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九月,京城迎來多雨的涼秋,江南河湖蟹肥,大灣區卻依然浸沒在悶溼的暑熱裏。

車市公佈八月銷量成績,亦如這大江南北的天氣,寒暑兩重天。

一邊是自主車企和造車新勢力在缺芯的大環境下,銷量節節新高,一邊是合資車企的滑鐵盧。果然如同業界預言,疲軟自主車企如衆泰,中華,力帆,銀翔的末日到來之後,如今,輪到合資企業了。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廣汽菲克關閉運營七年的廣州工廠,神龍汽車旗下全系前八個月銷量僅僅五萬輛,北京現代2016年後,連續五年銷量下滑,不斷傳出出售工廠……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這些都是積弱多年的公司,混得一年不如一年。可是到了今天,連昔日的優等生上汽大衆,上汽通用和一汽大衆,都顯示出前所未有的頹勢:2021年7月,上汽大衆銷量同比下滑47.76%,8月,上汽通用銷量同比下滑20.17%,一汽大衆銷量同比下滑38.9%。單看上汽大衆,目前6個月銷量累計跌幅7.79%,加上七月的這次深跌,導致前七個月的銷量跌幅擴大至15.32%。這是上汽大衆總銷量三年來的新低。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觀察者網汽車頻道

遠在德國的大衆集團不是沒有危機感的。早在三年前,大衆集團CEO迪斯就宣佈投入600億歐元,招募上萬軟件工程師all in電動化。假如說朗逸,途觀、桑塔納代表着他們的歷史,那麼大衆的ID系列,則代表着他們的未來。然而,由於產品規劃遠在德國,大衆ID系列在中國一衆智能電動車裏泯然路人,在歐洲賣過了Tesla Model 3 的銷量,但在中國,ID4X,ID6X兩款車 2021 年上半年的累計銷量只有4641輛,距離今年30萬輛的銷量計劃還很遙遠。

 

當造車新勢力理蔚鵬單款車月銷量即將破萬之時,南北大衆四款ID電動車,一個月賣了5000輛,就開始集體歡慶……這可是他們寄予厚望的明天,在他們的慶祝聲裏,汽車行業的人讀出了深深的憂慮。

要變天了,就要變天了。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三十多年前,合資車企曾經肩負着振興中國企業產業鏈的重任。1985年3月,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上汽大衆在上海的大西北破土動工,彼時中國的汽車產業一窮二白,跑遍中國,找不到一家符合德國人質量管控標準的壓鑄件工廠。就在那樣的產業環境中,中外股比50:50的合資工廠拉動了需求:外國人提供產品和技術,中國人提供土地、人力和近乎空白的市場。爲了給合資企業配套,德國人把大衆的整個產業鏈在中國複製:博世、大陸、蒂森克虜伯、TRW、採埃孚……紛紛在中國建立了工廠。

90年代末,中國人可選的家用車幾乎只有三款:上汽大衆生產的桑塔納,東風雪鐵龍生產的富康,和天津生產的夏利。彼時只有有車,有零部件,就不愁賣。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2000年之後,更是到了汽車行業的盛世,每年都有新廠投產,每年汽車銷量都有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通用來了,福特來了,奔馳寶馬奧迪來了,捷豹路虎,英菲尼迪,卡迪拉克……都來了。

 

年輕人要購買自己的第一輛車,合資企業一家接着一家,品牌琳琅滿目,但他們都有共同的內核:中外股比50:50,外方出技術,中方出市場外加躺着賺錢。

合資車企的員工,曾經是上海丈母孃的寵兒。在上汽大衆工作的女婿,一年發上18—25薪是家常便飯。強度不高,旱澇保收。四點多下班,買好帶魚和小菜,回家給老婆孩子燒一桌,是爲上海男人的典範。

彼時上海大衆,上汽通用校園招聘,到得交大同濟,直接問機械系和汽車系的教授,要來學生名冊,然後依次發offer。天之驕子們欣然前往。就連上汽集團的關聯零部件,延鋒江森延鋒偉世通小糸車燈等,也屬於上等offer,廣受學生們青睞。

三十五年來,合資車企造就了完善的汽車產業鏈,培育了供應商,培養了大批的造車人才,爲推動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合資車企的頑疾也是肉眼可見。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用市場換技術,僅僅是中方的一廂情願,外方嚴防死守,寧可與你分成賺錢,除了加長變“L”,不願設計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合資企業的年輕人,或許剛畢業時薪資還有優勢,但是長期來接觸不到核心know how,別人在創建的時候,自己只能跟隨流程。不是母公司員工,升遷也有天花板,越待越貶值。

2018年,工信部批准Tesla在華建立獨資工廠,隨後合資車企股比的要求破除,華晨寶馬外方宣佈增資至75%。跟着祁玉民一起低下高昂的頭的,是中國所有過度依賴合資夥伴躺着分錢的人。在中國汽車業,向來有個說法:合資公司賣得不行,自主品牌往往比較爭氣,最好的例子是長安。而保住寶馬大腿的中華汽車,則是個標準的反例

外國品牌走弱,中國品牌走強,早已在中國各品類上應驗。2000年初,曾經三星的中國員工,死也不相信中國人自己可以造出一部手機,到了2020年,中國的華米OV怒卷89%的市場份額,三星退出中國,蘋果僅有11%的中國市場;2000年初,寶潔、歐萊雅和聯合利華還是應屆畢業生最想去的企業,而今,完美日記,colorkey和國產無硅油洗髮水佔據年輕姑娘的化妝臺;2021年H1,安踏中國營收228億,首超阿迪達斯,開始對耐克的領頭羊地位虎視眈眈……

 

汽車行業又怎可能獨善其身?

合資車企開始不行了。上汽大衆老大哥也不能倖免。

銷量下滑,帶來的是系統性問題:供應商的降本無法執行,企業一面向經銷商壓貨,一面在員工的福利待遇上動腦筋。2020年5月開始,雙薪和半年獎都沒了,年終獎也大幅下滑。

在紙醉金迷處處用錢的魔都,工程師們的日子越過越難。加上因芯片短缺導致的停線,部分一線工人的工資跟上海低保持平,線邊出現美團和餓了嗎的箱子,有人開始業餘送外賣,補貼家用。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

有人歡喜有人愁,最熱的錢,最貴的人才,最好的發展機會,也同樣湧入鉅變中的汽車行業。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蔚小理身爲頭部造車新勢力,依然站在新造車就業鄙視鏈的頂端;隨後,是小米、滴滴、集度等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入局者;而後,還有自主品牌分出來的智能車部門,上汽、吉利、長城、奇瑞、東風都在入局。

算法、智能駕艙、自動駕駛的薪資水漲船高,一個有三年項目經驗的算法工程師薪資七八十萬,有海外背景的自動駕駛專家年薪破百萬美金,加上豐厚的期權,令合資車企可望不可即。

哪裏有人才,哪裏就有希望。眼看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離開,合資廠的員工,慌了。

前些年看到同事跳槽去又辛苦,又不知能否存活的造車新勢力,合資車企的同事都在暗暗好笑。而今但凡有聚會,合資車企最常問的問題就是:你們那有沒有工作機會可以推薦一下?

推薦?有過自主研發經驗的還好,假若只是按部就班混了幾年日子,合資企業的員工,一點不香。一邊是智能硬件、軟件人才高價難求,一邊是內燃機、傳統車的合資人廣遭嫌棄——有本事不甘心的早就出來了,留在舒適區到今天的,既無抱負,又無經歷自研項目的洗禮。加之年齡接近四十歲,廣闊汽車行業,似乎顯得無路可去。被拜託的人聽了,訕訕周旋,將拿到的簡歷,默默丟進字紙簍去。

有人說,合資銷量不佳,是因爲芯片吧?

這年頭當然什麼問題都可以往芯片上推。但就單純搶芯片而言,合資車企與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相比,做得太少。馬來西亞疫情,某歐系芯片廠感染關廠。

汽車行業要變天?數據告訴你,爲什麼說合資車企正在走向末路

 

聽聞消息後,造車新勢力三家的團隊先後堵在了蘇州園區某宇宙級T1,以及某歐系芯片廠的寫字樓下;隨後,是各大自主品牌的老總紛紛出馬,求芯的求芯,借料的借料。對於他們而言,態度謙卑而迅速,身體勤奮而嘴巴甜,第一時間堵門,第一時間瞭解分貨和替代料信息,是追芯路上獲得先機的法門。對他們而言,每天給芯片廠和代理爸爸敬酒,夜裏再開幾小時的“芯片夜總會”,已經成了今年生活的一部門。

而合資車廠呢?發幾封催貨郵件抱怨而已,還免不了被強勢的母公司挪借芯片。

也正是因此,在缺芯年,自主品牌銷量大力壓過合資品牌,產品是決定因素,供應鏈的努力程度是基本盤。

大廈將傾,大船將覆;

人到中年,誰又想,跟着泰坦尼克一起下沉?

人,只有一輩子。出來混,遲早要還。

趁早看清天下大勢,創立自己不容替代的價值,纔是如今汽車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盤。

錢多事少性價比高?

真的不存在的。

 

原文來源:競兒和Peggy的咖啡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