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之退與進

曾幾何時,你會不經意間哼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你是否去過西湖,悠閒自在地行走在垂柳掩映的蘇堤?當你品嚐東坡肉時,會想起那些與它有關的歷史瞬間嗎?

想必你一定知道這些詩句、美景和美食都出自蘇東坡之手,我最喜歡的這本書就講述了蘇東坡的壯闊人生,《進退捨得——有一種境界叫蘇東坡》。前兩年因聽葉嘉瑩教授蘇東坡的詩詞人生上了癮,我便到微信讀書找了這套書,一讀則愛不釋手。

蘇東坡是一個雅俗共賞的人物,文人雅士喜歡他,普通百姓也喜歡他。東坡先生有很多稱號,除了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還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我將從書中摘取片段,探索東坡肉的美食之旅。

書中四十七章《東坡居士》有這樣一幅場景。一天,王珪(時任宰相,蘇軾下獄即拜其所賜)看了監視蘇軾的吳通判的來信,冷笑道:“這個蘇軾啊,沒糧喫,他自己種;沒肉喫,他自己燒…”王珪口中的肉即東坡肉的黃州版。

歷史的鏡頭回到1081年,劫後餘生的蘇軾下放黃州,因朝廷俸祿無以爲繼,出於全家生計,向當時黃州太守申請了一塊坡地,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當時黃州豬肉價賤,老百姓烹飪方法欠佳,給了東坡美食家的機會。

一天,王朝雲會意蘇軾的開胃詩,告訴蘇夫人王閏之在鍋裏少放水,蓋上稻秧,用文火緩緩蒸煮鍋裏的豬肉。一個小時後,香飄四溢。這道美食的誕生,結束了全家有米無肉的窘況,化解了蘇軾夫婦當時關係之僵局,讓黃州豬肉翻了身。

如果說黃州版的東坡肉還少了點格局,其在杭州的變身則見證了蘇軾的境界。書中六十二章《蘇堤》在講述蘇軾帶領杭州百姓治理西湖時有這樣的對話。

一個漢子湊過來說:“大人可是龍圖閣大學士,堂堂二品官,是天下讀書人的一代宗主,怎麼和我們幹一樣的活,喫一樣的飯呢?”另一個漢子附和:“是啊,大人,你這樣是自辱身份。”

蘇軾笑道:“你說的那個身份,不值錢。牲口架子大了能賣好價錢,人架子大了有何用?老婆都煩。”衆人大笑。

待西湖治淤竣工,老百姓爲了感恩蘇大學士,送來一擔又一擔的豬肉。蘇軾讓家人蔘照黃州時的做法,加了當地的紹興黃酒,一一回贈百姓。有了黃酒的助力,東坡肉華麗轉身,完美升級。從此杭州版的東坡肉名滿天下,代代相傳。

一道菜,不只爲口腹之需,還可看出一個人的高下格局。一道東坡肉,傳遞了東坡退時的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也傳遞了東坡進時的愛民之心、爲官之正、治理之能。這就是我從這本書裏讀來的進退捨得之東坡境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