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瞭解與療愈,纔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根本

隨着原生家庭的概念被不斷普及,似乎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身上的某些問題是從哪來的,但是如果只是瞭解到這,不去更加深入研究如何自我療愈,那麼這個概念的普及,似乎成了另一種無形的傷害,並且開始大肆蔓延。

比如網絡上很多相關話題都聚集了大量的年輕人,他們相互慰藉、共情地討論、也討伐着父母們的種種“惡”行。

不可否認,很多父母的確在照顧子女方面做得很過分,比如虐待、打罵教育、挫折教育等等,使這些孩們直到結婚生子後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影響,以致於生活及工作中處處受挫。

多年來壓抑在內心的憤怒,如果以這樣“公開討伐”的方式來相互抱團取暖,將會帶來更大的問題。這些人很可能會持續在這尋找安全感、慰藉和共情,而這種“被大多數人認同及共情的”感受,會使人沉浸其中,甚至都不想從這種感受中走出來。

那麼如果事情這樣發展,大家把時間、精力都花在尋找共情上,那麼和自己和解、接納自我、以及接納自己有個不完美的家庭、有不完美的父母這些問題還會及時得到關注嗎?或者就被暫時忽視掉了?那麼原生家庭的問題豈不成了一直存在、而沒有人願意去面對的問題了嗎?

我的意思是,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原生家庭的問題,只不過有些人的問題不大,不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存發展及婚姻生活;也有些人心理遺留的問題比較嚴重,可能需要求助於專業人士的力量來幫助自己擺脫這個煩惱。

但是隻求把自己的不痛快都發泄出來,卻沒有面對問題的態度,問題就只是被放大了、而不是被正視了。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做《親密而獨立》,它告訴讀者,你需要回顧自己父母是如何處理情緒的,這將幫助你加深對自己的瞭解。

很多人“活不明白”,靠本能反應去面對一些問題,但是這樣只會屢屢受挫,卻找不到原因。逐漸對自我進行剖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父母對待人際關係、金錢、情緒、感受及表達的方式,都會成爲你需要深入探究的線索。

瞭解自己的思維和行爲模式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這一點非常重要。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之後,你還會意識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現在還沒有意識到你已經意識到的這些問題。

所以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在飽受着原生家庭帶來的折磨,那麼當你瞭解到這一點之後,也就不會認爲父母的行爲是十惡不赦,不可原諒的了。

當人們一切行爲都處在本能反應之中時,他們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不清楚自己爲什麼要這麼做。對於那些傷害過子女們的父母來說,也是一樣的。他們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如果有,就沒有如此多的傷害了,不是嗎?

《好心情手冊》的作者認爲“我們回望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更多是爲了尋根溯源,去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心理機制,修補潛意識裏的陰影與漏洞。這是爲了讓我們成爲更好的人,而不是讓我們和家人都活在對過去的怨恨中。”

我記得我母親原本就是很喜歡女孩的,也很喜歡給我梳頭髮,小時候就因爲她想要把我打扮得更合心意,所以常常因爲梳頭髮這件事,導致我上學遲到。

對於一個剛剛上學的孩子而言,當然希望能夠快速融入羣體,最好的狀態就是和其他小夥伴看起來差不多,不要自己總是那麼格格不入。

所以對於因爲梳頭髮導致常常遲到這件事,我一直是很不開心的,但是小時候也沒有跟她表達過這件事。直到今天我也幾乎從來不用梳子,也不愛打理頭髮。

除此之外,我印象更深的一點就是,我上班的時候總是會提前40分鐘甚至1個多小時就到公司了,所以我不太可能會遲到,甚至總是第一個到公司。

算是有那麼一點矯枉過正了吧,不過這也只是成爲自己的過程而已,很正常。

有了這樣回顧經歷的過程,我對自己就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明確了自己爲什麼有現在的一些行爲。

最近幾年,我陸陸續續地跟母親聊起過很多童年的經歷,我們共同在這些反反覆覆回顧經歷的過程裏,加深了對彼此的瞭解。

磕磕絆絆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最終我們都在持續被治癒着,並且我也能意識到我們的連結更加緊密了,隔閡也越來越少了。

因爲我自己一直有在看心理學類的書籍,大概已經看過十幾本都不止了吧,所以我意識到問題出在哪了,我會直接去和父母溝通,而不是另外選擇一個發泄或尋找共情的渠道去抱怨他們。

也正因爲我藉助了很多書中提到的方法、瞭解了很多問題的成因,所以我纔會選擇直面這些困擾,同時,也給了父母瞭解我的機會。

因此,我真的希望原生家庭的概念不要被“妖魔化”,討伐父母不是目的,而是自我和解和治癒,經歷過這個過程,纔會更加坦然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父母,這個結纔算是真正地解開了。

過去的問題得到了面對,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才能成爲真正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