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我,不要被“成長焦慮”所裹挾

個人成長是否已經成爲另一種社會化的焦慮?很多人分享着自己的成長經驗,並且在試圖告訴他人“如果你不成長,你就輸了,你就會掉隊。”

我自己也是持續追求個人成長的,但我並不贊成把分享自己經驗的同時,還在傳播着焦慮感的做法。

當我閱讀《呼吸·後退一步》中出現的每一篇文章時,我都有着強烈的認知共鳴,並且我也認爲非常有必要將一些我認爲有價值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處的環境、有自己的經驗、磁場等等,也有着和其他人都不同的思維模式及行爲模式,也就是說,同一件事,大家看問題的角度、所產生的想法及感受必然是不同的。

可是由於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些言論被許多人下意識(無意識)地進行着傳播,導致許多分享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正在傳遞着怎樣的能量給這個社會。

很多人在分享着持續自我成長的論調,這種成長會讓你持續更新自己的圈子、持續甩掉“跟不上你步伐”的人等等,可在這過程中,我也看到了不少效仿者完全處在焦灼和壓抑的狀態中,一方面被“快速成長”綁架、一方面在他們自己的內心也存在極大的矛盾。

他們雖然很想成爲某些成長倡導者的樣子,但是那種做法,他們又真的學不來,也做不到,於是最終他們令自己的生活處處都充滿了焦慮。

你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嗎?你喜歡哪部分?你認爲哪些特質能夠使你更好地融入到社會關係與家庭關係中?

發自內心地去詢問自己,把這些真實的答案記錄下來,這些令你引以爲傲的優秀特質,很可能在未來會發揮巨大的潛能,所以你需要進行深度地自我瞭解。

目前看來,你的習慣中有哪些是會持續給你帶來愉悅感的?拿我自己舉例吧,比如運動、早起、喝養生茶、泡腳、和重要的人保持有效溝通、看自己喜歡的書、偶爾會佈施錢財或捐贈物品、寫日誌等。

人們之所以很難“放過”自己,是因爲他們總是在拿着過度嚴苛的標準去度量自己的行爲,於是就會對自己產生各種各樣的不滿,可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如果你的優勢沒有獲得自己的關注,那麼它很可能會被你打壓得不再能發揮作用。

如果你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總是忽視自己的優勢,那麼你可能已經越來越不瞭解自己能做什麼了。

我們只有瞭解及善用自己的優勢,才能在能力上得到最穩妥地提升。所以自我探索、自我瞭解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

對自己正向、積極的能量有所瞭解之後,我們還要意識到另外一個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允許”。

允許自己有缺點,有負面情緒,允許自己偶爾會壓抑,會力不從心,面對困境可能會手足無措,允許自己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適度地釋放一下自己等等。

太多的人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的人際關係很糟糕、不允許自己身體出現狀況,實際上這些現象都表明人們不接納自己身上發生的一切不好的事情。

然而,我們活在這個真實的世界當中,我們就需要允許自己、允許他人處於常態中,而不是每個人都持續像神一樣擁有超常發揮的能力和改變世界的能量。

“允許”自己和他人是普通人,這項能力是太多太多的人正在失去的能力。

如今許多人都在爲自己樹立完美人設,這種虛假形象一旦得到外界的認可,他們就不再能接受自己完完全全真實的樣子了。

其實我在看簡單心理的CEO簡裏裏、以及武志紅老師的一些文章時,都會從中發現真正能夠接納及療愈自己的人,都是能夠對外界坦白自己真實經歷的,就是單純當作一種分享,並且這樣真實的分享會引發我們對自己真實內在的探索。

不過,持續樹立虛假形象的人,他們要麼靠講自己的故事來博取關注、而不僅僅是分享那麼純粹,要麼就是在他人面前從不講自己的經歷。

這樣的分享,總會透着一些虛假的成分。我曾經在一些自律類的書中看到作者明確告訴大家,他雖然自己一直都在引導大家自律,但是他並不建議讀者爲了成爲自律的人,而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歡做的事,比如早起,他自己也是隻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會早起,而不是每一天都早起。

但是現在有多少人拿着自己拍好的自律視頻、配上超快的語速來博關注,並且試圖告訴大家“你要是現在不關注我,一會可能就走丟了”。

我身邊很多朋友最開始都會被這樣的視頻所吸引,但後來當他們發現每天看到的內容都差不多時,他們也開始陸續取關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如果其他人發佈的內容會讓你產生焦慮、甚至無法專注自己的生活及工作了,那麼你可以果斷退出這場別人爲你製造的“成長”焦慮遊戲。

一切思維和行爲的出發點,都要考慮到最本質的因素,那就是“內在的自我。”

也就是說,你想要成長、自律、改變,都沒問題,但是前提是,得考慮你自己真實的現狀,你自己的內心真正需要什麼,目前的你能夠做到些什麼等等,而不是把他人刻意呈現出來的虛假形象當作自己的行爲標尺,只要你不這樣做,這場焦慮的遊戲就與你無關。

我曾經看過一些案例,他們中的許多人一心撲在自我成長上,卻忽視了對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家庭關係及親密關係的維護,那麼這種成長的意義在哪呢?是爲了讓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嗎?

考慮問題還是要實際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身份,每種身份都使得我們需要在人際關係上做出一些選擇、妥協、或是讓步等,因爲沒有人能夠真的活成一座孤島,真正的成長其實是心理上的獨立,以及心智空間的拓展,而不是越成長、瞧不上眼的人和事越多。

社會關係及家庭關係是每個人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會維護好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際關係。

所以成長本身是爲了讓我們發現及擁有更多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一味地、不問緣由地捨棄掉自認爲沒有用的一切。

換言之,成長的目的是讓我們能夠更坦然地去面對及擁抱自己選擇的生活,每個人都需要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倘若你無法坦然接受自己的選擇,那麼你也就無法從容地活在當下。

這也是爲什麼人們總是一直在尋找着一些和自己生活不太相關的事物,卻不願關注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的原因。

希望更多的人都能識別“成長焦慮”,且不會被捲入其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