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第十一》通览:学而为人众先进

《论语·先进第十一》通览:学而为人众先进

《论语·先进第十一》凡二十五篇,算是《论语》下编的领章。正如上编领章讲“学而为人”一样,作为下编的领章,重点写了先进诸弟子学而为人方面的具体成效。

《论语·先进第十一》的点题末篇十分罕见,是《论语》中少有的长文。居然达到四百余字,这一篇后来被取其首句命名为“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重点讲了四位先进弟子与孔子共同讨论志向理想的场景。

孔子先假设了一个前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老人家讲,我比你们都要年长一些,要畅所欲言,不要因此而拘束、敛藏。你们常说不被人赏识理解,倘若被人赏识、重用了,你们最想做些什么呢?

发言前的这番交代,孔子就是想让几位弟子畅所欲言,展开谈谈各自的为学目的。

子路最为直率和坦诚,抢先表明自己带领千乘之国摆脱饥馑困窘,使民人有勇知方的志向。冉有紧随其后,见到“夫子哂之”,有意识的降低了点儿姿态,表明自己可以带领一个方六七十的小国,三年使之足民。公西华则更愿意发挥自己的长项,愿意做个“小相”——相礼者。只有曽皙一直在旁边听着,不肯发言。最后在孔子的追问下,才讲自己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白了,就是吹吹风、唱唱歌,应时而动。孔子对曽皙的回答表示高度的认同——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

如果文章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很容易让人误解,仿佛孔子是个任自然的隐者一般。

认真往下读,等到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曽皙和孔子还有一段对话。曽皙问子路等三人说的怎样?孔子一一作了评点。哂之是因为子路明知为国以礼却出言不让,冉有有意低调地表明自己只能驾驭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孔子当然清楚,小国也是国。至于公西华,如果甘愿做个小相,谁还能做大相?

由此可见,孔子实际上是深许子路、冉有、公西华的,毕竟,这三个人也算是有些本事的,用身上的那点本事驾驭自己志向中的追求,应该不成问题、不在话下。

孔子之所以特别认同曽皙的回答,是因为曽皙回到了“学而为人”的本质上,对为学这件事儿,没有太强的目的性,反而是最好的为学姿态。

据说,有个弟子问几何之父欧几里得——几何有什么用?

欧几里得看了看他,告诉他说:“几何没什么用!”然后私下里告诉自己的贴身弟子,“给他几个钱,打发他走!”

因为欧几里得之道,一门心思指靠做学问发达的人,是做不好学问的。

欧几里得对浅薄学者的鄙视和孔子对曽皙的看重,实际上同一件事儿的两面,或者说本质上是一回事儿。

重新回到《论语·先进第十一》,孔子自己讲:“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编订《论语》的诸弟子特别为此做了备注。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如果这样的描述指示还不够明确的话,《论语·先进第十一》的开篇讲得更明白: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意思是说,尚无礼乐之名时而进入礼乐之境的先趋,算是朴野之人。已经有了礼乐之名而刻意进入礼乐之境的后进者,算是学而为之的君子。如果说到礼乐的精髓,还是要从先进的朴野之人身上求。

延展一下,孔子的态度在明确不过了。即便将学而为政的目的毫不做掩饰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也是先在“学而为人”的根本上求的。那些曾经追随孔子在陈蔡之间经历厄难的“皆不及门也”的弟子,才是真正抱持“学而为人”根本的弟子,他们经受住了“学而为人”的考验,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至于首篇和末篇之间,不过是将这些大写的人,一个一个展示给后人看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