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張篇第十九(十二)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譯文】

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們,做灑水掃地、接待客人、趨進走退一類的事,是可以的,不過這些只是細枝末節的事。根本的學問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

子夏聽到這話,說:“咳!言遊說錯了!君子的學問,哪些先傳授、哪些後傳授,就好比草木一樣,是區分爲各種類別的。君子的學問,怎麼能歪曲呢?有始有終地循序漸進,大概只有聖人吧!”

【摘抄】

這段話是爭議教育方式問題,子游認爲教育弟子主要是傳授學問的要義和精髓,而子夏讓弟子們從基本禮儀入手,先小節、後大義,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從這裏可以看出,子夏對教育方式的認知比子游要深刻,教育是個系統而立體的工程,學以致用,學和用不能脫節,用可以促進學。人從認知到領悟到踐行需要過程,也就是道理先入腦明白,再入心紮根,最後才能轉化成爲行爲,這是正常程序,最終是要落到行爲上,子夏認爲不應當單純的說教傳授知識,讓弟子們先實踐培養禮儀,也就是通過規範行爲去領悟道理,以修行來修智、修心,這類似於一些宗教戒律做法,從細節入手不急於求成,促進知、心、行相統一,這樣才能夠達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常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教育而言應當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感悟】

欲治國,需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心正,意誠,身修,家齊,國治而後天下平;貫通內外本末,先後終始,一以貫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