員,正在撰寫一份材料,就看見一位部門副職領導手裏拿着一份材料,來到自己跟前,開口來了一句:“那誰,看看這裏面有沒有錯別字,幫我看一下,標出來,放我桌上。”

當時聽完這句話,心裏真不是很舒服,“這招呼打的,‘那誰’是誰?儘管自己是新人,但也是有名有姓啊,這樣做是不是有些不尊重人?”

好在,這種不舒適的體驗,沒有在心裏逗留太長時間,自己還是很認真地將領導交代的工作完成了。

能夠看出,能否記住對方姓名,將直接影響着打招呼的質量與對方的內心體驗,還有接下來的溝通能否順暢。

那麼,如何快速準確地記住他人姓名呢?

第一,看姓名牌。這一點對於快速記住領導的姓名,特別管用。開會時,領導落座後,你便可以採取“依牌識人”的方式,將領導的姓名藉助名牌所示逐一記下。越早越好,防止日後到其他部門協調事情時,因不知部門領導姓名而添加工作阻力。

第二,找人員名單。通過人力資源部門找到一份公司部門人員名單及通聯方式,前期已經認識了部門的一些領導與同事這個排除在外,可憑藉個人印象與名單的姓名進行逐一比對,也能快速記住對方姓名。當然,校不準可以慢慢來,防止張冠李戴,出現意外。

第三,詢問他人。直接問對方姓甚名誰,會顯得很不禮貌。在與他人進行工作接觸前,要通過詢問他人的方式,得知所要接觸人員的姓名,加以確認後,再打招呼也會變得順暢。同時,也會讓對方倍感得到尊重。

2.結合處境

常聽那句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指得是一個人爲人處世圓滑,知道說話看人下菜碟,以博得好感。

雖然這樣做,不是正人君子所爲,但見什麼處境說什麼話,卻是打招呼時需要堅持的一項重要原則。

比如,在會議室、辦公室、集合場等這樣公共場合,對於上級領導或者比自己年齡大的同事,稱“趙哥”、“王姐”等則顯得不嚴肅。

記得有一位職場新人小劉,對誰都是自來熟。做爲一名業務員,第一次到市場部張經理那裏協調工作便稱對方爲“張哥”,惹得人家很是不爽,還沒得小劉接着開口說話,張經理便回懟了過來:“張哥,我跟你很熟嗎?有什麼事兒明天再說,我現在很忙,沒空。”

一般而言,在正式場合,向他人打招呼,通常有如下三種組合模式:

1)僅稱其職務。如“經理”、“科長”、“董事長”等。

(2)對方的姓氏+職務。如“趙經理”、“李科長”、“王董事長”等。

(3)姓名+職務。如“趙某某經理”、“李某某科長”、“王某董事長”等。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倘若在一些氛圍比較輕鬆融洽的單位或公司,還有私下非正式的場合,與個人較爲熟絡的下屬、同事或者領導,採取“哥倆好”式的暱稱,如李姐、王哥等,既可以潤滑緊張的職場氣氛,同時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

倘若公司裏對於這樣稱呼並不排斥,乃至上下流行,靈活運用也是可取的。

3.看準時機

選對時機,開口說話,創造的是接續良好交流的條件,增加的是感情;選錯時機,開口發言,滋生的是不良的情緒體驗,帶來的是誤解。

有一次,職員小高剛一上班,便看到部門的張經理低頭不語地往辦公室,便上前主動打起了招呼,沒想到,張經理似乎沒有聽見,還是徑直地往辦公室走。

事後,小高對張經理迴應他打招呼的做法,很是不解,一直在想,是不是哪些地方得罪了張經理。

實則,當時張經理只是在思考當天的工作,由於比較專注,對小高的招呼還真就沒能迴應過來。同時,這次打招呼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與小高打招呼的時機沒有選擇好也有一定的關係。

具體來講,如下4個時機,儘量減少打招呼或者不打招呼:

接打電話時,此時打招呼只能影響領導的通話效率;

思考問題時,此時打招呼只能分散領導想問題的注意力;

心情不悅時,此時打招呼得到的迴應通常也會讓自己也不悅;

低頭走路時,或許對方有意避開你的視線,你就不要主動搭訕了。

4.用好表情

俗話說,“此時無聲勝有聲”。有時候,所謂的打招呼並非就一定是我說到、你聽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做到,你看到,也不失爲一種妥當的打招呼方式。

比如,開頭的上洗手間事件,如遇比自己職務高的領導去洗手間,首先,非在特急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與領導在同一時間上洗手間,尤其是在洗手間特別狹小的情況下,不一同前往會避免很多不方便的情景發生。

倘若就是恰巧碰到一起,一定不要刻意迴避,假裝沒看見把頭低下,給人不愛理人的印象,很影響與其日後交往。最好的迴應方式,就是微笑點頭示意即可,不需要再加戲;如果彼此很熟悉,可以聊一些近期天氣,手機上的新聞八卦等等。

由此看來,一種帶有寓意的表情,有時往往能化解諸多不必要的尷尬,具體運用起來,主要抓住兩種方式:眼神和微笑。

關於眼神,頭要擺正、目光要平視,此時目光裏透露出的是坦誠和信任、平等和尊重,能讓人產生平和與友好的感覺,較爲舒適,並且還能樹立起自己的專業形象。在打招呼過程中,與他人視線相互接觸的時間,通常佔交往時間的30%~60%,一次約3秒,較爲適宜。

關於微笑,絕大部分時候,尤其與他人接觸,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儘量帶着笑容去跟你接觸的人打一聲招呼,將自己的好心情傳遞給他人,並開始一天的工作,時間長了,你會發現你帶着微笑打招呼,得到的回饋同樣是微笑的應答,這種感覺真是很棒。

職場裏,一聲簡單的打招呼,看似沒什麼,但裏面卻足以透射出你的職業素質與精神面貌。希望你在與他人接觸時,能記住他人姓名、結合處境、看準時機與用好表情,把每天的工作從打好一聲招呼開始,爲自己的職場助力加油。

@職路施語,20年職場人,20年真心話,爲你解析職場真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