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神廟和陵墓》:來一場古埃及王朝的“紙上神遊” 卡納克神廟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祭廟 KV8:梅倫普塔墓 KV2:拉美西斯四世墓 延伸閱讀

木乃伊、黃金面具、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埃及,沒有人可以否認,這是一個神祕而閃閃發光的國度。

不論是流傳至今的神話傳說,還是留存在埃及各地的遺蹟珍寶,似乎都在向今人講述古埃及曾經的故事。

而在埃及的古建築中,最神祕的莫過於神廟和陵墓,它們既封存了王朝的興衰,也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它們是如何被修建的,又是如何被歷史的煙塵掩埋的?

想最快速度瞭解埃及的神廟和陵墓,get它們的遊覽路線和參觀指南嗎?那就來讀這本書吧——

古埃及王朝“紙上神遊”,考古學教授執筆,68處遺址+1100餘張插圖,全景還原盧克索和帝王谷歷史遺蹟。

[意]肯特·R·威克斯 著

2021年7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尚無哪本指南能夠提供如此多關於底比斯陵墓和神廟的描述性信息,抑或如此大量的照片、地圖和平面圖。

足不出戶卻夢想着埃及之旅?跟着這本書來“神遊埃及”吧!

卡納克神廟

卡納克是個令人費解的遺址。首位破解埃及象形文字者、法國人讓-弗朗索瓦·商博良曾形容它“如此龐大而宏偉”,以至於埃及人一定是爲“高約31米的人”設計的。卡納克建築羣不僅巨大,佔地面積超過2平方千米,而且其建築活動從4700多年前開始持續至今,幾乎沒有間斷過。

拉美西斯二世的花崗岩巨像,位於多柱大廳的入口處。

迄今發現最早的卡納克建築建於中王國時期。但早在第3王朝就有對建築活動的記載,考古學證據顯示,該遺址在此前數千年,即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新王國時期,每位國王似乎都在與前任統治者們競爭,力圖在此地建造更大的紀念建築。國王們拆毀以前的建築,並用拆下的石頭修建新的建築。

卡納克,從南側眺望中央圍牆。

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統治者都是極富熱情的建設者,他們投入大量資金,以增加卡納克神廟建築羣的規模、複雜性和財富。在埃及,祭司是富有的羣體之一。

新王國時期的記載表明,阿蒙神廟的祭司擁有81,000個奴隸和僕人、421,000頭牛、279,638公頃農田、83艘船、46座船塢,以及65座城市。

一條通向第一塔門的羊首獅神斯芬克斯聖道。

僅在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期間,神廟收到的饋贈就包括31,833千克黃金、997,805千克白銀、2,395,120千克銅、49,130米布、88萬蒲式耳(一種計量單位)小麥、289,530只鴨子和鵝,以及數不清的油、酒、水果和蔬菜。不論是從經濟還是宗教層面而言,阿蒙無疑都是“諸神之王”。

第一庭院鳥瞰圖,右下角爲拉美西斯三世祠堂。

卡納克地區發現了超過200座大型建築物。毫無疑問,那裏(曾經)還有幾百座建築。有些是簡易的泥磚建築,如今已經消失殆盡。有些是用細雪花石膏建造的美輪美奐的建築。

還有一些則是巨大的砂岩和花崗岩建造的建築遺蹟,其牆壁厚15米、高50米。到了新王國晚期,卡納克變得十分擁擠,任何空間允許之處都建造了新建築。爲了容納這些新建築,老建築常常被拆除。顯然,這裏從未有一個總體規劃。

一尊圖坦卡蒙統治時期的阿蒙雕像。

兩尊拉美西斯三世雕像矗立在神殿的第一個塔門前。

卡納克的許多古蹟保存不善。風蝕和水蝕已經造成了很多損壞,而諸如公元前27年發生的大地震所導致的巨大破壞,致使工程師們至今仍在進行修復工作。

奇怪的是,卡納克巨大的城牆、塔柱和圓柱矗立在最脆弱的地基上,這些地基往往只是填充着豆狀礫石的淺溝。地下水的水位上升使一些建築物的地基變得脆弱,最終坍塌。1899年10月,多柱大廳的柱子倒塌時,周圍幾英里處都聽到了巨響。

多柱大廳北外牆的景象。

在過去的2000年裏,遊客們在裝飾着壁畫或浮雕的牆壁上塗畫自己的名字,把浮雕一塊塊地砍斫下來。尋寶者在挖掘 “藝術品”(objets d’art)的過程中破壞了大部分遺址。然而,數百公頃的卡納克地區仍未被探索,泥土和雜草中凸起的石塊,抑或是後期建築的再利用,才使人們知曉這些建築物的存在。

在阿蒙-拉麪前,拉美西斯二世跪在一棵鱷梨樹旁。

柱廳可能象徵一片紙莎草沼澤。

如今,已經沒有了年年氾濫的洪水,人們可以從尼羅河走近神廟,進入一個大而醜陋的停車場,古玩店位於左側(北部);法國考古團的總部位於南部。從停車場到神廟的道路直接鋪設於古代祭司所走的路線之上,但祭司們是乘船沿着開鑿自尼羅河的運河航行,前往一座石碼頭邊的T形水池。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祭廟

底比斯令人難忘的景觀之一,是通往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祭廟的道路。從一座小清真寺旁向西拐,一條鋪砌的道路筆直地通向一片崎嶇的石灰岩峭壁,峭壁高出沙漠平原300米。經過數百萬年水的侵蝕和數千年的熱風衝擊,懸崖已被侵蝕出錯綜複雜的紋理,佈滿了狹縫、裂縫和深深的垂直裂隙。

堤道與南側下層柱廊。

人們需要點時間纔會注意到,懸崖底部還矗立着一處低矮寬闊的遺蹟,它的美麗更是令人歎爲觀止。這座雄偉壯闊、比例完美的建築聳立在低矮的平臺上,與參差不齊的懸崖相接。

光影的韻律賦予其立面軍事化的嚴整和幾何形式的美感,與後面崎嶇的山體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山崖和神廟在一起彷彿是一樁完美的婚姻,兩者得以互相成就。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頭像,現藏於開羅博物館。

18世紀末,當歐洲的旅行者第一次看到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祭廟時,這裏已經是一片廢墟。它最初被埋在成噸的廢墟下,自19世紀末以來幾乎一直在進行挖掘和修復。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人們才進行了足夠的清理工作,遊客得以欣賞到這座神廟的美。

當霍華德·卡特(後來發現圖坦卡蒙陵墓)在19世紀末出版了該神廟的第一批裝飾圖畫時,歐洲人大爲震驚。在此之前,這座神廟在大多數旅遊指南中只有寥寥數行的介紹;此後,它成爲埃及極受追捧的古蹟之一。

柱廊上的奧賽里斯雕像柱。

蓬特浮雕中一艘埃及船的細節。

這座神廟的設計與新王國其他神廟似乎頗爲不同。然而,它的功能仍是祭廟,因此包含這類神廟所共有的建築構成和佈局特點。它的大門、立柱、圓柱、奧賽里斯式雕像、斯芬克斯雕像、花園、上升的中軸線,以及三段式佈局,是祭廟的標準特徵。

而哈特謝普蘇特神廟的獨特之處在於,這些建築特徵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其所處的自然環境。

哈特謝普蘇特的建築師塞內穆特可能在早期的門圖霍泰普遺址中找到了靈感,使用一系列平臺的構思顯然是一種借用,但他遠遠超越了前人。他“領悟到只有長長的水平線才能在有壓頂之勢的垂直線背景中獲得存在感”,從而創作了這樣一件藝術品。

祭廟上層平臺鳥瞰圖。

事實上,哈特謝普蘇特的雕像工程創下了數量和大小的記錄,直到阿蒙霍泰普三世統治時期才追平這一記錄。

例如,在廟的上層與下層平臺的兩端、上層平臺的二十四根柱子前、上層大廳的十個壁龕中的每一個裏面,以及上層聖殿的四個角落裏,都豎立着奧賽里斯式站姿的哈特謝普蘇特雕像。

KV8:梅倫普塔墓

梅倫普塔墓佔地2472立方米,是帝王谷中僅次於KV5的第二大王陵。這座135米長的陵墓的前半部分,在古時就能進入。在其前六個墓室的牆上有一百二十一處希臘文和拉丁文塗鴉。然而,後半部直到1903年才由霍華德·卡特發掘,而葬室直到1987年才被髮掘出來。

第一甬道中,梅倫普塔站在拉-哈拉赫提面前的場景。

葬室外的四個側室仍然堆滿了洪水衝進來的淤泥和碎石。在其父拉美西斯二世漫長的統治過後,梅倫普塔才登上王位,那時的他已是一位老人,只統治了大約10年。但梅倫普塔的王陵在他死前就完成了,葬室外最後面的墓室開鑿得很粗糙,沒有任何裝飾。

壁畫已損毀的墓室F立柱。

KV8展示出一些有趣的建築特徵。它有一個筆直的軸線,略微傾斜的走廊, 並且沒有像赫侖布和塞提一世墓那樣在中點出現偏移,也沒有拉美西斯二世墓中的直角轉彎。

然而,最有趣的是,一些埃及學家認爲這是一個重大建築失誤的證據。國王的葬禮計劃要求在墓室裏放置三個巨大的花崗岩石棺和1/4的方解石。

柱室後壁的《門之書》細節。

葬室中梅倫普塔石棺棺蓋上的細節。

當其中最大的一個到達帝王谷時,人們發現它太寬了,無法通過陵墓的門,儘管這座墓的墓門是山谷中最寬的。(最大的石棺蓋寬2.13米;這些門的平均高度約爲2.12米。)

顯然,建築師或採石場工人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們的解決辦法很簡單,儘管大門已經被裝飾過,但它們仍把現有的大門砍掉,等石棺被拖進墓室後再用砂岩塊重建大門。這些建築大部分都消失了(有幾處位於側室的正面),傷痕累累的牆壁是令人尷尬的錯誤的明顯證據。

梅倫普塔向奧賽里斯獻祭,來自墓室立柱。

陵墓的裝飾是傳統的,類似於梅倫普塔父親拉美西斯二世和他的祖父塞提一世的陵墓。墓中的裝飾工藝水準通常很高。該墓的壁畫不幸被洪水損壞,但仍然顯示出精細、明亮的藍綠色、黃色和紅色顏料的痕跡。

KV2:拉美西斯四世墓

拉美西斯四世統治7年後就去世了,其陵墓KV2的長度被迫縮短,因爲他的葬禮猝不及防地提前到來了。一個原本開鑿爲四柱廳的墓室被重建成葬室。

國王顯然沒有遵循早期新王國的傳統,爲自己建造一座比前任規模更大的陵墓,但他確實擴大了陵墓內的幾個部分。例如,在KV2中,大門和甬道比以前的陵墓更寬更高。

葬室天頂的《努特之書》(Book of Nut)。

現藏於都靈埃及博物館的一張紙莎草紙展示了五間墓室的平面圖,並標註了尺寸。例如,紙莎草紙上記錄了甬道D正好有9腕尺長。一腕尺是0.523米,因此甬道長4.707米。底比斯測繪項目組最近測量了甬道D,發現它長4.71米。

刻着《地之書》的石棺。

KV2自古時就已經開放,墓壁上有超過七百個希臘文和拉丁文塗鴉,超過五十個塗鴉是用科普特語寫的。由於其靠近帝王谷入口的便利位置和近乎水平的地面,直到20世紀初,該墓經常被遊客用作旅館和休息處。

愛德華·艾頓在1905—1906年間清理了這座陵墓的遺蹟,霍華德·卡特在1920年再次進行了清理。

甬道K裝飾着星星圖案、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洞之書》與《地之書》。

許多19世紀的遊客都對墓中大量的裝飾稱羨不已。陵墓總長89米,佔地305平方米。墓前的一個現代庭院被夷爲平地,早期的發掘者在此地發現了九個堆積坑,其數量之多簡直異乎尋常。

[意]肯特·R·威克斯 著

2021年7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一部全面的盧克索和帝王谷遺蹟導覽

本書聚焦盧克索和帝王谷中的古埃及王朝考古遺蹟,包括諸多陵墓和神廟,爲熱愛古文明與藝術的人們提供了對埃及歷史奇蹟所做的詳盡而專業的藝術導覽。書中按照“神廟、王室陵墓、私人墓葬”的類型對尼羅河兩岸的考古遺蹟進行排序,再將每一類中的遺址按時間順序排列,對每一處遺址都有詳細的背景知識介紹和實用的參觀指南,不論歷史愛好者還是專業學者都可閱讀。

圖片豐富,帶來沉浸式體驗

書中內含1100餘張精美插圖,都是各個時期的學者們在神廟與陵墓現場拍攝的照片,有總覽全景的鳥瞰圖,也有刻畫墓室壁畫的細節圖,更有許多不開放區域的珍貴圖片。圖文並茂,解讀詳略得當,讓讀者在賞圖品文中完成對埃及歷史奇蹟的鑑別與欣賞。

易讀便攜的埃及出遊指南

這本書爲32開小開本,方便易攜帶,可作爲旅行中隨時可翻看的導覽書,作者貼心地在書中列出了每處古蹟詳細的地圖導覽、遺址與博物館規劃、瀏覽路線等信息,並對每處的歷史和細節進行了講解,能讓讀者對歷史遺蹟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堪稱便攜的專業“導遊”。

專業作譯者背書

作者肯特·R·威克斯自1983年以來一直在埃及從事考古工作,在底比斯和帝王谷工作長達三十餘年。他目前是開羅的美國大學教授,並擔任底比斯地圖測繪項目主管,出版了十餘部作品,其中包括2001年由白星出版社(White Star Publishers)出版的《帝王谷》一書。譯者杜世茹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方向爲古代東方文明與埃及學。曾參與《超越大限: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二)》《陳規再造: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三)》等多部藝術史和埃及學作品的部分翻譯工作,並獨立翻譯多部埃及學作品。專業作譯者背書,爲這本書的內容質量提供了保證。

延伸閱讀

[意]斯特凡諾·馬吉

2020年6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本書堪稱是一本希臘古文明百科全書。書中彙集900張高清精美攝影圖、地圖等視覺資料,以及遍佈希臘全境的博物館、歷史遺蹟,詳解相關的考古發現、歷史故事,直觀展現其建築及藝術風格的變化,帶讀者身臨其境般領略希臘文明的獨特魅力。

[意] 馬裏利亞·阿爾巴內塞

2020年9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世間鮮有什麼地方能像吳哥一樣令人心馳神往。吳哥曾是偉大高棉帝國的心臟,如今已脫胎爲一座宏偉的考古公園。吳哥的廟宇在幾個世紀的變遷中褪去浮華,讓盤根錯節的草木爲往昔的榮光加冕。錯綜複雜的景觀、精妙的石刻和建築,以及盤踞而上的草木都爲其不可言說的藝術之美增添了久遠而神祕的氣息。

本書全面地介紹了吳哥古蹟建築羣,還根據新近的考古發現,深入淺出地闡釋了高棉藝術象徵性風格的發展。作者馬裏利亞·阿爾巴內塞是這一領域的專家,她憑藉簡潔流暢的文字、豐富的內容信息和精美的照片爲東南亞建築、藝術和考古愛好者提供了非常精闢的參考指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