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與鈍感|論修行者在“天地境界”之前與之後的兩個階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於《論語·述而7.22》)

孟子曰:“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自反”的精神,源於一種:敏感

↑這種‘敏感’,對於個人早期培養‘君子人格’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這種‘敏感’,即便在個人基本養成‘君子人格’,既:個人的‘君子人格’初步形成之後......(↑這種‘敏感’)也依然對於君子們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7.22》)的道理。

↑道理是這樣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同上)是説‘我們能從他人身上、他人的言談舉止、日常行為中,攫取到使自己臻善的經驗’。

↑這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於《論語·述而7.22》)的真意。

道理是↑這樣的。我們“利用”他人......使自己的觀念,使自己‘面對這一切......的心態’日趨臻萃臻善。這種“利用”,需要一個人天生對外界的高度敏感

而,這種‘敏感’,在培養‘君子人格’的早期;既:‘君子人格’尚未成型時,←這種敏感,實際上,更像是一種:痛苦

就像孟子所説的,“孟子曰:‘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出自於《孟子·離婁下》),實際上,↑這種“自反”,是非常痛苦的。

因為,在一個人的‘君子人格’尚未成型之際,既,在“修身”(“修身”,出自《禮記·大學》)階段,你還不知道‘這一切都是什麼’,以及,這一切都是怎麼回事兒。

↑在這個階段,外界的無禮,外界的“橫逆”(“橫逆”,出自《孟子·離婁下》)對有志於“修身”的‘敏感’的你來説,←這種遭遇,它是一種:羞恥,羞憤,以及羞愧的。

很難受,很痛苦。因為你覺得,你覺得:那無禮,和“橫逆”(出自,同上)是衝你來的。

你覺得,那無禮,和“橫逆”(出自,同上),是你的“錯”。你認為,“你有錯”。

↑這是一個‘敏感’的,有志於“修身”但‘君子人格’尚未成型的前期、或者叫:早期修行者的通態、常態。

不僅你有這個問題,孟子自己,也有↑這個問題。孟子自己化解,就是:我先改,我改了,你還對我無禮的話,那我告訴我自己‘你就是個畜生’(既:“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出自於《孟子·離婁下》)。

↑孟子是↑這麼安慰自己的。(孟子)很可愛。“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説明,孟子還真是一個可愛的人。

他(既:孟子)懂得自我安慰。實際上,對早期的有志於“修身”成‘君子人格’的‘敏感’修行者來説、來講......

我們天生自帶的↑這種‘敏感’,在修行路上,雖然就像“皮鞭”一樣,不斷鞭撻我們前進、前進......就結果來説,我們中的一些人,包括我自己,也終於‘成仁’,了。

但是,↑這一路被皮鞭鞭撻的痛苦,也真是痛苦。

無奈,↑這就是‘敏感’的副作用。(‘敏感’)雖然能鞭撻你‘成仁’,但,你在‘成仁’之前所要經歷的身心的折磨,與痛苦,也是歷歷在目,清晰明澈的。

↑這源於:自卑。‘敏感’,是一把“雙刃劍”;它能督促修行者不斷完善、不斷修煉,“錘打”自己的氣質,使自己朝着‘更明亮的目的’前進......

同時,‘敏感’,也譲你在↑這個過程中,內心備受折磨,與煎熬。

因為你太敏感,你總會想:那些無禮,和“橫逆”(←“橫逆”,出自《孟子·離婁下》)是不是“衝我的”......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斷‘改善’自己的想法......

實際上,早期的修行者,某種程度上講:是被恐懼,趕着走的。

↑道理是這樣的。說到底,‘敏感’、自卑,也和家庭環境、成長環境有着直接、且必然的聯繫。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少孤”。就是説:孔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這點,和我很像。我八歳的時候,我父親就去世了。

孟母三遷”,←可能是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

孟母,為什麼“三遷”;孟子父親如果在世的話......那麼孟母不需要三遷

父親是木匠,孟子未來,很可能也是個木匠。

父親是瓦匠,孟子未來,很可能,也做個瓦匠......等等,等等。

孟子父親如果活着,孟母不用“三遷”。“孟母三遷”是因為孟子的父親不在了,死了,所以孟母希望‘孟子能夠在她(既:孟母)認為的有可能能夠成為她(既:孟母)眼中理想型男人的環境下成長’;故,孟母才三遷。

↑道理是這樣的。《孟子·梁惠王下》記載:孟子之後喪踰前喪”(←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後喪踰前喪,就是:辦理後死者(既:孟子母親)的喪事所花的費用、或規格要超過先死者(既:有可能是孟子的父親)。

↑叫:後喪踰前喪(←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公孫丑下》同樣記載:“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木若以美然”(出自,同左),説明孟子下葬母親時,棺槨的奢侈程度

綜上所述,(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孟子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後喪踰前喪木若以美然。同時,孟子或的確是在母親的培養下長大的。

孔子,是在母親的培養下,長大的。既:“孔子少孤”(←出自《禮記·檀弓上》),孟子,也是在母親的培養下,長大的。

我,也是在母親的培養下,長大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説:自卑+敏感,大抵是↑這類孩子的通病。

用今天的話説:“單親家庭”。那,單親家庭的孩子,若想要出人頭地,那一定得特別、特別優秀才行。古往今來,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數不勝數。

但,若想像孔孟一樣,出人頭地,除了在‘敏感’所帶來的痛苦中,掙扎、仿徨,以外,還要在這無盡的黑暗中,努力‘向光奔跑’,纔行。

↑道理是↑這樣的。所謂,能出頭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其實我們無非是‘罷恐懼當成了動力’。

而非,被恐懼嚇的,原地不動,或屈服恐懼。罷恐懼當成動力和屈服恐懼最大的區別,就是:天生的‘氣質’夠不夠‘清’。

夠‘清’的話,你一定能‘朝着光走’;那麼恐懼,就成了你的:老師。

‘敏感’,就成了你‘見光’前,最大的:利器。

孔、孟,我,←我們都是↑這樣的人。既:天生夠‘清’,且罷‘敏感’當成‘劃破黑暗的利器’,並把‘恐懼’,作為己的:老師

而。不夠‘清’的人,甚至還在單親家庭,那‘想見光’,就有(一定的)難度了。←道理是這樣的。

所以説,自卑,而引起的‘敏感’,對於我們這類人(既:天生夠‘清’的‘敏感者’)‘成仁’之前的前期修行來説、來講的話:

‘敏感’就是我們‘切割、劃破自身黑暗的利劍’。

我們每一個‘成仁’的人,雙手都沾滿了自己的“鮮血”

↑這是真的。但,↑這種情況在‘成仁’以後,就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7.22》)的鈍感

既:我‘如是’,且‘平和’看待這一切......我不再因為聼到一句惡語,就疑神疑鬼的想:是不是我哪做錯了?

↑我不再想:是不是我的錯。因為我着實的具備了‘理性’,找到了‘理性’;因為我著實的、透徹的‘証到’了:‘中和’、‘中庸’、‘平和’的境界。

所以,我不再想“是不是我哪做錯了”。我很好,我‘如是’的,看待這一切......

當我‘如是’的,看待這一切的時候,←這就是:“仁”的“天地境界”,←這就是:鈍感

當我‘鈍感’的,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不是沒有好惡,我發現,我依然有好惡。

我想,↑這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出自《論語·里仁4.3》)的道理罷。在‘鈍感’的前提下,我依然能夠覺知“善者應從之,不善者應改之”,←的分別,我依然能夠“踩着”他們,不斷的臻善’、臻善’。

↑我想,↑這就是我‘天生敏感’,的原因罷。

雖然我已不再害怕,不再恐懼;但每當上街散步,我依然能夠“擇其善者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7.22》)。

沒有“老師”,我看人人都可能是我的老師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八月廿二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